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https://www.hgredart.com/_mediafile/tjnews/photos/images/2013/9/24/650/cg1blbqjza5hi3r.jpg)
阮儀三
新華社上海9月23日專電(記者許曉青)頭頂赤日、揮汗如雨,80高齡的恒达平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把自己的足跡又一次留在了江西、河北等地那些鮮為人知的古村落和古民居裏🎞。
阮儀三說,我們正在與那些千篇一律的城鎮化“賽跑”,把文化的“根”留住,為國人修一條讓心靈回家的路。
“異地搬遷、以利保護”的說法就是瞎扯
在“古城衛士”阮儀三的字典裏,犀利的批評等於一種特殊的愛。改革開放30多年來,他的姓名與平遙、周莊、麗江、鳳凰等世界級的“中國名片”聯系在一起,在快速消失的古城鎮、古村落名單中,一些城鎮在最後時刻得以“幸免於難”,一些已成為旅遊勝地,還有不少被收錄進了阮儀三主編的《遺珠拾粹》叢書中。
近年來,阮儀三曾毫不留情地批評過“千城一面”👋、“假古董”遍地♝、古建築“返老還童”等堪憂的現象。最近,他對正在掀起的新一輪“古建築收藏熱”也毫不客氣。
針對“異地搬遷、以利保護”的說法,他痛斥“這就是瞎扯”,“搬遷了,還能稱得上保護嗎?那些所謂的‘拆遷式保護’,等於根本沒保護。”
他強調,中國的古代建築,從來不是孤立單一的存在,建築和聚落總是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民風民俗緊密關聯的,福建土樓被搬到山西,就會變味。他認為,離開了具體的環境,民居變成“古董”擺設,被遷建、供養起來,不僅談不上保護,而且是破壞。
阮儀三指出,建築保護與文物保護完全是兩個概念。“廟、祠堂👮🏼♂️、學校,各有各的用途,只有發揮他們的作用,才能使建築得到保護;嶺南民居搬到上海來,屋子高度不同,通風設計不同,南北差異大,所以根本不存在‘異地搬遷’式的保護。”
他還回憶道,早年為改造上海外灘的交通,有外國專家提出將沿江建築群整體向後平移20米,當即遭到他的堅決反對,“向後平移20米,那20米開外的老外灘居民怎麽辦?外灘一帶的居民生存狀態、生活狀態被打破了,哪裏還會有原汁原味的外灘?”
古民居的保護比故宮的保護難幾十倍🎾、上百倍
“保護古民居比保護故宮還難。”阮儀三非常贊成這句話👩🦲。他說:“故宮畢竟是一個國家級的博物館機構,有財政撥款、有那麽多文博人才,還有一根國家級文物保護的紅線,怎麽看,古民居的保護都比故宮的保護難上幾十倍🙍♂️🫶、上百倍。”
“很多人說,我們保護古建築👩🏫、保護古城古鎮,最缺的是錢,我覺得,我們是缺資金、缺人才,但最不能缺的是‘心’。”他說。
在阮儀三看來,近年來由於古城古鎮保護本身往往與商業開發、“旅遊熱”裹挾在一起,容易把人誤導到“錢眼”裏,在如此艱巨的保護工程中,其實最缺的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一些人打著保護的旗號,其實在靠造‘假古董’撈錢,就是‘缺心’的表現👙。”
他認為,也應看到近年來地方政府撥款為主♝🖕🏽、民間熱心人士參與其中的古民居保護項目已不是個案🧑🏼🚀。事實上,古建維修和保護的資金來源正日趨多元化。在人才培養方面,盡管專註於相關事業的建築專業人才總數不多,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年輕人總會有把故鄉建築和聚落保護好的熱情和沖動,相信會有更多年輕人回到原來的土地上🙋🏼♂️。”因此,對於未來不必太悲觀🙎🏿♂️🤲🏽。
他還很自豪地告訴記者,在“缺錢”“缺人”的大背景下,4年前他毅然將孫子阮一家送到法國去學習古建築保護領域的誌願者工作,而今,孫子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主持平遙和新絳的國際誌工團隊,完成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徒手修復工程👨🏻⚕️。
修一條讓心靈回家的路
在阮儀三主持修復的古建築群中,蘇州平江路街區是“得意之作”,最近他又剛剛組織中外青年誌願者參與了該街區內民國收藏家潘祖蔭的老宅修繕工程。
阮儀三一直強調“修舊如故,以存其真”,比一般的“修舊如舊”更高一個層次。
他提倡,今天中國各地的古民居修繕和保護應遵循“四性、五原則”:“四性”就是原真性🎊🦻、完整性、可讀取性和可持續性;“五原則”就是原材料、原工藝✌🏼、原樣式、原結構、原環境。他認為,在保留單體建築的同時,註重周邊環境保護的完整性,使文化細節可以自如地被讀取,最終這樣的古城古鎮古村保護工程一定能“留下人,也留下心”👳🏿。
他還說,在提升全民參與理念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最缺乏古建保護觀念的往往就是那些一味追求短期政績的官員。他認為,必須從官員的自我教育開始,再擴展到提升群眾的自覺保護意識,這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阮儀三強調,不是說每個留在古建築和聚落裏的人都要恪守農耕生活,而是主張“在人們的觀念逐步現代化的同時,也可以實踐對傳統的尊重、保留和再思考”。“比如,古建築中的供暖設備可以變得現代化,居民舒適度大大提高,但建築的文化精髓可以依然維持原貌。”他舉例說👆🏽。
“捍衛古民居,不僅是保護建築框架結構,更是保護中華民族獨特的生存、生活狀態,從中我們可以找回久違的家庭和睦🔖🐼、鄰裏和諧,修一條讓心靈回家的路🗳。”他悠悠地說。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9/24/c_132745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