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漢學家是中華文化的本土、跨本土傳播者。他們了解所在國的語言、文化、政治、民風、社會、法律和族群關系,又知道如何融合中國文化與所在國文化。這種獨具的跨文化優勢,決定了世界漢學家可為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順利實施提供豐富的智力資源、人力資源。
以“漢學家為媒”將是未來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位漢學家都是一部中文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既是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延伸,也促使中華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同時也是中國特有的國際化資源。隨著一些漢學家離世或漸趨年高,這種寶貴的語言文化資源正漸漸流逝,一去不復回,這實際上也是中華文化資源的流失,中國國際化資源的流失,亟需盡早搶救性保護、保存漢學家學習中文、傳播中華文化的歷史,這本質上就是在保護中文和中華文化的一條條血脈,事關中華文化的傳承繁榮。
漢學家既是中文與中華文化孕育、培育的果子,也是可以助力實現中文和中華文化之花開遍世界的種子。種子要發芽,就要與土壤相互適應,彼此消除“排異性”。發現中文與中華文化同漢學家自身相互適應的規律,以及漢學家作為中華文化的種子與所在地文化土壤的適應性規律,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幫助中文與中華文化在海外選擇土壤、培育土壤,最終真正融入異域的文化土壤,孕育包含中華文化基因的新苗,結出新的繁衍生息的種子。這實際上也是當下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最需要參考的“實戰”經驗。對每一位漢學家的具體分析,實際上都是一次“實戰”演練。
世界漢學家影響著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在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中主動發出“中國聲音”,可以提高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效率、效果、效能和效益。漢學家具有跨文化理解溝通優勢,更易於采取平衡視角看待分歧,解釋分歧,實現文化互通,推動民心相通。以自身潛在的中華文化智慧解決世界性文化分歧,客觀減少世界對中國的負面認知,消除意識形態偏見,這是將來我們必須主動推動漢學家發揮的價值,也應成為我們目前和以後培養漢學家的目標。
新時代中國和未來中國要以中國智慧提升全球治理的實績,讓世界更願意以中國話語體系和世界話語體系影響和改變世界。這是中國特色對外文化話語體系建構的重要內容。漢學家具有見證和體驗中外話語體系的雙重身份,其相關建議和參與度直接影響中國特色對外文化話語體系落地的角度和速度,也影響著入地的深度。
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需借助外力,更要煉內力,強自體,以“傳”促“引”,中外合力,通過中國國民教育體系培養出既有文化、懂文化,也會傳播中華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人才。漢學家既是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是培養中國跨文化交流人才的生動教材。
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要以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優秀文化“智慧”世界,為全球治理提供以“天下大同”為理想的中國方案,最終推動各民族文化在平等基礎上實現互利共生。每一位漢學家中外優秀文化的載體,都是中外文化交匯的一個支點和質點,研究漢學家就是研究中外文化如何相互沖突融合。匯聚起一位位漢學家的典型經驗並建立世界共享機製,本身就是中外文化和諧共生的過程,是推動世界多元文化平等交流的過程。
以史為鏡,指向當下,立足中國,惠及世界。以漢學家為媒,可以更妥善應對世界各國文化的復雜形態,以真誠的尊重態度贏取世界各國真誠的尊重,以仁愛之心應對萬變之勢,以自省的心胸容納各色異見,以積極的行動應對消極的懷疑,穩中有變,最終構建出一個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動因,以文化和諧共存為目標,以相互理解和尊重為原則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理論體系、中國特色對外文化話語體系、中文與中華文化精準國際傳播方法體系和務實運行機製,並以確保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健康、穩定、科學、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孫宜學 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院長,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常務副主任
鏈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12/16/WS675f942ca310b59111da8e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