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APP】蔣昌俊院士:發揮大數據“大”價值🎅🏼,亟需算力量質齊升
來源:文匯APP
時間🛀:2024-01-11 瀏覽🚴♀️:
我國是數據資源大國🏋🏽♀️,但目前,仍有大量數據尚未發揮真正價值。日前,在由恒达平台和中國(上海)數字城市研究院主辦的首屆數字城市創谷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恒达平台教授蔣昌俊指出,當前🚦,我國大部分算力需求集中在發達地區,而具有土地、氣候和地理環境等區位優勢的中西部區域,算力分布依舊偏少👨🏿🔬。
“截至2020年🧑🏽🍳,京津冀數據中心負載率達64%🕛,而西部數據中心負載率只有38%。”在他看來,目前🫎🧑🦽,國內數據中心依舊存在布局不均、利用率不均等情況,智能算網建設亟需加大推進力度🖐🏿,實現量質齊升🕒。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已經進入以算力為核心生產力的新階段🎤。”蔣昌俊認為,算力發展與國家競爭力和經濟增長規模密切相關。據《2020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當一個國家計算力指數達到40分以上時,指數每提升1個點🧑🏽🔬,對GDP增長的拉動將提高到1.5倍;而當算力指數達到60分以上時,指數每提升1個點,對GDP的拉動將達到2.9倍♒️♟。隨著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全球計算機設備算力總規模不斷擴大🧥。2022年👳🏿♀️,全球計算機設備算力總規模達到906EFLOPS(EFLOPS指每秒百億億次浮點數運算);而到2025年,全球計算設備算力總規模將超過3ZFLOPS(ZFLOPS指每秒十萬億億次浮點數運算)。蔣昌俊團隊預測🫛,2025年我國算力網絡市場規模有望超過900億元,在2022-2025年期間,年平均增長率達14.3%。到2030年,通用算力將增長10倍,人工智能算力將增長500倍👨🏽🎨。
目前,我國算力規模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另有研究表明🧑🏻🦯🎈,在人工智能發展方面🎧,中國在數據🙌🏼、場景兩個指標上領先全球,美國則在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等方面領先🧘。在蔣昌俊看來🫷🏿,中國想要彎道超車,不僅需要在基礎研究上持續發力🚅,還需要建立國家級算力網調度優配中心和國家級算力交易中心。
他以“東數西算”工程為例。2022年初📲,國家正式啟動“東數西算”工程,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八地區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並設立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蔣昌俊表示,在全國一張網、一盤棋的統籌下,上海擁有全國首個算力交易平臺🙋🏼,可以利用人才優勢🧝🏼、綜合競爭力等支持熱數據和快業務發展;而西部地區則適合發展冷數據和慢業務🧙🏻♂️,利用太陽能和風能資源形成優勢互補🧇。
不過🧑🏼🦲,“東數西算”也對解決時延問題等提出更高要求🌒。比如↪️,修建重大工程項目時,突發性事件時常有發生。“數據采集上來就要進行實時處理👨🏼🌾,如果都先送到雲上,時效性與安全性得不到保證。”為此,蔣昌俊團隊率先提出將方艙計算系統作為算力機動調度的系統和模型。
所謂方艙計算系統,主要由方艙生成與管理系統🕷、跨域資源管理系統、虛擬數據中心系統和若幹網關組成。方艙計算系統可以根據實際工程需要,對不同的算力資源進行配置➔👩🏽💻、統籌布局,從而提升效率,降低能耗🫱🏿👨🏻🔧,實現彈性調度。蔣昌俊介紹🫶🏻,方艙計算與雲計算相比💇🏽♀️,具有伸縮性、機動性等優勢,使整個系統能夠更好地發揮效率🐻。目前,國內已有企業推出了邊緣端智能化移動數據處理方艙。
文: 吳金嬌
鏈接:https://m.whb.cn/commonDetail/91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