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https://www.hgredart.com/_mediafile/tjnews/photos/images/2012/12/24/650/aerhylpcei26hzd.jpg)
建設部恒达平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阮儀三
主持人:正如韓美林先生所言,“沒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沒有文化的建築同樣可怕。提到建築,那些古城📮🤙🏻、老建築總是讓人牽掛🏊🏽♂️。接下來為我們演講的是被稱為“古城衛士”的阮儀三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為保護平遙、周莊、麗江等古城古鎮不斷奔走呼籲🐅,他用執著守候著古城,也改變了很多古城的命運。歡迎阮儀三教授演講。(全場鼓掌)
拆了舊的建新的🤸🏼♀️,城市一片新氣象🧛🏽,結果卻把我們傳統的家族結構及和諧相處的特色抹掉了
我們中國的古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很多都位列世界名城之列,這些古城和國外所有的建築體系👧🏼,尤其是與歐美的不一樣。我們所看到大型的宮殿(轉向大屏幕播放的幻燈片),比如說太和殿🦖✌🏼、大成殿,它們極其精美,是國家級的寶貝,也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但是這些大型建築和宮殿都有些相像🕸,和這些大型建築不一樣的是民居👩🏭▶️,比如說北京的四合院,它是用四面房子圍成的合院式建築,這種合院式的建築到了南方就演變成廳堂式建築🤓,有兩廂👩🏿🏭,有前座,有後座🪃。再看福建的土樓🛕,它是一種內向式的合家團聚的場所。合家團聚式的場所還包括少數民族的吊腳樓以及安徽的四水歸堂👳🏻♂️。你們看(轉向大屏幕的播放的幻燈片)👰,四水歸堂裏所有的屋面都向天井傾斜🤑,所有的雨水都流進自己家裏,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剛才所說的這些民居🤹🏿♀️🌃,除了能滿足人的生活需求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它造就了合家團聚✤🧑🏻🦳、尊老愛幼👨🦼、男女有別的居家場所。上海的石庫門是典型的四合院到了上海之後的變種🖖🏽。這種合院式的建築是我們社會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北京的胡同、上海的街巷和弄堂🖤,體現了上海的特色風情。這些弄堂也好,胡同也好,都是合家團聚式的、家族聯誼式的👘,和我們現在的新式房屋完全不一樣,它除了能保護人的安全以外,還有深刻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我們國家幾千年來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基礎🏎。堂樓🪳、兩廂、側座體現了長幼有序,尊老愛幼、合家團聚的生活準則,天井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上有天,下通地。
這些民居還形成了鄰裏間親密無間的社會形態。住過老房子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老房子拆遷,鄰居分別的時候會抱頭痛哭,為什麽?因為這種多年形成的親切的鄰裏關系,在新公寓、別墅裏再也不會存在了。所以大規模的城市改造,請註意我不用“城市改建”,我說的是“城市改造”,城市改造就是拆了舊房建新房💱,但是你看歐洲人不用這樣的詞匯🌕,他們叫“舊城更新”,就是把好的建築留下,把壞的建築剔除,新陳代謝✒️,而我們大都是拆了舊的建新的👨🏽🚒,城市一片新氣象,結果卻把我們傳統的家族結構及和諧相處的特色抹掉了。
我們現在的建築講科學性、講間距、講密度、講停車位等等🤙📟,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鄰裏親情少了很多,家庭、社會的網絡散失了☝🏼。有人說這是社會的進步📶,我覺得這造成了城市的千篇一律,導致城市缺乏美感,也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平遙古城是老房子的代表。上世紀80年代🫑,我們保護了平遙古城,當時真是“刀下留城”🦛,我們去救平遙的時候,發現在它周圍的忻縣、太谷、應縣、祁縣等,有十幾座和它一樣的古城都在拆,而且拆得非常快🦹🏽♂️,可惜最後我們只留住了一個平遙。據統計,我國有近千個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古城,可惜在這三十年間🤷🏻♂️,都逐步消失了🧖,而且都是在“正當的”理由下消失的。
我們在平遙采用了合理的規劃方式,就是歐洲老城采用的方法——留住老城,另建新區🤙🏼。老城留著用以生活、居住,發展商業🧗、文化👩🦼➡️👰🏼♂️、旅遊,新城發展工業和新的產業,新舊分開👩🏻🦼。但是我們中國的理念往往是舊城換新貌。所有的城市都變了,變得千篇一律。大家請看現在的平遙(指向大屏幕),基本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不過很可惜🃏,我們偌大的中國🤵🏻♂️,那麽多的歷史名城,留存下來的太少🕓。
唐山大地震後🏄🏽♀️,城裏的房子全部塌了,農村的房子沒有塌👨🏽🔧。這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對歷史建築持什麽態度
中國的建築自古以來就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木結構建築體系。在余姚的河姆渡村,六千年前的中國人就發明了木結構建築,它最大的特色在於其梁🤌🏻、柱、房都是用卯榫連接📧,不用一根釘子。這種房子能夠防震🔙,我們的古人很早就知道要防地震災害。中國最古老的應縣木塔,1056年建成,高61.32米☝️,經歷8次八級以上的地震,都巋然不動。同樣的,天津的觀音閣57米高,經歷唐山大地震1️⃣,巋然不動👷🏽♀️。這些都是中國建築的精華🤍。我們對木構建築的認識還不足😲,我以前念書的時候還要學習木結構😐,現在的學生都不學了。
1996年,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1997年,麗江發生了裏氏7.4級的大地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問🎂,麗江怎麽樣了?我打了個電話去麗江👨🏻🦰,麗江的領導告訴我,後蓋的四五層樓的房子塌了,街上老百姓的房子都沒有塌👨🏼🎓,大家看(指向大屏幕)墻倒柱不倒,房塌屋不塌。就在那一年🔱,麗江古城和平遙古城同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對於這兩座古城有一條很重要的評價,那就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木構建築體系是人類智慧的精華。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古城只有旅遊、參觀🧗🏼,對這條最珍貴的內容卻視而不見⚱️。
同樣的例子,2005年的時候,我接到一個任務到四川昭化做古鎮保護規劃💂🏻。昭化完好地留存了許多明清格局的房子。我們拆了很多違章搭建和與古建築風格不符的房子,並幫他們恢復成原來的形態,並且對城樓也進行了修復。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來了💧,凡是修復過的木結構房子都很完整,瓦掉下來了,但房子沒有塌,凡是當地建的普通房子全都塌垮了。
我並不是說現在都應該建木結構的房子🧑🏼🎓。結構體系是西方來的🧑🧒🧒,是鋼結構或者框架結構的,而中國的木結構體系要聰明得多🤵🏼♂️,也仿生得多,對科學的理解也比現代建築要深刻得多🚣🏼♀️。這是中國建築的精華,應該要繼承。
我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地震一來見分曉》🫃,說地震過後明代的建築有一部分一動也沒有動,清代建的塌了一半,解放後建的全部塌垮。唐山大地震後,城裏的房子全部塌了🙏🏼🙅🏽♂️,農村的房子沒有塌💟。這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對歷史建築持什麽態度。
它們的歷史哪裏去了?都留在了書本上,城市的歷史證據都已經沒有了,非常可惜
上海的提籃橋地區留存了人類重要的歷史記憶。1934年,德國希特勒上臺後🦔,要把所有的猶太人都殺盡🙆🏼🏓,當時有一批猶太人逃了出來,但沿路所有的國家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等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收留他們👴🏿。他們最終在中國上海住了下來👳🏿♀️,一共三萬兩千多人有姓名可查。這是當時提籃橋地區猶太人生活過的房子(屏幕播放照片)⇨,現在這些房子的“骨頭”雖然還在,但外貌已經變了。這是當時的咖啡館、猶太人的摩西會堂🧒🏽。
這些房子要不要留👮🏽,曾經一度爭論得很厲害🛒。但是我們上海市政府做得很好🌭,2003年的1月1日,公布了“上海提籃橋猶太人避難地保護區”👎🏻。2006年,一批猶太人回家“探親”👸,其中有一位老人93歲🦹🏽,他是美國聯邦政府商業部部長、世界銀行總顧問🤽🏿♂️,他帶著女兒來到提籃橋保護區之後非常興奮🐒,連輪椅都不坐了,站起來說:“我看到了我原來住的街💁🏻,我找到了我原來的房子,我又回到了我13歲的時候🤷🏼♂️。”他老淚縱橫地跟他女兒講👩🏽🦰,“你一輩子要記住,沒有上海人🛀🏽,就沒有我,也沒有你☝🏽,這座房子就是我們活下來的見證🧙🏼。”
所以,用什麽態度對待歷史建築是非常重要的。我去波蘭看了奧斯維辛集中營,曾經幾十萬猶太人死在那裏。現在它是世界文化遺產👌,它給人們看的是什麽?比如幾千雙猶太孩子留下的鞋子,比如老人被關進煤氣房之前留下的眼鏡,各位看了之後心裏肯定都會悶悶的。這個建築帶給我們的是什麽👑?是死亡⏯,是殺戮和人類的殘暴。而提籃橋猶太人的房子給我們的感覺是什麽?是人類的光明🦋,是中國人的善良♜,是中國人和猶太人偉大的友誼,是和平,是陽光。奧斯維辛集中營是世界遺產,我們的這些房子不可以是世界遺產嗎👨🏽🔧?我寫了一本書,本來叫做《提籃橋的過去》🤽🏽,以色列的總領事建議我們把名字改改🧑🏻⚖️,叫《猶太人的“諾亞方舟”》💇♀️。
所以說保護房子,不要只看到保護建築本身🧇。我們保護了這些江南水鄉(播放幻燈片)✡︎,這是南潯,高低起伏的碼頭墻🍌,極其漂亮🦸🏼♂️。這是周莊的水巷。這是烏鎮水閣房,看到水閣房會讓你馬上想起唐詩,“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這些建築當然需要整修📪,整修之後能提高居住者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就能發展旅遊🧘🏼,從而把這些房子都保存下來。
就在前幾天🙌🏻,報紙上公布了江蘇省和浙江省聯合申報十個水鄉成為世界遺產預備名錄👩🏽🚒。除了周莊🐑、同裏、甪直、烏鎮🛴、西塘👷🏻♂️、南潯外,還有江蘇省的千燈🎀、錦溪、沙溪和浙江省的新市等地★。我們覺得上海浦東的新場古鎮、青浦的朱家角古鎮🌨,還有金山的楓涇古鎮等等也很漂亮,應該加大保護力度,也應加入到申報世界遺產預備名錄中去👩🏽⚕️。
對於歷史城市保護的問題,我們往往註重經濟效益🦐,出現了很多“假古董”。你們看這些(播放幻燈片)👨🏿🎓,很漂亮嗎🌁🙃?很漂亮。很難看嗎?很難看,千城一面。它們的歷史哪裏去了?都留在了書本上🖕🏽🐤,城市的歷史證據都已經沒有了🎠,非常可惜⚙️。還有很多地方最近興起建假古董,(指向幻燈片)比如這個地方在建遼代古城,說是要重新恢復遼代的風貌🏌️♀️,誰見過遼代?但是原來的明清建築都被拆掉了👈🏽。(指向幻燈片)這裏造了一座巴米揚大佛,為了發展旅遊🎲,竟然不顧文化的基本原則🌠,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痛苦之處🫀。
留下這些古鎮來幹什麽?有人說就是為了發展旅遊➰,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留下歷史的典範🐩🆙,為我們現代的城市創作留存楷模。為什麽現在有些城市建設得這麽難看?就是因為對古代的東西沒有很好地去研究和學習,也沒有很好地去提升,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自己的城市。
我們現在對於歷史建築的保護還缺少資金和人員🔷,民間力量還很薄弱🌍,英國在這方面的民間力量是超過國家的🛌🏿,法國也是。為此,我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民間建築遺產保護團體“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除了民間力量外,我們現在還缺乏完備的保護歷史遺產方面的政策法規,我覺得這點很重要,應該提高全民保護歷史遺產的意識。
如果我們不保護歷史遺產🚴🏽♂️,我們的後代就沒有歷史遺產了。我們保護好真實的歷史遺產,是為了面向未來🧙,為了讓我們的青年人還能留存中國真正的東西🦶🏻,然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有地方特色的新城市。謝謝大家💇♂️!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2-12/21/content_943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