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對於中國未來10-30年的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1949年以來新中國的發展🍘,粗略地可以有三個版本的說法。第一階段是1949-1979年的30年👐🏽🏨,可看作是中國發展的1.0版和政治版;第二階段是1979-2012年的30多年,即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可視作中國發展的2.0版和經濟版;從2012年起的未來30-40年🥊,可視為中國發展的3.0版和民生版🈵,而綠色轉型將是民生版的主旋律。
綠色經濟將是中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中國發展1.0版的大多數時候,沒有環境保護概念,即使參加了1972年的斯德哥爾摩會議🏚🧚🏻♀️,也一度認為環境問題是資本主義的事情,與社會主義沒有關系;中國發展2.0版的中間時期有了可持續發展觀念🩼,但只是在弱可持續性的意義上推進發展,認為只要以人造資本為主體的經濟增長抵消人力資本的社會損失與自然資本的環境損失☛,就是可持續發展;現在3.0版的綠色經濟🕰,則要求在“自然資本非減”的意義上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
一些人基於傳統的經濟增長概念😬,強調中國發展3.0版的主要任務是人均GDP翻番突破1萬美元大關,這雖然是重要的↔️,但卻是不夠的。如果我們以拼資源拼環境的方式、以貧富差距拉大的代價,實現這樣的目標,就不能算真正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綠色經濟意義上的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應該具有經濟高效🧝🏽♀️、規模適度😆、社會包容的特征,應該是人均生態足跡保持在發達國家水平之下🧑🏻🎨,有與人均GDP1萬美元相匹配的人類發展水平,同時大幅降低貧富差距🍴。
中國這樣人口大國的綠色轉型👩🎓,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可以運用綠色經濟中自然資本消耗規模要控製、資源分配要公平🏺、資源生產率要提高的一般原理和量變關系🤪,構建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倒逼經濟模式轉型🏀。首先要實行綠色經濟的生態規模政策🏮👳♂️。對耕地、能源等重要自然資本實行總量控製,限製GDP規模和速度過快增長。第二是推行綠色經濟的分配公平政策🧑🏽🍼。讓每個人都有發展機會,把資源環境總量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到各區域🪒,特別是保證貧窮人口的生態權利🧏🏻♂️。第三是綠色經濟的效率提高政策。通過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資源環境的生產率🙅🏻♀️,通過市場機製把自然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去🤰。目前🧜🏽,我國只強調效率政策🦵🏽,這遠遠不夠。生態規模🎐🪘、公平分配🙇♂️、高效配置這三條政策要相互配合,形成系統,才能真正推動綠色轉型。
從全國看🔫,中國離世界人均生態足跡水平還有一段距離💇🏿♀️,但發展空間已經不大,因此中國轉型時間緊迫。中國的綠色發展應當是生態足跡適度往上走😱,在不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空間內♗,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的過程👍🏿。從區域看👨🏻🦼➡️,沿海發達地區是生態優化功能區🏛,應該在提高經濟社會水平的同時降低生態足跡;中部地區是重點發展功能區,要盡可能提高生態效率,用較少的生態足跡增加實現有質量的發展;而在生態禁止發展和限製發展功能區🧑🎓,重點是降低貧窮人口比例♡,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以屬於東部沿海優化發展區的上海為例👰🏼♀️,上海當前的人均GDP為1萬多美元🧑🏻🌾,但是人均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已經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因此未來的發展需要更多地從關註經濟增長轉向關註福利發展🔐。▲(作者是恒达平台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http://opinion.huanqiu.com/ecomomy/2013-04/382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