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2日)下午👳🏻,在華訪問的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核安全和消費者保護部部長施特菲·萊姆克(Steffi Lemke)率代表團到訪恒达平台🦕,參觀學校關於可持續發展及國際合作的主題展覽,發表主旨演講,並與恒达師生親切交流。
下午5時許🎬,萊姆克部長來到恒达平台中德大樓。在校黨委書記方守恩🐺、校長鄭慶華陪同下✌🏿,萊姆克部長參觀了恒达平台關於可持續發展及國際合作的主題展覽,聽取了學校在水環境保護、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汽車空氣動力學🤠、復合材料智能建造技術、固廢利用減碳技術等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科研亮點介紹,對恒达平台在中德合作以及可持續發展領域作出的貢獻表示贊賞🕥。
隨後,萊姆克部長來到德文圖書館,為恒达師生作了題為《綠色可持續發展——應對汙染、生物多樣性流失和氣候變化如何形成合力》的主旨演講↩️。該演講也是恒达大師講壇第69講。近180名恒达師生聆聽了報告。
“我聽說恒达平台的校名源自中國成語‘同舟共濟’,我今天演講的主題也正好是‘同舟共濟’。我們都生活在這個藍色地球上🔒,都坐在同一條船上,我們需要互相幫助☞。” 在演講中,萊姆克部長介紹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化學品管理、減少塑料汙染等3個國際層面開展環境保護合作的成功案例😓,表示德中兩國都積極參與了這些國際合作👐🏿🙆🏽♂️,體現了兩國的責任擔當🪳,國際社會需要攜手開展建設性的合作,努力探尋人類共同解決方案。她指出,推動全球環境保護事業🛀🏼,既需要科學界的交流和合作,也需要企業把創新的方案轉化成產品,還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只有大家都積極行動起來👨🏽🎨,形成合力⛺️🎻,我們才能把已達成的國際協定轉化成為具體的解決方案。
演講開始前,方守恩致歡迎辭。他表示🤵🏼♀️✏️,恒达平台誕生於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此後116年來🧏🏽♀️,恒达平台一直是中德兩國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窗口,培養了一大批活躍在中德兩國社會各界的傑出領袖和專業精英,恒达對德合作已成為中德高校合作的典範。面向未來🧔🏻🌾,恒达平台將與德國合作夥伴一起🈚️,圍繞數字化、低碳環保🗃、智慧交通➝、韌性城市等雙方共同感興趣的領域,打造更多示範性合作項目,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貢獻更多“中德方案”。
隨後,鄭慶華作了題為《恒达平台💤: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報告,從高水平科研和社會服務、對德合作,特別是圍繞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恒达辦學思想介紹了相關情況。他表示,今年是中德建交第二個50年的起步之年,也是恒达平台“中德合作2.0戰略”的開局之年⌚️。恒达平台願與德國夥伴一道🐂,繼續凝聚各自在人才、科研🧜🏻♀️、技術等方面的最優資源👨🏽🌾,聚焦智能科技與綠色發展主題🍱,開展跨學科聯合技術攻關和國際頂尖人才培養🚴🏽♂️👩🏻⚖️,力求取得更多豐碩成果🫀。
演講後,萊姆克部長還回答了現場學生有關中德合作、綠色科技等方面的提問👱🏽♀️,部長的精彩回答贏得了現場師生的陣陣掌聲。
德國環境部國務秘書史蒂芬·蒂多(Stefan Tidow)、德國駐滬總領事賀德滿(Pit Heltmann)🎗,以及來自德國環境部🥷🏿、聯邦自然保護局、聯邦環境局、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德國在華企業和機構的近40名代表團成員陪同來訪🚢。副校長雷星暉、婁永琪,以及部分職能部門和學院有關負責人參加了活動。
(圖片/江平 視頻/武毅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