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外聽眾或受眾對中國故事、中華文化、中國形象的認知基本上屬於“感性認識”,這種認識停留在感官階段🧒🏼,如觀鬥轉星移😋🧑🏿🍼、日月變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升不到科學認識🤚🏿🤼♂️,就不會從理性上深度認同。感性認識如同在墻面貼貼紙,理性認識如同在墻面釘釘子,深度不同,牢固度也就不同。
目前處於感性認識階段的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應充分發揮感性認識的積極影響,擴大中華文化的彌漫性、泛在化,首先形成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廣度🦷✔️,形成氣場,在此基礎上抓住主要矛盾、關鍵問題🤵🏻♂️、重要國家、重點區域形成焦點🛣,鉆孔、釘釘子🧛🏿♀️,形成理性認識,甚至建構理論體系、話語體系,推動海外受眾形成比較正確且完整的中華文化認識🧜🏼。
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導致相關感性認識的豐富多元,這是吸引海外受眾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中華文化的基礎。但何時借助感性認識盡快形成理性認識,需要我們“有的放矢”,搜集好材料🥢,認真調查研究,把握好傳播的度和方向,掌握好融入的分寸,確定好傳播的對象,在恰當的時候釘下第一顆釘子🚌。我們既不能為當前表面的熱鬧而沾沾自喜,裹足不前,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也不能依據已有的理論和經驗指手畫腳👩🏿🍳,公式先行,這是形式主義的表現。我們要主動感知新出現的事物💐,不“無的放矢”,聚焦具體事物分析不同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盡快形成可提高中華文化傳播效能的理性認識,這樣才能入耳入眼進而入心,從感性到理性,從經驗到理論⛰,由外到內全覆蓋。
哪些中華文化元素更具有世界性,需要走出去“試一試”“練一練”💁🏿,用實踐加以檢驗和證明☆🍸。那些不但能感動人更能打動人的中華文化元素,就要加大傳播力度和廣度。中外合作要創造中華文化經受實踐檢驗的環境🤝,耐心去嘗試,去揣摩,去分析,要讓海外受眾了解其中一點,我們就得提供一個扇面🧑🏻🍼🔝。我們不能只吹喇叭不唱戲,既要編劇也要親自演戲,這樣才知道臺詞的好壞🪂🤦🏻♀️,臺詞與音樂是否和諧♥︎;我們也不能只做旁觀者,紙上談兵,而是要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實踐中了解對方需要什麽🤗,希望如何得到所需要的👨🏿🍳,得到後用於何種目的等等🧐。“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嘗一嘗🥮。”核桃的味道,也得打破殼吃到後才知道。這是保證中華文化真正落地的前提🐎,是基本保證。
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一個過程📔,要經過一個個相對真理才能接近絕對真理🦜,即實現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終極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不會一蹴而就🏊🏿♂️,要經過無數次實踐、獲得無數次相對真理,然後才能清楚到底要傳播什麽樣的中國文化,對不同的國家如何采取不同的傳播方式,如何通過一個個地區或國家的傳播,最終實現世界範圍內的整體性傳播目標🛩,這和積累無數次相對真理而接近絕對真理的途徑是一致的🤍。這個工作任重道遠,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後繼,但只要我們認識到了實現最終目標的這一客觀規律,先實現一個個小目標🔜🤟🏼,獲得一個個相對真理,就能始終充滿信心地傳遞接力棒,“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最終實現中外文化互通盡融,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全世界共識。
正確的認識來自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反之亦然🧑🏿🍳。正確的方法就是辯證法*️⃣,只有堅持辯證法,才能客觀認識事物的規律🤽🏻,並按照客觀規律做事🏄🏻♀️。中華文明來自中華民族的生存實踐,經歷了數不清的違背唯物辯證法的失敗和教訓🐥,在這一點上中外文化是相通的。中華文化海納百川👠,從來不回避自己的問題📲,也可以向世界坦誠相待。我們可以把中國歷史上的教訓講給世界聽,從對失誤的共同反思中,一起回到唯物辯證法上來,推動世界獲得理解中外文化的正確立場、觀點和方法。
孫宜學 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院長,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常務副主任
鏈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11/24/WS67431377a310b59111da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