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石建勛6月24日在其博文中表示🚹,中國經濟“不差錢”,缺的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完善的機製和體製保障;中國股市“不差錢”,缺的是信心和完善的投資者保護機製,這些都需要持續不斷的深化改革。
兩周前央行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M2(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同比增速依舊高達15.8%,新增信貸量仍然高企🤜🏽,人民幣存款余額也已經逼近百萬億元的大關,1-5月社會融資規模達到9.1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了3.12萬億元。
對此,石建勛認為🚛4️⃣,現實中的貨幣供應量充裕,不少機構和個人依然出手闊綽,大量購買各類銀行(行情 專區)理財和信托產品🥾,房地產(行情 專區)市場活躍👩🏽🦰,房價持續走高,社會遊資搶購黃金被套𓀂,仍在積極尋找投資機會⛺️,民間借貸依舊活躍👩❤️👩。這些數據和現實情況說明,中國“不差錢”👯♂️。
石建勛指出,目前的流動性危機,表面上看,與銀行面臨季末考核🧛🏿♀️,對資金需求較大↪️,各家銀行較為惜借有關🥂。此外監管部門強化理財產品監管以及加大對跨境套利交易的監管,也導致各銀行需要增加資金以滿足合規要求🔰。但從根本上看,近年來金融體系的發展及其運營管理體製已經嚴重脫離了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為刺激經濟增長註入的資金其實並沒有都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大量的資金只是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套利,不斷通過杠桿投資和期限錯配套取利差,資金在各個金融機構間循環往復獲取利潤👱♀️。除此之外,具有規模優勢的國有企業以及一些過度圈錢的上市公司更容易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資金,從而使其能通過委托貸款等方式進行套利,由此導致資金的重復計算,進而導致社會融資總量的虛增。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585,20130624300283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