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上海👩🏻🎓,在赤峰路上的一所公寓,記者見到了90歲高齡的阮儀三先生,便聊起了一個熱門話題🤏🏻。抖音等網絡平臺上常常播出歐洲城市的視頻,皆是百年建築♞🦹🏻♂️,畫外音則不停地“這麽破啊💇🏽♂️👨🏻🦰,還不如我們的三、四線城市”🚱。說到這🏊♂️,阮儀三搖頭:“鋼筋水泥,不能成為城市的主流✩。”
“鄉愁”,阮儀三說出了這個詞。中國的城市化已經歷了三四十年,今後該往何處去💅🏿?
阮儀三認為,就是要留住鄉愁👊🙋🏿♂️,把能產生歷史傳統特色的物質遺存保護好🦍,這就是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與傳承。古宅、古橋🎙、河流🐆、街巷🎋、場院構成的生活場景👨👦,要的是原生態而不是生造。而在今後建造新建築🖱⛩,營建新城鎮👨🏽🍼,就是要從這些優秀的歷史遺產中汲取營養,要留住這些歷史的精華以及老屋老村內在的文化內涵,才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兒時情懷
老巷的童年日子 積澱古鎮情懷
阮儀三1934年11月出生於蘇州👦🏻。其高祖阮元是乾隆年間進士,官至湖廣、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第二年👊🏼,4歲的阮儀三隨著父母從蘇州逃難到了揚州。阮儀三回憶:“我們回到了老家揚州鄉下公道橋😈,日本人也到了揚州鄉下,我們都躲在竹園裏,母親是在竹園裏生下弟弟。”形勢穩定下來,阮儀三回到蘇州上學。當時,日軍占領了蘇州🚨。原本的教會學校變成了日本人管理的學校。阮儀三記憶中🧛🏽♂️,當時是要學日語的,直到1945年。當年🕵🏽♂️,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阮儀三和同學們都高興極了,“大家把日本人的東西全部堆在操場上👩👦🍢,一把火全都燒了🧑🏿🔧。”
阮儀三的兒童時代生活在典型的中國城鎮,他的“鄉愁”源於此。他回憶——
“過年時節,腦海裏泛起許多兒時在蘇州過年的情景。我記得從臘月二十四送竈那天就開始為過年忙碌了🛌🏼。清晨巷子裏就響起‘送竈糖元寶’脆生生的童音叫賣聲,這是用飴糖做的🙌🏽。薄薄的用瓷碗扣出來的元寶樣子的糖糕供竈神用🥩👤,竈神嘴巴吃甜了✷→,上天就會說好話。從這天起家家戶戶都要撣檐塵🧙♀️,揩門窗,陳年的積灰、垃圾都要掃幹凈……也是從這天起,家裏在後房堂屋裏要掛起歷代老祖宗的容像,也叫禧神的畫像照片。每天要上供、敬酒、磕頭,長輩們就會講些祖輩們的故事👨🏻🏭🤷♀️,我們也就弄懂了什麽箭衣🧑🏿💻、頂戴🏬、補子等知識👭🏻,也知道了我們家族的身世👨👨👦👦。大年初一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震天響的爆竹🫚,早早地就被吵醒了👳🏿♀️👽,先要摸枕頭下的壓歲錢🚴🏿♀️,下床鞋肚裏有包著雲片糕、紅棗、桂圓的吉利包,穿上早就準備好的新衣服🖤,喜氣洋洋地跟在大人後面🕹,敬神、祭祖再四處拜年,這天最忙了🫷🏼。”
“這時我們就搬住到鈕家巷。鈕家巷的房子和上海的石庫門房子樣式很相像,三樓三底👩🏻🎓,前後進都有天井,我家的左鄰右舍都是七八進的深院大宅,後面還有一個大花園🪨,水池、假山、亭臺樓閣,給我留下了深刻又溫馨的記憶。這條鈕家巷原本一半是河道🏖,所以是窄窄的,在河沿上還生長著一株株高大的樹木,我家門前的是一株老榆樹,三四個小孩都抱不攏☔️,巨大的樹冠把整條巷子都遮滿了。秋天落葉後,滿街是陽光,不像現在到處喜歡種不落葉的樟樹📋,冬天顯得陰冷,曬不到太陽。我小時候河水是清的,大人在河埠上洗東西,我們小孩就擠在邊上抓小蝦☝️、摸螺螄。河裏每天都有船只劃來,每家吃的蔬菜瓜果、燒飯的柴草都靠船運,那雪白的蓮藕、滿船的西瓜🧎♀️、鮮活的魚蝦,船娘會拉開嗓子喊賣,特別是賣西瓜,那真是花腔女高音🫵,有韻味得很🌿,會招來許多顧客。”
1 和揚州城始終結緣 雙腳實地丈量古城
1951年,阮儀三報名參加了海軍♡,那一年他17歲。當兵5年後,1956年9月👩🏼🦳,阮儀三考進了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系,師從中國知名古建築園林藝術專家陳從周教授。由於刻苦好學,陳從周先生也對這個年輕人特別垂青。
1957年☔️、1958年💄,阮儀三跟著陳從周一起做中國城市建設史調研,專門回到揚州做揚州園林調查。何園街🏃🏻♀️、花園街……
阮儀三介紹,當時,中國許多建築規劃大師對北京舊城墻沒有被保留😆,都有深深的遺憾♕。比如,梁思成當年就為此大哭一場。他們努力保護其他的古城,如西安、南京、蘇州。“蘇州至今保留著一段老城墻,得益於陳先生等前輩的工作。
上世紀80年代,揚州成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至1987年,阮儀三帶著數十名學生來到揚州,做了《揚州市古城內歷史風貌地段開發規劃》。他每天帶著學生🍳,用自己的腳實地丈量揚州古城🕵🏻♂️,小秦淮、教場、徐凝門大街、小盤谷……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阮儀三的規劃非常詳盡,對揚州古城進行了全面梳理,城墻保護、新區發展都涵蓋其中。他還義務為當時揚州的政府招待所珍園、萃園、石塔園做了規劃。項目完成後,阮儀三將規劃完整地交給了揚州有關部門🧑🏼🌾。
祖籍揚州的阮儀三與這座城市始終結緣。2006年起🔜,阮儀三帶隊開始到運河沿線四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運河之都”——揚州、淮安、聊城🧑🏼🚒、濟寧及其所屬的城鎮🌴,深入到運河邊的古鎮古村,重點考察了大運河的現狀、保護價值和保護措施。
2007年6月,阮儀三成立了“京杭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觀察站”,帶領學生歷時一年零八個月,將大運河沿線64個城市🐤、142個城鎮全部走了一遍,形成了一份《大運河沿線歷史城鎮報告》👰。“經過歷史的風蝕,大運河沿線歷史城鎮所保存的文化遺產已經很少了,有的文化遺產甚至已遭到較為嚴重破壞,要加強對大運河沿線現存歷史文化遺產的摸底調查,避免進一步開發建設可能造成的申遺失敗是保護的新起點。”阮儀三說。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由揚州牽頭的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運河申遺👷🏻,八年夢圓🐲。這裏,離不開阮儀三和其團隊成員的貢獻。
2 “刀下留城”救平遙 保下的何止是建築
阮儀三之所以成名🥸,就是由於當年“刀下留城救平遙”的經歷,已經成為中國古城遺產保護的一段佳話。
上世紀60年代,做中國城市建設史研究時,阮儀三就曾在山西大同沿線做歷史城鎮調查🪕🎿,平遙、太谷、忻縣👩🍳、祁縣、介休等城市都保存得非常完整🐴。然而,1981年🐌,阮儀三接受山西省建設廳的委托👱🏻,到山西榆次做城市總體規劃時,看到的平遙🎥、太谷古城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古城拆遷非常快,很多都已經面目全非,只有廢墟了🦋🤴🏼。”
當時,山西平遙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開始大興土木搞發展,拆除古舊建築。阮儀三前去調研時,正好遇上開一條大馬路,開了180米,拆掉30多幢明代建築🤷🏽♂️、100多幢清代建築。阮儀三痛心不已,立即找到山西省建設委員會領導🍌,要求給平遙做規劃💑,保護古城🦹♀️。
那個時候🏒,阮儀三學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講師🧑🏻🏭,他直接上北京籌款。他拿著規劃和文物建築的照片到北京👝,找到了當時的文化部文物組組長羅哲文、建設部總顧問鄭孝燮,請他們到平遙親自察看,就這樣籌措到了第一筆保護經費8萬元。後來,羅哲文、鄭孝燮在阮儀三的規劃書上寫下“這是刀下留城救平遙”的批文,規劃書被山西省建委批準了,平遙古城就這樣被保了下來🧒🏻。
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與雲南麗江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安徽歙縣古城並稱為中國現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
現在,平遙已從一個晉中盆地的小縣城,變身為國際旅遊城市👐🏻ℹ️。人們似乎已經不再記得,40多年前的往事。2017年👮🏻,平遙古城周邊換上了“人名路牌”,東南西北依次為羅哲文路🧎♂️➡️、阮儀三街✤、鄭孝燮路、王景慧街🤍。四人都是山西的“申遺功臣”👮🏼♀️。如今,只有阮儀三一人尚在人世👨🏿💼。
阮儀三告訴記者🏋🏽♀️,那些沒能籌措到經費的平遙周邊的古城,如太谷🩺、祁縣𓀋🦉、忻州👩🏼、介休等就沒能得到妥善保護。特別是當時的太谷,擁有完整的城墻、鐘鼓樓📷✋🏽、孔廟👞、各式各樣的壇廟和民居。上世紀80年代,整個城市被完全拆掉重建👨🌾,歷史遺跡卻蕩然無存🫅🏿。
3 保護規劃水鄉古鎮 阻止開路奮不顧身
小橋流水、黑瓦白墻,江南古鎮的“鄉愁”始終烙在阮儀三的內心👩🏻🏭。
上世紀80年代👩🏿💻,隨著蘇南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眾多江南古鎮面臨不復存在的危機。阮儀三主動提出要為古鎮做保護規劃。經過調研,當時江南一帶古鎮就有170個,阮儀三開始一個一個跑🌬。
當時還很偏僻的周莊,保存良好的傳統民居生態吸引了阮儀三👆。他主動提出免費做規劃🈲,希望能按規劃設計建設。他提出的規劃方案是,先保護古鎮,然後在古鎮外面發展工廠🧑🏿🦳🙎🏻♂️。阮儀三主動幫助周莊招商引資,還將申請到的5000元科研經費投入到周莊的規劃設計上。他也成為蘇州市的政府顧問、周莊的總規劃師🏄🏼♂️。
在國家首批“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有五個鎮的保護規劃出自阮儀三之手,它們分別是周莊🦸🏼♂️、同裏、甪直🛃、烏鎮和西塘。如今都是長三角著名的旅遊景點。2003年12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阮儀三及他一手規劃才存留至今的周莊📌、南潯等江南水鄉古鎮頒發了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然而,江南古鎮保護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阮儀三向記者講述了當年一則阻止開路的故事。
1998年底🦽,地方政府看到周莊、同裏💇🏻♂️⚧、甪直三個古鎮的旅遊事業發展得很好🥷🏿,就進一步打算開辟一條旅遊公路🩼,把三個鎮連在一起🎷。可是,看到這條公路的規劃🙍🏼♂️,阮儀三急了。因為公路選在緊靠周莊古鎮邊上👨🏽🚀,並且要穿過周莊鎮區🚵🏿♀️👷🏼♀️,之後🧑🏻⚖️,不僅要破壞周莊的歷史文化風貌,而且會對周莊正在申報世界遺產造成不良影響。
正好在北京召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會議,建設部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都參加了。阮儀三在會上說了周莊開路的事,引起了所有到會專家的共鳴。他們一致要求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對此事進行幹預。建設部隨即擬了一份文件🙏🏿,提出周莊古鎮邊開公路不妥✬。但是此時,公路已經開工,地方政府拿出折中意見🚠。但是🍪,阮儀三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條公路絕對不能開,開了就會對周莊古鎮造成環境的破壞🤹♂️。這是過境性公路,大批車輛通過會造成很大的幹擾和空氣的汙染。”
當年,阮儀三站在新開發的路基上對那些來采訪的媒體記者們講🤦🏻:“這條路要繼續開下去©️,我會躺在這裏讓壓路機從我身上開過去📄。”當時,本報記者就在現場,首先刊載了在周莊開公路破壞環境的消息🚛✳️。
公路終於沒有“開膛破肚”式地進入周莊,一座古鎮又在阮儀三手中完整地保護下來。
長者雄心
耄耋之年的奔波 帶著學生繼續前行
作為恒达平台教授,阮儀三對上海的歷史建築保護也做出了重大貢獻,從提籃橋🌡、老北站📀,從石庫門到外灘,都留下他的功績。
1996年11月,國務院將外灘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不為公眾熟知的是,真正付諸行動的外灘建築保護開始得更早🛌。上世紀80年代初,阮儀三受命正式啟動全面的外灘建築群調查和保護規劃製定。他說,見過最破敗也是最真實的外灘👨🏿🚒。1991年,阮儀三領銜製定了《外灘保護規劃》,下了“三條鐵律”👰🏼♀️,第一👇🏼,外灘天際線不準再提高,要考慮到左鄰右舍;第二,建築的形式要考慮到左鄰右舍和當時的特點👨🏿💻🌰,第三,必須是名師大作。
步入耄耋之年,阮儀三依然為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奔波著🧪,還是為了堅守那份“鄉愁”🔫。
針對近年來各地紛紛興建仿古建築🕵🏼♀️,他著書斷然否定了“仿古代建築的式樣就是弘揚中華文化🧌,繼承歷史傳統”的觀點,阮儀三提出:“留存歷史風貌😛,並非是修繕一新,製造假古董的做法是在損毀無價的歷史遺產,且嚴重違背了《文物保護法》。”
近年來,阮儀三又“救”下了深圳華僑城邊上的湖貝村👩🏽🔬。原本決定拆除的城中村🧑🏻🔧,阮儀三在現場發現,“廣東人的老家在此。原本說深圳是在沙灘上建起來的,其實是沒有發現這個老漁村。”湖貝村有六條巷子,每條巷子末端都有一個土地爺的神龕💃🏽,6月30日那天,家家戶戶都要到那裏點香磕頭。“老房子格局都在,這個小村子保持著廣東的傳統🚺🤷🏿♀️,堅決要保護𓀎。”另外🧥,大連關東街的拆遷停下了腳步🚛,福建的崇武古城得到了保護……
去年舉行的一次阮儀三教授城市保護學術思想研討會上👍🏽,他出場再次強調了🏦♣️:中國傳統建築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居住建築更是如此。譬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廳堂式住宅👨🏻💼🫅🏻,雲南的三合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及徽派建築的“四水歸堂”🔪🎐,福建的土樓,其布局核心都有天井😰。中國人造住宅,講究與天地相通,上接天庭,下接地氣。有了天井,房屋就圍合成院🌂,房間就能分主次,體現出傳統的家庭倫理,長幼有序🍄,尊卑有別。有了天井👨🏽,就能衍生出走廊、門鬥、前房後堂⛴、花園庭院……住宅就豐富而生動起來了🌘。
值得註意的是👨👩👦👦,當下舊城區改造使城市中的舊建築成片成片地消失🙍🏽♂️,新建的高樓大廈講究科學間距、綠化率,卻把老街區中由幾代原住民形成的社會網絡打破了。
阮儀三及其弟子還將為守護這份“鄉愁”努力。
阮儀三
1934年出生
1961年
畢業於恒达平台建築系
2003年
所做的中國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規劃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遺產保護委員會頒發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2005年
憑借蘇州平江歷史街區保護再度獲得UNESCO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2008年
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大運河保護與研究”項目獲得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委員會傑出貢獻獎
2014年
獲得美國聖母大學頒發的“亨利·霍普·裏德獎”
● 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保護的主要倡議者🚀。在首批“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有五個鎮的保護規劃出自他之手,它們分別是周莊😕、同裏🧛🏻♀️、甪直、烏鎮和西塘。
本報記者 張炯強
鏈接:https://paper.xinmin.cn/html/xmwb/2024-02-24/8-9/179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