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孫宜學🤎:國際中文教育要助力塑造中國大國形象

來源🤹🏽:文旅中國   時間:2024-01-10  瀏覽:

2023年12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闡述新征程對外工作面臨的國際環境和肩負的歷史使命,這也為國際中文教育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塑造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中國大國形象的重要途徑,國際中文教育兼具學科和國家戰略意義,政府高度重視↪️、高校發揮優勢🐈‍⬛、社會寄予厚望👯‍♀️、國際態度多元,目前正處於發展關鍵期、轉折期、鬥爭期✩,亟需高位推動🦢、統一思想👨‍🌾、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標準、區別發展🧭、錯位發展、精準對焦、內外協同🎅🏼,助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世界典範🧑🏿‍⚖️。

政府主導有力

國際中文教育是一項政府工程,中文世界化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事關中國形象,各級政府作為重點工作抓手之一,與當地文化資源發掘和國際推廣結合🤘🏻,單獨列入工作計劃🧑🏿‍🎨,提供政策🤸🏿‍♀️、資金支持👱‍♂️。

2020年孔子學院轉隸後👺,地方政府推動本地承辦孔子學院的中方高校合作,形成合力🈳,地域✊🏿😲。上海、浙江、江蘇、河北、四川、湖北🏊🏻、黑龍江👘、陜西、粵港澳大灣區、江西、吉林等省市先後成立孔子學院工作聯盟🚾,定期舉辦會議🚣🏼,結合地方優勢,強化國家一體化格局下的區域化發展特色👨‍🌾,推動新時期孔子學院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培育具有內生動力的發展生態,形成了百花齊放新局面。在人員選派、經驗、信息、資源共享,資源合作開發🧛🏻‍♂️,協同研究等方面加強合作,進一步加強了孔子學院的運行能力、社會協作能力🧑‍🎄,為提升地方國際影響,避免資源浪費🧯,提供了機製保障和服務保障。

著眼未來↕️,中國高校要以孔子學院轉隸和國際中文教育學科設立為契機🐞,發揮地域和高校優勢,以一國兩校(中外合作高校)為旗艦,引領當地中文教育🦹🏻;基於數據分析將世界中文教育劃分若幹強弱區域🌋,集中發展重點區域;優化中外區域工作聯盟♥️,改變政府垂直管理模式↖️,發揮區域主觀能動性🧞。

國內政府機構和高校要以孔子學院轉隸和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為契機🔃,改變政府垂直管理模式,發揮區域主觀能動性🚣🏿,精細調研,加強世界重點區域中文教育規劃🪽,推動中外合作高校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區域性的海外中文教育合作優勢,每個國家的中文教育可以某一對合作較好的中外高校為為基礎🤵,一國以中外合作兩高校為龍頭👶🏼,賦權賦能🤦🏻‍♂️,加大投入,重點發展,打造成中文教育旗艦😪,在國家部門總體指導下,由這個龍頭具體負責這個國家的中文教育規劃、確立具體實施步驟、協調這個國家的中文教育資源,加強組織這個國家的中外區域工作聯盟,帶動一國一地中文教育發展,進而再推動旗艦之間的合作交流⚖️,建立跨國別工作聯盟⚓️,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全面推動世界中文教育發展🧑🏻‍🦲。

學科設立奠定新起點

高等教育機構肩負培養國際中文教育人才的重要工作,加強🙅🏻‍♀️、完善國際中文教育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造的關鍵途徑,對此高校認識統一、高度重視、積極主動。

承辦國際中文教育專業的學校以公立高校為主,政治站位高,國際視野寬🧘🏽‍♀️,認識統一🕐、高度重視👩‍👩‍👧‍👧、積極主動🍢,以立德樹人為根基🤸🏊🏼‍♀️,培養專業人才的國家意識、國際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有能力向世界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傳播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理念🌸。

《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將“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和博士專業名稱正式變更為“國際中文教育”,正式設立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學位類別一級學科🕙,體現出明確的專業導向性,滿足了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人才需求,為推動中文世界化提供了製度保障和人才保障🎠,也進一步提升了國際中文教育專業的學科地位,提升了本專業師生的獲得感、幸福感,極大地調動了工作積極性。

學科的設立符合國內外中文教育實際👐🏽,基於科學,源於傳統,融通中外,具有明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能體現中國推動中文世界化的平常心和真誠態度,為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穩定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製度保障和人才保障。

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國際中文教育“百業待興”🥷🏿,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理論體系♎️、課程體系未獨立𓀖,科研、教學🧖‍♀️、師資隊伍未獨立,與其他學科如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傳播學的理論界限、課程體系界限不明晰🤦🏽‍♂️,師資、教學方法、理論研究體系仍依賴這些已有學科🍍,慣性大,改變意識弱。而國際中文教育的海外服務特性,決定了對改學科的定位不能只取一端,自說自話,而是必須充分尊重海外相關機構的合理需要👩🏽‍💼、具體需要🧑‍🍼🚣‍♂️、多元需要🤕,但目前對學科的認識國內外定位不統一,甚至名稱都還沒統一使用,與的仍叫對外漢語、漢語國際教育😱、國際漢語教育🏷。而鑒於國際中文教育充分體現中外合作機構的自主性👨‍🦼‍➡️,在教學內容、文化活動組織形式、合作研究、資源共建等方面方向多維,整體🧛🏿‍♂️、淩亂,很多合作模式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嘗試一次就放棄,甚至只停留在紙上🎙😰,協議很好🤽🏼,只是沒有做🟦,導致對一些國際中文教育的關鍵問題、重點問題、卡脖子問題,如教材的獨立性,師資的跨本土流動交流💺、中國資源與當地資源的融合共享,專業師資的精準培訓等等,都沒有形成固定的🏦🩹、可推廣且真正推廣的機製和模式。

人才培養專業特色

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獨立設置👗,進一步基於未來國際中文教育專業人才需求👷🏻‍♂️,明確了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培養全過程貫通價值觀育人鏈、文化傳承與傳播鏈、課程育人鏈和實踐育人鏈四個環節;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系統思維(具有宏觀視野和大局觀,基於一點著眼全面,提高工作的政治站位)、工程思維(重視工作的連續性,夯實每一個工作,科學設計每一個教學、工作環節)🌠、辯證思維(養成換位思考習慣🤘🏽👨🏻‍🏭,善於化解矛盾沖突,辯證思考問題的方方面面🫷🏿,既做教育者🫄🏽🧨,也做外交家,既教字詞句篇,也講中國故事,始終保持看過硬幣兩面再做判斷、決定的習慣)、創新思維(國際中文教育環境千差萬別,不可能一本教材打遍天下,一種教法萬國通吃🌖,教學對象多元👨🏻‍💼,教學條件好壞不均🧝🏻‍♂️,必須始終保持創新意識,不斷根據實際情況隨時進行改善、改革,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確保教育效果);專業人才海外工作環境常常是“單兵作戰”🥸,必須一專多能🏆、多才多藝,甚至一人承擔不同年級的教學和管理,必須獨立貫通教學資源鏈(獨立獲得各種教學資源,他人的🐨、自籌的等等)👸🏻、教學鏈(沒有教研室👼🏽,沒有教學合作小組,一個人可能就是一所學校所有中文課程的總教習)👩🏿‍🦰、傳播鏈(海外中文教育不是單純的語言教育,教師本身🚣🏽‍♂️、教學內容、日常工作交流等等✌🏿,都代表中國形象🕶,都是在向世界傳播中國形象)、技術鏈(必須掌握必要的教學技術,做出好的PPT📋,熟練使用線上教育平臺等)。

國際中文教育專業人才必須具有深厚的中文和中華文化知識,了解中國歷史和當代中國文化𓀐,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卓越的綜合素養和組織協調能力,能在中文教學♎️、人文交流📩、增進國際理解方面熱情奉獻🛅,無私工作🧔。海外國際中文教育工作者每一個人都是鏈接中外的點,是星星之火,這個點是中外感情互通的點,是愛的聚焦點,也是友誼的結合點🦹🏿‍♀️,也是世界看中國、中國看世界的窗戶,單獨看普通、微小,點點連起來看,每一個點都必不可少,一點一世界♚,又是偉大不平凡的👲🏼。這決定了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與其他相關專業——如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等——相比,專業性之上👽,更多了一種綜合性、國際性😱✈️,更重視整體素質。

中文方言、民族語言需求出現

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中文學習需求持續旺盛🖋,至2022年12月,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開展中文教學🧑🏿‍✈️,81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8萬多所各類學校及培訓機構開了設中文課程,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超過3000萬。

百年大變局下世界中文需求更加精細化🏸、碎片化🍆、差異化🤦🏽‍♀️、個性化、年輕化,但仍以工具動機為主➰,中文學習將隨著世界與中國交流目的的碎片化而碎片化,現在世界與中國的經貿交流體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區域性⌛️,而中國各地也都把國際經貿合作作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比如一家法國公司在鎮江建廠🧑‍🏫,那麽法國工作人員對鎮江方言就有了解、學習的需求🏹,並進而帶動法國當地相關人員產生同樣的需求,目前這種需求是普遍存在的👩🏽‍🚀👨‍🍳,只要與中國合作的需求在,這種對某一地區方言學習的需求就在,只是現在國內國外條件不具備,大家都還沒做好準備🧑🏿‍⚖️,以後擬與中國某一地區合作的商業團體、文化團體或個人🥇,隨時可能提出專門學習某一地區方言的要求,比如上海話🦹🏽‍♂️,天津話,廣東話……

國際中文教育目的是為世界提供中文服務😍,宗旨是:凡是有學習中文的需要,我們都應想方設法滿足🧗🏿。面對未來可能的這種中文學習需求的轉變🧑🏿‍🔧🥞,我們現在就要未雨綢繆6️⃣,精準研究和準備,將方言和區域文化納入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保證更準確地讓我們的中文服務精準落地,提供精準語言服務👐。“國際中文日”“唱歌學中文”等國家有關方面精心打造的品牌矩陣外,筆者不久前在北京實踐走訪活動中了解到的唐風國際教育應該說在創新方面走在了前頭。

世界中文需求振蕩中升級轉型

語言文化事關國家安全,客觀上決定了國際中文教育必定會遭遇所在國從政府到民間的猜忌與抵觸,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西方國家主導的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偏見和霸權心態強勢走高,國際中文教育在世界上遭遇到新挑戰甚至攻擊,生存與發展面臨著重大考驗♟。

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期🧑‍🏫,以新冠疫情始終為標誌性階段🙉,國際中文教育作為中國軟實力的代表性符號🧙‍♂️,遭受汙名化程度加劇,發展阻力加劇,阻力範圍加大,多米諾骨牌效應明顯,國國不同↘️,但中文剛需仍普遍存在且局部強勁,中國臺灣😫、新加坡⚠️、海外中文教育機構在搶占世界中文教育市場份額5️⃣,世界中文教育在動蕩中調整結構和格局,不進則退、不動即退,中國應對面廣、問題復雜、內外協同壓力增大👷🏻‍♂️,世界各國中文教育進入升級轉型關鍵期🧑‍💻。

面對生存與發展重大考驗,國際中文教育發展模式應及時調整,從“平原大作戰”轉為重點發展,錯位發展,按需供給,有償發展,和諧發展。秉持文化平等原則🤰🏼,科學布局海外中文教育機構,投放中文教育資源🌪;推動形成世界中文教育聯盟,實現教師、教材的跨本土協同🚪、合作,解決區域不平衡難題;國內外整體規劃,區別化施策🥁👨🏻‍🦰,差別化評估。持續提高國家安全意識,市場意識,增強應對風險的法律意識、抗壓能力🧑🏿‍⚖️。

數字技術重塑國際中文教育新業態

中文學習者的結構已經發生變化🦑,“Z世代”成為學習中文的主體。“Z世代”也稱“網生代”“互聯網世代”“二次元世代”“數媒土著”,他們出生在網絡信息時代,與數字信息技術👱🏽‍♀️、即時通信設備🙋🏼、智能手機產品無縫銜接,接受新事物的特點是興趣優先,註重體驗,理性消費,與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生活變革🐺、潮流演進和諧一致,個性鮮明💁🏿‍♀️🧑🏽‍🎨、思想活躍、創造力強。他們選擇學習中文更加自主化、即時化🚦,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教學資源智能化已成必需,他們需要對自己的中文學習情況即時進行“教、學👇、評、測👃🏼、研、改”一體化評價,隨時改進學習方法,調整學習內容,滿足自我期待。“Z世代”中文學習智慧化已成常態。

數據分析看出🧚🏿🙎🏽‍♂️,在世界上,中文的影響力仍遠遠落後於英🩲、日、德🧑🏿‍💼、法語,與英語的差距更大,短期內難以比肩,中文的國際地位跟中國的政治經濟地位十分不匹配,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俟河之清”𓀐,時不待我,奮起直追仍靠傳統方式難以奏效⬅️🏭,必須借助不同於英、法👨‍👦、德語等的國際傳播手段,借助中國的數字技術優勢,如AI語伴、APP移動課堂等,借力發力,針對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宗教和方言的人群,以中文為載體,以科技為手段,以服務為宗旨👨🏼‍💼,凝聚國內外各界力量👦🏿,依托信息技術🌍🆖,賦能中文教育,開發設計不同的中文教育技術系統👨🏼‍🦳,在教材、教法方面創新突破🚣🏼‍♀️,加強與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交叉融合♦️,形成“中文+技術”復合型人才培養機製🏋️。提高實效,持之以恒,就能事半功倍,加快發展速度🤘🏽,在新百年世界語言國際傳播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超越。

國際中文教育“專業”與“事業”的關系

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與國家戰略結合度高,實用性強。但專業類別一級學科設立後🤎,管理部門和高校自然將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納入學校常規學科體系,也就是說🪭,與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教育學等同一管理體系和評估標準,從有利的一面講,只要將國際中文教育與這些傳統學科結合好,可以借助這些學科的資源,培養國際中文教育專業人才跨學科知識素養🖱,更能應對國外學習者全面了解中國的需求🧑🏻‍✈️,也能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從不利的一面講🦹🏿‍♂️,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會逐步趨同化👩🏿‍🍼,而逐漸弱化國際中文教育的戰略性👨🏿‍🏫、實用性、國際性,尤其是國際中文教育事關中國國際形象,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但按傳統的學科建設思路發展,則可能將這一偉大事業局限於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專業”視野,久而久之🏤,就會重新混淆國際中文教育與其他相似學科的關系,難以形成完整的獨立的系統的學科發展思路。

國際中文教育工作具有鮮明的“實戰”色彩🌸,專業人才培養應以“實戰能力”為基本評價標準𓀐,但目前辦有國際中文教育專業的高校,一些是為增加招生人數而設立的此專業🛍,帶有地方保護色彩👳🏻‍♂️,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缺乏必要的學生面向留學生的教學實習條件🧗🏻‍♂️,無法提供實戰模擬條件🪛;高端定位👷🏿‍♂️、低端運行,倉促辦專業,辦成任生死,只能“王婆賣家🙎🏽‍♀️,有啥賣啥”,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成了專業雞肋。更嚴重的是將學生培養成了萬金油♡,職業導向不明,學習目標混亂👨‍❤️‍💋‍👨。“下筆千言,胸無一策”,即使將來有機會從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理論也缺乏國際視野🤸🏿‍♀️,教學內容局限於語言文化👐🏼,缺乏國家形象意識。而實際情況是✏️:大多數這類學校的畢業生根本沒機會從事國際中文教育工作,而合格的國際中文師資依然緊缺。

中國外語教育正在挫弱海外中文教育

英語是所謂時代人文的“標誌性語言”,目前仍最能體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成果🐍、新動態、新需求,在現代科技領域和國際事務中的應用率都高於其他語言🤹🏼‍♂️💅。在英語之前,國際語言曾是拉丁語、法語💊,自文藝復興開始,英國的文學、藝術開始影響世界,而英國海外殖民地的擴張🙋🏿,則是英語快速成為世界語言的快速通道。當今世界🤹🏿‍♀️,英語的世界化則主要依托於英語國家的經濟發展、科技文明🧘🏼‍♂️,尤其是互聯網技術🕺🏿。不懂英語,就無法獲得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信息,就意味著落伍。對國家和個人來說,學習英語都有助於贏得全球發展的機會,在經濟、文化和國際交流方面受益🏋🏽‍♂️。

客觀事實是:在語言國際教育領域🆚,外語學習者人群相對穩定的前提下,語言之間的競爭肯定是此消彼長✪,東風西風的關系,若處理不好學習英語與民族語言國際傳播的關系,英語的強勢壓製就會對民族語言國際教育市場構成消極影響,減少民族語言的學習人數,減弱學習效果🙇🏼‍♂️。

近年來,有關“義務教育階段是否應該取消英語作為主修課的地位”“高考是否應該取消英語作為必考科目的地位”等等🌶,成為中國社會關註的熱點問題之一。進而又衍生出中國人是不是要學英語➿,大有“我是中國人,何必學外文;不會ABC,照樣做接班人”卷土重來之勢。這是一種狹隘的語言觀🅿️,蒙眼不看真實的世界。世界經濟一體化決定了英語的全球地位,回避和拒絕都不會成功。各國必須在英語和本民族語言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將本民族語言的學習、使用與英語學習和使用並重,形成相互補充、優勢互補的語言生態🎛,而不要人為製造障礙,甚至限製🩴👨🏼‍🍼。 雖然中國現在已經逐漸崛起𓀇,中文的世界地位在逐步增強👩🏻‍🦰,但放眼全世界✅,很多最新的科研成果,依然是用英語寫成的,不懂英語,就獲取不了最新信息,就會故步自封,裹足不前📊。而如此,也就無法客觀真實地向世界介紹中國🦹🏼‍♀️,也無法與其他國家的民眾進行溝通🤌🏽,更客觀、理性、全面地看待其他國家🔶。中國人學好英語,仍是中國崛起的必要手段。

但英語在中國國民教育體系內過於強勢,這也是不爭的事實🫰🏽。英語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已常態化、普及化,日用而不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國人的母語意識和語言價值觀,學習時間畢竟有限,學習者精力畢竟有限,加上中國的開放進一步加強👐🏼,使用英語的機會也大大增加🎅🏻,使中國年輕人自覺學習英語🙋,從胎教就開始學英文,現在中國人的英語交流能力普遍提高,在對外交流中可以非常自如、且習以為常地以英語進行交流,而交流對象也基本上能用英語回應,這則又進一步強化了中國人英語的世界性認知。而對世界範圍內的交流對象而言,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與中國人用英語就能交流”的普遍認知,相對於中文使用範圍的相對有限性和語言體系的特殊性,既然學習英文可以代替中文的功能,而學習中文卻取代不了英文的功能🤽🏼‍♀️,從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以及價值產出角度比較,海外外語學習者選擇首學英語Ⓜ️🧘‍♂️,於情於理🛃,都中規中矩,疫情爆發前,這種因素已對海外中文學習者產生了負面影響,而疫情後影響更大,韓國、日本一些大學的中文系招生數量銳減,一些名牌中文系2023年僅僅招收到七👁、八人,老師多於學生🫗,中文專業已有停辦風險🏉。而目前在海外從事中文教育的教師、誌願者,他們的專業學習主要依托的事語言學理論、翻譯理論、傳播理論🧍🏻🏹、科技創新成果,其中大多是來自英語材料,潤物無聲🎺,也會影響他們的語言認知,缺乏民族語言自豪感,“口教中文心在英文”🦸‍♂️,進而影響教學對象的語言取向,甚至習慣性地用英文解釋中文學習問題🧭👩🏻‍🦲。

有鑒於此🦸🏼➡️,從政府層面🧎,中國教育機構要加強組織領導🫲🏽,確立國際中文教育政治觀;加強整體規劃💁🏻‍♀️,提升高校國家戰略意識和國際傳播能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強化師生政治意識、國家意識;加強融會貫通👨‍👩‍👧,以中外語言文字交流促中外民心相通🧑🏻‍🌾。在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以語言搭橋,以故事為媒,將講中國故事能力培養納入專業課程體系🤾🏻‍♂️、培養方案👧🏿,內化為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邏輯之一👳🏻,進而以中國經驗推動海外合作高校重視培養本國學生講故事能力,以中國故事的思維邏輯潛移默化擴大世界講中國故事的人群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中文學習者👨🏼‍⚕️。

從社會層面,要全民同心👳‍♂️、融於日常,從娃娃抓起🔴,全面提高國民民族語言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𓀗🏃,使人人成為中文傳播者⤵️,實現全民傳播;要加強國民的語言安全意識🙏🏽👨🏻‍🌾,使人人形成語言戰略認識,內外同防外來語言文化的腐蝕🦀,強化中文尊嚴感,直面語言國際競爭,敢於競爭,善於競爭💇🏿‍♂️,在公平競爭中獲取生源,提高未來國際中文教育實效。

外國資本註入增加國家安全風險

海外中文需求不一且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國國不同、時時不同👷🏽‍♀️,而中文教育資源的投放標準卻相對統一,導致出現了“貧富不均”“飽餓不均”現象:有些國家或地區吃不飽🐬,有些國家或地區吃不完🔮。在推動中文教育本土化過程中🕧,對所在國或地區的中文資源的開發利用有的不充分,如埃及、以色列等;有的過度開發🦂,拔苗助長🧑🏽‍💼,導致本土中文資源青黃不接,如烏克蘭、突尼斯、科特迪瓦等。 客觀上造成中文教育資源的產出率低且未持續。

目前🏊‍♂️,海外國際中文教育機構或合作項目多被明確定位為非營利性,尚未實現從非營利性向以市場為主導的營利性機構轉變,教育資源主要依靠中國,基本處於“嗷嗷待哺”狀態👨🏻‍🏭,沒有形成自給自足生存意識和能力,一旦缺乏中國支持就難以為繼,不但不能從所在國汲取發展能量🤽🏿‍♀️,而且難以全面融入、和諧融合,“外來”形象突出👩🏼‍🍼,增加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難度🔸。

正是看到了國際中文市場的巨大經濟價值和當前非營利定位導致的進退兩難🎪,一些海外中文教育公司(如新加坡和新西蘭)已獲得美元融資,基本都來自國際大型的私募基金如紅杉📸。而國內中文教育公司則難以得到國內的PE/VC投資,規模弱小,導致外資中文教育機構大,內資機構弱的狀態。外資控製的中文教育機構如魚得水,內資發展的中文教育機構則處於資金饑渴狀態🚶🏻‍♂️。數據安全就是國家安全。未來一旦外資壟斷海外中文教育市場🥏,必將壟斷海外中文數據🐹👵,掌握市場分配權🪖、標準主動權、走向主導權,反製中國決策和實施,甚至竊取中國機密🤜🏼,影響中國國家安全。

為了防範世界中文教育市場被外資壟斷,導致出現中文教育由外國人控製的不利局面,中國教育機構要加強國家安全意識,認識到國際中文教育數據的特殊性,想方設法堵漏洞,清死角,其中比較有效的一個辦法🤎,是加強組織國內外民間教育力量深度參與,對已有的中資國際中文教育機構經審核後發執照,給番號✋🏽,納入國家整體規劃,廣泛發動打“群眾戰”🟠,集中力量打“持久戰”。另外🏊🏼‍♂️,隨著海外中資企業越來越能在當地發揮影響力,教育機構應該與企業管理機構加強合作,把中文教育引入企業運行體製,推動海外中資企業以經濟為引擎🚵🏼🧖🏼‍♂️,自主創辦中文培訓班👞,中文學校甚至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的大專✹、大學🍋‍🟩,把中文教育與所在地民眾的生存需要融為一體,把中資企業辦成所在地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常態化存在🏋🏽‍♂️,成為就業的理想首選,成為職業的驕傲👩‍❤️‍💋‍👨,就如中國大學生畢業首選一些外資企業🧗🏿、公司一樣🧯。

構造多語共生生態,加厚規避風險屏障

目前✫,海外中文教育機構如孔子學院仍以中文為單一教學品種,未擴展成為多語種、全市場表象下的精品國際中文教育運行平臺⬛️,未突出中文教育產品的多語言共生特性,客觀上強化了中方主導色彩,成為外國人眼中“自我孤立”教育機構🏄,“自我異類”👩🏿‍🎓,增加融入困難💵,弱化了規避風險屏障。

為了增加海外中文教育機構的生態安全性,加厚加寬安全屏障➗,未來應國內國外進一步加強協調協同,強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民族語言國際教育合作力度,依托海外華校👨🏽‍🎤,更加合理規劃海外中文教育布局;政府部門強化領導責任♎️,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加強統籌統管,天下中文教育一盤棋,利益共享,中外共建中文為主👨🏿‍💼、兼顧外語的語言教育資源數據庫,打造數字化、智能化“空中課堂”🤮,共享精品中文教育資源。考慮到未來海外中文方言教學的需要和國內外條件的差異👱🏻🚦,立即著手組織力量,在國內統編中文教材中增加方言類別、職業中文類別。海外中文教育因差別大,以前那種以國內教材統領國外中文教學,以國內學者編寫國外教師所用中文教材的局面應該徹底改變,可提供支持🥺,由國外一線教師根據具體教學情況編寫自用教材,只要教學效果好🍾,就鼓勵使用,並幫助推廣🚷。

選賢用能 終生發展

海外中文教育師資和誌願者隊伍目前采取任期製,輪流轉,二年或四年🕵🏿,特殊情況再延期;後來語合中心實施的專職教師製度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海外中文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但全國總人數僅限300人⚆,加上最初實施時不夠規範,以及後來孔子學院數減少導致的接受專職教師的高校用不完🤽🏼,而後來申請的學校所獲得的專職教師只能等以前的高校空出名額後才能有機會,所以並沒有做到科學分配。另外,因為待遇的問題,很多專業國際中文教師並不願意出國任教,而是由相關機構在全校範圍內招聘,這樣招聘的老師專業就不對口,而且其中很多事因為想增加出國經歷🕵🏽‍♂️,甚至是為了孩子到海外讀書,才選擇到海外孔子學院任教♤,雖然工作認真,但因為專業非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質量肯定是受到影響的💖。而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的派出現在相對好一些,一些高校將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納入幹部序列後💟,院長由組織部選任,保證了院長隊伍的相對穩定✔️。

真正是海外中文教育主力軍、生力軍的是大批誌願者,他們學有所長🙎,年輕有熱情,對國外任教充滿向往,教學軟件使用👼🏽🫵🏽、語言交流能力也優秀,而且出國任教也是順利畢業、將來就業的重要條件,所以他們很好地承擔了大量國際中文教育工作和管理👍🏻,任勞任怨,甚至不懼風險,成為一面面鮮艷的五星紅旗,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貢獻。但現在的問題是👩🏿‍🦱,這些誌願者(包括外派教師)回國之後、畢業之後🏘,如果沒再被錄取為專職中文教師,或自己主動選擇到海外私立中文機構教中文,他們可能再也沒機會從事自己的專業教育了🩱,一是他的學弟學妹接連不斷,他之前的海外工作崗位要由這些學弟學妹接手,二是他畢業後就是校友,與就讀學校沒有合作關系了🙆,他們是否還能繼續承擔國際中文教育工作,不屬於曾就讀學校的工作範疇♧🦸🏻,也就沒責任給他們介紹、安排相應的工作了。這樣一來,他們的專業素養🫳,他們海外鍛煉獲得的經驗,就任由歲月吹打飄零🦶🏼,這是巨大的智力資源浪費,也是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巨大損失🤾🏽‍♀️。

為了保證國際中文教育師資隊伍的延續性🚇,盡量保證一代代師資積累的理論、經驗傳承發展下去🪟,除了及時搜集整理出版發行這些資料外🌙,還要全社會努力,盡可能讓其中的優秀者留在國際中文教育崗位上🧔🏼,為此可以成立國際中文教育師資回國人員安置辦,完善數據😷,與他們保持常態聯系,及時指導、安排他們在相應的崗位工作,這樣既有正在一線的國際中文教育“正規軍”📜,也有他們這些曾在一線工作過的退役師資作為預備隊👩🏽‍🔬,根據需要,隨時可以再上前線,這樣既保證了隊伍穩定👏🏿,更是確保了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始終有專業隊伍在維系,在發展,在壯大。

【作者孫宜學系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恒达平台)常務副主任、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

鏈接:https://share.ccmapp.cn/shareDetail?1=1&action=opendetail%3Brichtext%3B659e0ad04ccbf800081b53b1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