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經濟正處於轉變發展理念、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對發展質量提升、新舊動能轉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質生產力作為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先進生產力☘️,通過勞動者8️⃣、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並逐步在實踐中形成對質量強國戰略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
內在要求
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質量強國建設需要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和堅實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成為當務之急。
在微觀層面,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的重要舉措。在信息化👈🏼、智能化生產條件下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能夠助力企業推動製造工藝、質量管理與數字智能、網絡技術深度融合,強化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售後服務全過程質量控製,還可以通過數實融合促進供需精準匹配,推動消費品質量從生產端符合型向消費端適配型轉變,推廣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實現基於材料選配、工藝美學、用戶體驗的產品質量變革。
在中觀層面🙍🏿♀️,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新質生產力與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新技術🫵🏽🦹🏽♂️、新領域、新賽道息息相關,代表著產業迭代、結構升級的主要方向🍋🟩,事關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和長遠發展,對於建設完整先進安全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尤為重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有助於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傳統製造🧘🏽,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還能夠打造若幹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形成我國產業鏈的競爭新優勢。
在宏觀層面🔵,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的必由之路。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誌🤰🏿🏂🏼,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不僅意味著生產要素質量、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也體現了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的提升。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於我國經濟擺脫對傳統技術升級路徑和資源配置方式的依賴,推動經濟從傳統生產要素驅動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轉向數據🫄🏿、人才等新型生產要素驅動的集約式發展模式🙂↔️,顯著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和質量新優勢。此外👨⛹🏻♀️,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加速綠色科技持續創新突破和推廣應用,推動綠色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優勢與挑戰
立足新發展階段👹,正確把握國內外局勢,深入分析我國的顯著優勢和風險挑戰,成為以新質生產力助推質量強國建設的關鍵所在😊。
一方面🫸🏼,我國具備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巨大內需潛力。在超大規模市場中🙋🏽♂️,智能化、個性化、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拓展了傳統消費邊界和消費場景,激發企業加快品種開發和品質升級,促進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深度應用,不斷夯實新質生產力載體👩⚖️,為質量強國建設奠定基礎。其次,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我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完備的產業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物質支撐👨🏼🏫,增強了質量強國建設的內生動力🎓。此外🧍🏻,我國具有製度優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數據等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形成以新質生產力助推質量強國建設的強大合力。
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對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與高質量發展需求相對照,我國具備綜合素質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存在較大缺口,質量專業技術人員結構和數量與現代質量管理需求脫節,不利於我國產業技術迭代和質量升級🦑。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基礎科學研究仍然較為薄弱,重大原創性成果偏少,關鍵核心技術受製於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
實踐路徑
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諸多風險挑戰,應在製度創新引領下🤾♂️,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走好以新質生產力助推質量強國建設的實踐路徑。
深化製度創新。一方面,通過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創新科技人才評價機製🧑🏼🦲、科研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改革等措施🤙♟,打造有利於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軟環境”,實現各類科技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和質量強國建設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另一方面🏊🏿,應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建立健全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機製,充分釋放生產要素和市場主體活力👨🏼💻👽,走出一條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經濟社會效益好的質量強國建設路徑。
加快科技創新。協同推進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的研發攻關和轉化應用。一方面🏜,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製造💜、低空經濟、量子計算等關鍵領域,培養一批復合型創新人才,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通過重大技術革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另一方面,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及時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整體效能。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為重要抓手,加快構建上下遊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打造從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示範驗證到應用推廣的一體化創新發展產業生態,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為產業體系質量變革註入新動能。
優化產業結構。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都是新質生產力的組成部分🦚,也是質量強國的堅實基礎🛀🏻。夯實以新質生產力助推質量強國建設的重要載體👩🦱,一方面,要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另一方面,依托各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實現數據、信息、知識等新生產要素合理高效集聚。此外👏🏽,立足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趨勢,前瞻布局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新賽道☠️🌽,打造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陣地”🦼🚶🏻♀️➡️,形成質量強國建設的優質載體。
堅持綠色導向。綠色低碳是新質生產力的鮮明特征,也是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的內在要求。築牢以新質生產力助推質量強國建設的生態根基,一方面♥️,以先進節能標準體系為依據🌕🍮,驅動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推進重點行業和產品設備節能降碳更新改造。另一方面,開展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資源效率對標提升行動,推動高耗能行業低碳轉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綠色供應鏈,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鏈接:https://www.whb.cn/commonDetail/95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