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中文教育作為海外塑造中國大國形象的重要途徑和依托,目前正處於發展關鍵期、轉折期、鬥爭期👳🏼,亟需高位推動◻️👊🏻、統一思想、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標準🏌🏿♀️、區別發展、錯位發展📘、精準對焦💁🏻♂️、內外協同,以學科建設為基礎,以建構中國大國國際形象為目標🧑🏽🦳,助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世界發展典範、中國大國形象根植世界🦻🏿。
【關鍵詞】國際中文教育 ;中國形象 ➾;國際化
作為塑造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中國大國國際形象的重要途徑🍲,國際中文教育兼具學科和國家戰略意義,政府高度重視、高校發揮優勢、社會寄予厚望🤌🏿👨🏿🏫、國際充滿期待➛,目前正處於發展關鍵期🙋♀️🥲、轉折期🤙🏼、鬥爭期🏊🏽,亟需高位推動、統一思想、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標準、區別發展、錯位發展🔥、精準對焦🤽、內外協同,助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世界發展典範👨🏻🎤、中國大國形象根植世界。
國際中文教育是一項政府工程
國際中文教育是中文世界化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始終是中國各級政府的重點工作抓手之一,並形成了國家一體化格局下的區域化特色發展態勢😵,推動了新時期國際中文教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培育了具有內生動力的發展生態👏🏿,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新局面🪹。各地政府部門在人員選派🆑、經驗、信息、資源共享,資源合作開發,協同研究等方面加強合作,進一步加強了國際中文教育的世界運行能力、社會協作能力,為塑造中國大國國際形象,提供了機製保障。
著眼未來,中國政府機構和高校要進一步精細調研,加強世界重點區域中文教育規劃🩸,賦權賦能🗻,加大投入,重點發展,打造成海外中文教育旗艦,集一切可集之源,聚一切可聚之力,用一切可用之機,全方位發力,通過推動一國一地中文教育發展,進而實現跨國別國際中文教育合作🕣,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全面推動世界中文教育發展。
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聚焦中國式現代化
加強、完善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造的關鍵途徑🍇🚾,迫切需要培養具有國家意識、國際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有能力向世界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傳播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理念的專業人才🚶🏻♀️➡️。2022 年🪞,國際中文教育正式成為專業學位類別一級學科,將聚焦中國式現代化擘畫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使人才培養全過程科學貫通“四鏈”(價值觀育人鏈、文化傳承與傳播鏈、課程育人鏈和實踐育人鏈)和“四維”(系統思維🦊、工程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從而具有深厚的中文和中華文化知識、寬廣的國際視野🎳、卓越的綜合素養和組織協調能力,能在中文教學🧑🚒、人文交流、增進國際理解方面熱情奉獻、無私工作☞,身體力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化。
國際中文教育兼具“專業性”與“事業性”
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與國家戰略結合度高、實用性強。但專業類別一級學科設立後➖,管理部門和高校自然會將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納入學校常規學科體系,采取同一管理體系和評估標準。從有利的一面講👨🏿🚒🧑🏽🎄,只要將國際中文教育與已有其他一級學科結合好♌️,就可以借助這些學科的資源✮™️,培養國際中文教育專業人才跨學科知識素養🛎,更能應對國外學習者全面了解中國的需求💁🏻♀️,也能提高其環境適應能力 ;從不利的一面講,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也可能會逐步趨同化,從而逐漸弱化國際中文教育的戰略性、實用性、國際性🚱,尤其是國際中文教育事關中國國際形象,是一項偉大的事業📑🧛🏼♂️,若按傳統的學科建設思路發展🤦🏻♀️,則可能將這一偉大事業局限於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專業”視野,久而久之,就會重新混淆國際中文教育與其他相似學科的關系,難以形成完整的、獨立的🪴🦹🏻、系統的學科發展思路🤽🏼。
國際中文教育是全民教育
國際中文教育是中國主導的語言教育,首先需要中國全民認同、支持。從政府層面,中國教育機構要加強組織領導,確立國際中文教育政治觀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強化師生政治意識、國家意識 ;加強整體規劃,提升高校國家戰略意識和國際傳播能力 🖐🏽;加強融會貫通🫶🏻,以中外語言文化交流促中外民心相通 ;要以語言搭橋🏂🏼,以故事為媒,將講中國故事能力培養納入專業課程體系🧕🏻、培養方案,以中國故事的思維邏輯潛移默化擴大世界講中國故事的人群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中文學習者。從社會層面🧑🏼🦳,要全民同心❤️🔥、融於日常⚔️,從娃娃抓起🧗🏿♂️,全面提高國民民族語言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實現全民傳播 ;要加強國民的語言安全意識👶🏼,使人人形成語言戰略認識,強化中文尊嚴感,直面語言國際競爭🧑🏽🎨,敢於競爭,善於競爭🛌🏽🫵🏽,在公平競爭中獲取生源🦩,提高未來國際中文教育實效。
國際中文教育為世界提供中文服務
國際中文教育的目的是為世界提供中文服務,宗旨是 :凡是有學習中文的需要,我們都應想方設法滿足🤵🏿。百年大變局下世界中文需求更加精細化、碎片化、差異化🧑🏿🍼、個性化、年輕化,但仍以工具動機為主𓀎,中文學習將隨著世界與中國交流目的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現在世界與中國的經貿交流體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區域性,而中國各地也都把國際經貿合作作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在華外籍人士就產生了學習中國方言的需求,進而帶動所在國產生同樣的需求。只要與中國合作的需求在🫲🏿🕥,這種對中國方言學習的需求就在。擬與中國某一地區合作的外國商業團體😫、文化團體或個人,隨時都可能提出專門學習某一地區方言的要求👂🏿,比如上海話、天津話📝、廣東話……面對未來世界中文學習需求的這種轉變,我們要未雨綢繆🧚🏿♂️,精準研究和準備,將方言和區域文化納入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保證提供精準語言服務,更準確落地🪝。
國際中文教育亟需轉型升級
語言文化事關國家安全,客觀上決定了國際中文教育必定會遭遇所在國從政府到民間的猜忌與抵觸。國際中文教育作為中國軟實力的代表性符號,發展阻力加劇🚴🏼,阻力範圍加大,尤其是西方國家主導的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偏見和霸權心態強勢走高,使世界各國中文教育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重大考驗⛹🏽🧓🏽,進入升級轉型關鍵期🫰🏽,亟需在動蕩中調整結構和格局👦🏿,及時調整發展模式🚴♂️,從平行發展轉為重點發展、錯位發展🍇、按需供給🧛🏿、有償發展✊🏽👩👩👧、和諧發展🤷🏽。重點是要秉持文化平等原則,科學布局海外中文教育機構☝🏽,投放中文教育資源 ;推動形成世界中文教育聯盟,實現教師、教材的跨本土協同🎺、合作🪁🍴,解決區域不平衡難題 👩🦱;國內外整體規劃🈂️,區別化施策,差別化評估 ;持續提高國家安全意識🧛🏻♂️,市場意識,增強應對風險的法律意識、抗壓能力,確保成功轉型,穩步升級。
數字技術重塑國際中文教育新業態
新時代世界中文學習者的結構已經發生變化,“Z 世代”成為主體,中文學習智慧化已成常態🧏🏻♀️。他們選擇學習中文更加自主化🔐、即時化,需要 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和教學資源智能化♓️,需要對自己的中文學習情況即時進行“教🏊🏼♀️、學〽️、評、測、研、改”一體化評價,隨時改進學習方法🐃,調整學習內容,滿足自我期待。目前,中文的國際地位與中國的政治經濟地位十分不匹配🙆🏻♀️,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必須借助中國的數字技術優勢,以中文為載體🔄,以科技為手段,以服務為宗旨,凝聚國內外各界力量,依托信息技術,賦能中文教育,開發設計不同的中文教育技術系統👮♂️,在教材🏅、教法方面創新突破,加強與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交叉融合,形成“中文 + 技術”復合型人才培養機製🏌️♀️,在新百年世界語言國際傳播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超越🏊♂️。
警惕外資壟斷海外中文教育市場
目前⬅️,海外國際中文教育機構或合作項目多被明確定位為非營利性,尚未實現從非營利性向以市場為主導的營利性機構轉變,教育資源主要依靠中國,基本處於“嗷嗷待哺”狀態,沒有形成自給自足的意識和能力,一旦缺乏中國支持就難以為繼👩🏽🦲。這樣不但不能從所在國汲取發展能量,而且難以全面融入⚒、和諧融合,“外來”形象突出🖇,增加了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難度👨👩👦👦。正是看到了國際中文市場的巨大經濟價值和當前非營利定位導致的兩難境地,外資開始進入海外中文教育市場並強勢發展,未來一旦占據壟斷地位,必將壟斷海外中文數據,掌握市場分配權🛹、標準主動權、走向主導權🐶,反製中國決策和實施,甚至竊取中國機密,影響中國國家安全。鑒於此,中國教育機構要從國家安全角度加強國際中文教育風險防控⌛️,加強組織國內外國際中文教育力量,確立整體發展觀🐶,構築全方位國際中文教育與國家安全屏障。
構造多語共生生態,加厚規避風險屏障
目前,海外中文教育機構仍以中文為單一教學品種,未擴展成為多語種👩🏻⚖️、全市場表象下的精品國際中文教育運行平臺,未突出中文教育產品的多語言共生特性🤯,客觀上強化了中方主導色彩🔚👩🏼🌾,成為外國人眼中“自我孤立”的教育機構🤩,增加了融入困難,弱化了規避風險屏障。為了增加海外中文教育機構的生態安全性,加厚加寬安全屏障,未來應國內國外進一步加強協調協同🧍,政府部門強化領導責任,強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民族語言國際教育合作力度⚛️,依托海外華校,更加合理規劃海外中文教育布局。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加強統籌統管,天下中文教育一盤棋,利益共享🧝🏻♂️,中外共建中文為主、兼顧外語的語言教育資源數據庫,打造數字化🙇🌔、智能化“空中課堂”,共享精品中文教育資源。
構建國際中文師資“可持續服務”保障機製
海外中文師資和誌願者隊伍目前多采取任期製,二年或四年🚴🏻♀️,特殊情況再延期。因為待遇問題🛜,很多國際中文專業教師並不願意出國任教,派出單位只得從其他專業招聘中文教師。他們雖然工作認真💇,但專業不對口,教學質量受到影響⏏️。目前真正作為海外中文教育主力軍、生力軍的是大批誌願者,他們學有所長、年輕有熱情🧑🏻🦼,對國外任教充滿向往,教學軟件使用、語言交流能力也優秀🫰,很好地承擔了大量國際中文教學和管理工作🥜,甚至不懼風險,成為一面面鮮艷的五星紅旗,為中國大國國際形象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貢獻🤷♀️🤲🏽。但這些誌願者(包括外派教師)回國後🧓🏼,如果沒有再次被錄取為專職中文教師,或自己主動選擇到海外私立中文機構工作🪄🤚,就可能再也沒機會從事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從而造成了國際中文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是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巨大損失🏄🏿♂️。要避免這一點,就需建立穩定的國際中文師資保障機製🕺🏿,成立回國師資“安置辦”,動態完善數據,及時指導、安排“預備役”師資“再服役”,確保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始終有專業隊伍在維系🦼、在發展、在壯大。
(作者系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院長 孫宜學)
鏈接:https://m.i21st.cn/elt/17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