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要把未來五年我國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定在年均增長7%?
溫家寶總理3月14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主動調低經濟發展的速度,不僅表明決心和意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舉措。在今後五年以至中國經濟發展的相當長時期🍗,要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主線🌃。
首先🤟🏿,7%的發展速度有利於減緩中國經濟“超速”增長的慣性🧑🏽⚖️。我國已經連續七年把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設為8%左右♝,但事實上,這些年每年實際增速都超出預期目標,其中最高的2007年達到11.4%👲🏿,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2008年也達到了9%。今後五年,中國經濟上行壓力仍然大於下行壓力🚦,有些地方的發展速度已經不慢了,“十二五”規劃還在追求增長目標翻番🛫。此次提出年均增長7%目標🌋,遠低於近幾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速,不僅表明中國發展理念更趨冷靜和理性🤷♀️,也表示了中國政府的引導中國經濟實現從“量的增長”向“質的增長”根本轉變的決心🐚、信心和意誌。
其次👨🏽🦲,經濟增速調低一些,有利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依然是比較粗放的🩹,靠拼資源、大量消耗土地🆘、汙染環境、搞人海戰術獲得快速發展🫚,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在眉睫,但轉變有一個過程,需要轉變觀念、完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規、需要理順體製和機製,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的情況下👨🏿🎤🎢,把發展速度降下來🤙🏽,把發展質量和效益提上去,從而為轉變方式🪝、調結構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為未來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有利於改善民生。與“十一五”設定的指標相比,“十二五”將年均增長的預期目標從7.5%降低至7%🏵,將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預期目標從5%提升至7%以上↗️,並明確提出收入增長按照不低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目標確定,在實施中要努力實現和經濟發展同步⚜️,這不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調結構、擴大內需的必然要求。把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高於經濟增長作為經濟發展目標,彰顯了“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堅持“民生優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讓全國各族人民能夠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並為此製定了“改善民生行動計劃”的十大措施🪈。如果“十二五”規劃得以實現🧫,中國不僅能夠成功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真正實現民富國強,中國人民的“幸福指數”也將大大提高♚。
第四🙆🏻♀️,經濟增速調低一些,有利於緩解通脹壓力🕑🧨。通脹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副產品🦊,當前乃至今後幾年,中國面臨的物價形勢仍然非常嚴峻🚎,無論是氣候環境變化♓️、資源短缺造成的原材料和資源成本增加👩🦱,還是福利增長造成的勞動力成本增加以及輸入性通脹等因素都時刻威脅著中國經濟,抑製通脹將是中國未來經濟健康發展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一項長期重要任務。因此,把經濟增速調低一些🧗🏻👮🏻♀️,可以避免經濟增長過快而造成的資源緊張價格上漲過快,對於緩解通脹壓力,保持中國經濟在一個低通脹環境下平衡可持續增長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