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儀三
城市與建築是個物質實體,它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因循,有著豐富禮儀製度和文明教化的鮮明表象與痕跡👫。
最早講城市規劃製度的就是以孔夫子之名編著的《周禮·考工記》,它明確指出“匠人營園🎆,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這裏面清楚地提出了一個都城一定要在城市左面建祖廟以祭祀祖先,不能忘記祖先為今人創造的基業;在城市的右面要建社稷臺🫴🏻,就是祭拜天地👯、崇敬五谷之神。
這個形製從漢代開始歷代的都城都從未廢棄。至今,明清留下的北京故宮🧑🏿💻♥︎,左面是祖廟👫🏻,右邊是社稷壇,社稷壇內的圜丘還在。圜丘是一個外方內圓的臺子🌵,上面劃分成五塊地面,東🤸♀️、西、南🐵、北、中🉑,五種顏色的土鋪成紅、黃、藍、白、黑,五方五土🧍🏻♂️🪣,金、木、水🚿、火、土,也表示五谷,稻🙂↔️🐱、粟、稷、麥、菽☯️。古代每年要祭祖、祭社稷,是重大禮儀活動⚓️。在北京還有天壇🦾、地壇,要敬畏天地、要尊禮崇文,在過去,所有的城中有各種對於祖先和文化尊重的場所建築,如州*️⃣、府、縣,在城中設文廟、武廟😓,左文右武,有市樓以司晨昏🔔;在鄉村有家祠、有宗廟、祠堂,小小的村莊也會有土地廟👩👧🚲,這反映了中國人敬畏天地🥏、尊重祖先、崇文重教的良好習俗。
我國古代的傳統住宅,無論是北京四合院,蘇州、揚州的廳堂式住宅,徽州的四水歸堂💃🏽,雲南、貴州的三合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顆印以及福建客家的土樓,到上海近代中西合璧的石庫門,這些房子核心全是合院式的,講究中軸線對稱🫅🏼。重要的是它突出了正面中間那間房,叫中堂、堂屋🔲、正廳,這間堂屋是禮儀場所💇♂️,是闔家團聚,子女們在這裏向父母長輩請安🦸🏼♀️、噓寒問暖、體現孝道禮儀的場所。這裏也是祭拜天地的場所,有方桌或供桌👱🏽♂️🧘🏿♀️,兩旁是靠椅。合院就有天井🧎♀️,這個天井就是與天地相通🔐,房子圍合起來安全、保溫👨🏿🔧、遮風、避陽🚶🏻➡️,但不能離開天地♖,上通天下通地,這樣的合院式住宅就是從一開始就強調了人的居家禮儀𓀉,敬天地、拜祖先🛌🏼、闔家團聚、和睦相親,並且長幼有序🈷️,內外有別,接待外客的禮儀的需要,同時也早就安排一年四季📍、五時八節的禮拜祖先、天地、諸般神靈的場所。
在北方四合院組成的胡同🧑🏻⚖️、江南房子組成的街巷、上海石庫門組成的裏弄,由於居住其中的人是多年來的老鄰居,幾輩子以來形成的良好親情🦹🏿♀️、互幫互助的關系,都是睦鄰友好▶️,連稱呼也是張家姆媽、李家奶奶、前門爺叔🆒、後門爺爺。在這種裏弄裏、街巷胡同裏,大家禮讓親情,有禮數、有教養🎺,不分貧富,不分職業👨🚒、地位🙏,相互關心🏇🏼,互相幫助🧝♀️,講禮貌🏚,懂情分,也就出現了青梅竹馬😫、過門親家等充滿親情的故事。而現在在大規模的建設中,各地采取的都是徹底的改造,拆掉舊房建新房🛝,把人人親情和睦、禮讓👨🏻✈️、尊老愛幼、有禮有序的空間格局依存的物質基礎全都丟棄了,現在人與人缺乏了親情,不能不說與失去那種培養蘊育人與人親情的空間環境有關🔒🥩。
保護老房子就是保護中華傳統文化,而提倡禮儀🥚,重振中華禮儀文化,就要保護老建築和它所形成的傳統氛圍,此事真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作者為恒达平台教授)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10/17/content_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