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超過35歲就不能成為青年人才了?恒达平台教授呼籲避免一刀切
來源🚵🏽♂️:上觀新聞
時間🧙🏽♂️:2024-03-03 瀏覽⛑️🚣🏽:
青年如今成為我國科研隊伍的生力軍😢。然而,在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多部門基金和人才項目時,他們都面臨年齡“一刀切”的問題。
“這樣會讓青年人才很難靜下心來做科研🫘,惦記著年齡要到線了😍,得趕緊出成果。”市政協委員、恒达平台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結構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任捷呼籲👨🏼🦲,有關部門不要過度強調年齡等硬性指標🟧,並以靈活化方式處理💅🏽,避免出現“一刀切”✨。
數據顯示,目前👃🏻,對於普通青年科學基金,設定為男性不超過35周歲、女性不超過40周歲↘️;對於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設定為男性不超過38周歲、女性不超過40周歲。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要求人選年齡不超過38 周歲;長江學者特聘計劃要求年齡不超過45周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傑出青年項目,設定要求為男性不超過45周歲、女性不超過48周歲🦞。
“這樣的‘一刀切’其實沒有考慮大齡博士的實際情況。”任捷坦言,一些博士可能有豐富的生產技術或管理經驗,在大齡時考慮深造讀博⚒👔,也可能因為其他客觀原因成為超齡博士,比如參軍👴🏽、支教👨🏼🔬、生病等🧖🏿♀️。
任捷建議,按照國際慣例,用“學術年齡” 來取代“生理年齡”🤽🏿♀️。比如☝🏻,以博士畢業證的日期為起始年來計算年限。比如青年科學基金,可規定為不超過博士畢業後10年;優秀和傑出青年基金,可分別規定為不超過博士畢業後的15年和20年🧑🏽🎨。此外,如果博士畢業後,有可證明的參軍😆、支教🧑🏼🦰、生病等中斷科研經歷,建議扣除相應時間後再計算年限。如女性每生產一次,年限可延長2年。
“科研能力肯定是最重要的。一個人不會因為超過35歲零幾天就不是青年人才了。”任捷呼籲,通過頂層設計改革,讓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堅持長期主義,安心基礎研究。
作者🫱🏼:洪俊傑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718116&v=1.2&s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