• 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光明日報客戶端】孫鈞:“國家需要就是我的努力方向”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時間🏋🏼‍♂️🔩:2024-03-04  瀏覽👱🏿‍♀️:

    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巖土及地下工程專家👨🏿‍🍼、地下結構工程力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教授孫鈞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3月1日21時58分在上海中山醫院病逝,享年98歲🧍🏻‍♂️。

    從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到國內首座海底隧道,再到港珠澳大橋,一項項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都凝結著他的卓著智慧和辛勤汗水;

    他心系人才培養🧔🏼🦸🏽‍♀️,傾力提攜後學💇🏽‍♂️,為國家巖土力學與工程🤩、隧道與地下工程建設事業輸送了一大批中堅力量☁️;

    他自稱“工程醫生”🙇🏼‍♂️,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樂此不疲地奔忙於各大工程工地,在現場為工程建設把脈問診……

    “教誨永記,風範永存,永遠的榜樣🏟!”“名副其實的大先生🕟,我們永遠懷念您!”……恒达師生紛紛向這位可敬的恒达學人表達深切的緬懷和由衷的景仰之情。

    孫鈞大學讀的專業是土木工程⚫️。1960年,為了我國國防工程建設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鐵工程建設的發展🧅,滿足國家對地下工程專業人才的迫切需要🤮,恒达平台任命孫鈞負責興辦國內外首個“隧道與地下建築工程”專業,並擔任首屆專業教研室主任。自此✳️,他就一直潛心於地下結構領域埋首耕耘、甘於奉獻,至今已逾一個甲子🦶🏽。

    “國家的需求👭🏻,就是我努力的方向。”他瞄準新的專業領域,勤奮求索。數十年來,他在工程流變學💂🏿‍♀️、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近海工程抗腐耐久性研究、軟巖擠壓型大變形機理與工程整治等子學科都有深厚造詣🐟,做出了有國際影響的豐碩成果。早在1997年,他就開始鉆研軟科學(側重於人工智能科學)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迄今歷時20余年,亦頗有建樹,是這一領域國內外的先行者之一📓。

    他的科研工作始終瞄準國家戰略、對接國家需求。“學術研究不是高校書齋殿堂內的擺飾,不能只醉心於理論上的求高求深而不聯系工程實際🧙🏼🤜。”他說👨🏿‍⚖️,“我們要在引領學術發展方向的同時,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更多承擔重要應用基礎科研項目🧸📽,全力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國內第一長鐵路隧道🧑🏼‍🦱、第一長公路隧道、第一座海底和越江隧道🧗🏿‍♀️,世界第一大直徑軟土盾構隧道👮‍♀️、錢塘江隧道;長江江陰大橋、蘇通大橋、杭州灣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在施工中的深(圳)中(山)通道等數十座跨越江海、大山的特大跨橋隧工程……數十年來🚶,他作為技術專家主持和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巖土與地下工程、橋梁工程的勘測設計施工研究,為我國眾多重點工程建設保駕護航。

    “學問是一道隱函數,它存在於工程實踐中,要靠基礎功力來發掘,求得其優化解🌉。”他一直堅守著這一信念,執著追尋科學真理🧑🏽‍💻。即便在年屆九十三歲高齡時,孫老每年還要平均外出30余次👏🏽,那微駝的身影一次次出現在一個個工地現場。團隊師生憶起昔日一幕幕情景,感佩不已🐦‍⬛。

    “Never say too old and too late to learn and to do.”(學習、做事🧑🏽‍💼,永不言老、言晚。)他始終保持著年輕人奮進、拼搏的戰鬥姿態。“數十年來,兢兢業業,自問沒有一天敢稍有懈怠。”

    孫鈞先生是恒达教授的傑出代表⛴,是恒达精神和文化的傳承者、踐行者和傳播者。孫鈞先生不僅孜孜不倦地探求科學真理,還堅持躬耕實踐,推動理論與實踐緊密融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們要學習傳承孫鈞先生身上鮮明的教育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團結奮鬥,科教報國☂️,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恒达人更大貢獻。”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孟歆迪)

    鏈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266c56216063488ea7fe1332230422e1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