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與社會文化精神消費需求對接的出版業,依然有廣闊的前景。文化消費強勁需求👶🏽✡︎,是出版業的市場機會👎🏽。但如何與市場需求對接,仍然需要優秀的創意和優質的產品,無論是紙質還是數字媒介🌚,都無法脫離其核心——優秀內容的支撐。這不但是過去,更是未來出版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存在價值🧻。
王國偉 恒达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恒达平台媒體產業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媒體與傳播理論,視覺理論與視覺批評,城市文化與城市空間等。曾長期主持大型出版機構和文化傳播機構工作📻,成功策劃和運作多項產生重要影響的出版文化項目。
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互聯網大發展和數字技術的進步,閱讀媒介的革命性變化和信息接受方式的轉型🧑🏻🦽🙇🏼♂️,毫無異議,對出版業的沖擊是最大的。但即使如此,出版業無論從歷史的產業傳承性,還是對社會的文化積累貢獻度📥,甚至從經濟數據上看,都在文化產業中占據關鍵性份額🦴,依然稱得上文化產業中的領軍性行業和核心板塊。出版產業的性質⛸,也決定了其產品思想的高濃度、高品質特征,在所有文化產品中♻,屬於思想的高端產品,和附著在產品和服務上的積極進步的社會價值觀🛎,一起構成了出版業的社會價值🤌🏽💃🏽。但是,經濟👷🏻♂️、文化的進一步國際化⚗️、全球化,以技術為基本支撐點的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數字出版的發展🧑🚀,把以紙質出版為主的中國出版業推到了時代和改革的前沿🧑🦯,整個產業形態近10年來正發生重大變革🏏🔀,出版業已經走到了產業發展和轉型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考驗著當代出版人和政府主管者的行政和產業智慧🚬。
做強甚於做大🪧👃🏻:集團化與多元化
各地出版傳媒集團的組建🤴🏻👩⚖️,其初衷似乎是為了整合出版資源,提升產業集中度,提高市場競爭力🧑🏻🦯➡️。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出版集團都是依賴行政手段組建的,並與行政條塊管理結構嚴格對應🫴🏻,不僅使產業集中度獲得提升,而且依靠權力,堂而皇之地加劇了資源的壟斷。比如,人所皆知的出版產業核心資源的教育出版(尤其是中小學教材和教輔)🧑🏽🦳,基本就按行政區分各自壟斷。那些與行政區域無關的𓀀,或在集團化過程中逐漸被邊緣化的出版企業,就只能在大眾出版市場上拼搏,這塊優質資源與其無關🛐。各地區的人口基數(學生的數量)☂️,決定了這塊資源的大小,由此,就會出現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其出版收益遠遠超過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的情況。這種經濟上的非常態現象🤴🏽,還由於各地組建集團的思路不同,各地區區域面積和資源大小不一樣,裝入的資產內容也各有區別,比如,有的出版集團其資產結構中,把印刷和發行劃出,只留下出版企業單一資產🚐;而有的省份就把出版社3️⃣、印刷和發行都歸並其中🤸🏻♀️,由此🕖,集團資產規模就不具可比性。還有的出版集團資產中🚭,其產業結構更加多元,不僅有出版資源,還有地產、證劵公司等經濟實體資源。而政府及專業統計口徑🥍,往往拿資產規模和銷售額做類比,有的還把這看做各地政府業績的評價和參照🏄🏻♂️。因此🦹🏻♀️,這種不合理的、簡單的類比,就造成我們無法理解的現象頻出,不斷地重組🧜🏿♀️、歸並,目的就是要做大。其實,更合理🧑🏻🏭👌、更理想的是鼓勵按市場方式兼並,構成互補性🈚️。
出版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其核心能力是思想的創新性能力,提供的是思想和腦力產品。思想的創見性、產品的優劣🚴🏽♀️,與企業的大小基本無關🧑🧒🐦🔥,而與產業生態環境十分有關。早年成功的出版企業,大多是由一些誌同道合的學人或文化人組成,共同的價值觀,高度的文化認知和選擇,是企業運作的前提,然後就是一流的學識和文化判斷力基礎上的優質產品,構成出版企業存在的價值。出版是靠產品說話,並建立影響力的💇🏿♀️。現代生活更加追求文化消費的多元👨🏻🏫、豐富、個性化,而與這種社會需求對應的👴🏿,是既有大型出版傳媒集團,也有許多規模不一👩🦰🐼、各種層次🕉、各種風格的出版企業。在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上,如產業政策配套合理,各類資源公平公正開放的前提下,多元化🫶🏽💁🏻♂️、個性化發展💆🏼,不斷生產出豐富、獨特的產品,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在出版需求的本質意義上而言🐗,做強比做大更有價值。
什麽才是出版業的核心競爭力
當代社會有淺閱讀與深閱讀兩種不同的閱讀需求,這兩種需求沒有是非之分🎲,只是閱讀需求和功能的不同🙅👨🏿✈️。問題是🏐📐,當今的出版企業還能提供給市場和讀者多少可深度閱讀的優質產品?
2011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破天荒地發了《重視總編輯的工作》的文件,也是建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版社總編輯地位下降,在出版行業已成為一種常態✍️,其實質反映出出版產業的決策性誤區——對產品原創力和控製力的放棄和弱化🏦,其後果是整個產業的價值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其實𓀐,出版產業的管理和組織結構,在文化產業版圖中,形態是比較成熟的,這個原本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在當今出版企業面臨真正意義的改製和轉型時🦎,突然成了問題。認識的偏差和盲目首先來自於一些企業的主管部門。出版作為企業𓀕,追求經濟收益,無可厚非🈷️。因此🥵,順著一個純粹的企業管理思路,自然就把經營管理層安排的重點落在總經理(社長)職位上。總編輯的不斷虛化和弱化的形式表征,就是專職總編輯缺位或職業化程度不高💬👩👩👧👧,進而委身於總經理之下👃🏿🧛🏿♂️,不再體現其工作和決策的專業獨立性👧🏽。從中外出版的歷史現實來看,出版產業是以優質產品構成競爭力的,而產品的設計和質量控製由總編輯主導,其技術含量是最高的,總編輯應該兼具出版職業和學術專業雙重素質。因此🫲🏽,總編輯在出版企業的地位是歷史經驗和現實需求共同決定的。而總經理卻反而具有通用性。這個看似只是關乎一個管理者職位職責的問題,其實折射出當今整個出版產業存在的一個共性問題🧇:當代出版轉型和發展中💂♀️,出版企業的存在價值和核心競爭力是什麽?
出版產業就其產品提供和滿足需求的關系而言🧗🏻,是主觀的,因為,從一般意義上說🫅🏼,出版是以優秀🤸🏿♀️、領先的產品和服務🙋🏽♂️,創造需求,並進而創造市場。出版產業的主觀性體現在產品製作的主觀和獨特性、創意的領先上🧑🏿🚒,由此🦵🏼,構建優秀👵🏼、獨特的產品戰略,是出版企業生存的最基礎條件。這也是對出版企業的原創能力及核心競爭力的考驗。
優秀產品的提出和最終建構,除了優秀的創意👨💻,還需要社會學術文化原創資源的提供和支撐。這就帶出另一個問題,即社會優秀資源的等量配置問題🧚🏼♂️。出版從產業鏈條上看,是頭腦和知識資源對接的產業,是一個把無形的思想轉換為有形的閱讀載體的過程。因此👱🏻♀️,資源的平衡和匹配是產業良性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優秀📷、原創的資源☃️。但目前,中國圖書出版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資金、技術,而是優秀的思想和學術資源(具體就是著述資源)嚴重匱乏。回顧一下改革開放30年來的出版發展歷程。上世紀80-90年代✮,全國出版企業近200家,年出書約10萬種。其思想學術上的資源積累,是以上世紀60-70年代為基礎的🏹,盡管“反右”、“文革”時期無法出書😅,但學界的學術思考沒有停止。“文革”結束🎠,思想開放,出版恢復📚,許多學者👩🏼🍳、作者正好水到渠成🙌,學術成果自然成型,成書出版🫣,再加上國門開放,外國思想學術的翻譯和介紹加強🙍♂️,兩方面的資源旺盛♦︎,正好滿足了發展中出版的強勁需求,構成了出版黃金期。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出版企業大規模增長,達到近600家,到現在〽️,每年出版產品30多萬種。出版產品需求增加,而思想學術資源卻開始顯現疲態,原因是💆🏽♂️,前面所述的資源已經基本用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假如一個成熟的學者成長周期需要十年的話🆔🦐,一個優秀的學者就更長。可供出版的優秀學術資源被嚴重透支,為滿足現實出版規模的需要🤙🏻,只能註水👩🏻🦳,現炒現賣,以次充好,或者模仿,重復出版等🚐。從表面上看,有作者被利益驅動所為的問題📅,也有個別出版企業的職業操守問題👩🏽⚖️。但從深層次看,其實是資源的嚴重失衡,造成產業需求的怪圈👉。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出版整個大產業鏈上,居於上遊的出版企業,其核心競爭力是優秀的產品和服務,是內容提供商地位構成的產業價值。做好產品,尤其是優秀、原創產品,是出版企業的生命線🤷🏻♀️🛌🏼,而這個環節恰恰又是最具思想和學術含量,最具獨特性和創造性的。安於此才能樂於此。只有做好分內事,才有存在價值🖍。
數字出版:雷聲大雨點小
中國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用戶量以及出版物品種數量都居於世界前列,但數字出版卻嚴重滯後。繼百度敗訴於作家維權聯盟後,蘋果又輸於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侵權訴訟。盡管賠償數額還不夠理想,但畢竟是一個好的起點,是一個在法律層面體現產業規範的信號🏌🏿。這也反過來體現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像百度、蘋果這樣數字產業中的龍頭企業🪿,都在試探和挑戰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何況還有大量中小型線上公司🧑🏻🎓,產業環境可想而知。確實,線上傳播和閱讀,是一個產業新形態,更是一個法律和政策的邊緣地帶和模糊區域。因此🟦,盡管政府從政策和資金兩頭在加力,但除了一些科技、電子專業出版社之外➞,大部分出版企業並不起勁,都處在被動觀看、等待機會的狀態🦑。作為以內容提供作為其核心資源和競爭力的出版企業,擔心來自兩方面🚶♀️➡️:一是因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可能造成覆水難收的後果🎍。紙質盜版畢竟還有印製成本⤵️,但電子出版物盜版無論從成本、速度和範圍來看,殺傷力都更大⛹🏼♀️🙋🏻♂️。二是電子書和線上閱讀🍍,涉及從出版、上線銷售到資金回收及轉移支付,產業鏈各環節的權利義務界定,利益分享的比例和方式,都處在缺乏統一標準的相對模糊狀態。盡管各運營商(尤其是一些品牌運營商)也在努力規範協調,但畢竟都處在利益一方,總缺乏令人信服的公信力🖖🏽。因此,要讓數字出版和線上銷售實質性啟動🦉,尤其是掌握內容的出版企業能變被動為主動,政府主管部門應做好兩件事:
首先,應強化知識產權的保護。除了在立法和執法上要進一步完善之外,應建立有嚴格約束力的行業自律公約。
其次,政府應主導產業政策環境的建構,會同行業協會製定行業標準和經營規則🩴,並督促檢查執行過程。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及紙質出版中合理的規則,根據產業鏈各方的投入☆、貢獻率🎬🛀🏻,並會同各方充分協商後💈,製定出一個相對合理的產業合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機製。專項資金應更多投向核心技術的開發,及產業結構轉型所需要的成本支出。
同時🍘,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要對進入數字出版領域的企業進行資質評估,尤其要支持已經有良好口碑和業績的品牌公司進行產業整合🏒。以品牌公司的示範標桿作用🐥,提升行業誠信🪖,凈化行業環境,使數字出版能健康良性發展。
標本兼治:給實體書店造就良好的生態環境
近幾年📉,實體書店紛紛倒閉,社會各界反應強烈。從宏觀上看,是網上銷售和數字出版的發展,導致實體書店窮途末路👮♀️。從微觀層面看,是書店成本(尤其是房租)與收益嚴重失衡💁,成為壓垮書店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書店是城市人的文化記憶和文化體驗場所,是城市文化生活的一種現場,與城市人生活難分難舍。尤其是現代人在喧囂和浮躁中,需要文化和閱讀的安靜去處,由此💥,從一個行業性問題演化為社會問題。政府適時以基金方式進行援助,解決了一些書店暫時的生存危機,但這種輸血式資助,治標不治本,只有從產業發展基礎上和產業生態環境上💪🏽,建立從稅收👩🏼🔧、城市規劃及專項基金資助相結合的綜合保障體系,才是標本兼治🪪。
首先🧝🏿,實體書店要從自身經營方式和服務方式上調整🈹,與網店錯位競爭👋🏻。網店在價格、方便性🙎🏻♂️、產品的豐富性上🕵️♂️,有明顯優勢,但也有讀者購買前無法與產品直接面對面👻、沒有銷售環境的弱勢。因此,實體書店的現場感和體驗性,以及良好的購書氣氛和服務,應該構成其獨特的吸引力👂,尤其是產品整合的專業性、獨特性,實體書店在整體數量上無法和網店競爭⏺,就在風格和專業上做深👨🚒、做透。
其次,政府應該在構建良好產業環境上著力,而不是熱衷於發錢🙅🏻。西方發達國家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借鑒,在城市建設規劃中,規定建造一定的商業面積時✶,按比例把一定的建築面積用於文化設施,指定用途並限價💪🏼,而不是任由市場定價。同時⚽️🦚,從稅收上給予扶持🤲🏿,既然這是個微利甚至是無利行業,又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場所🤵🏽,其承擔的是一種社會責任🧃🌿,那麽🦹🏼,就對這個行業實行減稅甚至免稅支持。而基金支持是在產業正常經營秩序上🤏,對這個行業內做得好的書店,進行獎勵性扶持,其前提是🤸🏿,應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評估標準,按標準給予獎勵,變輸血救命為健康造血☝️🧫,也可避免目前資助的盲目性和防止權力尋租✡︎。把實體書店產業引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狀態,才是根本之舉,才能從本質上確保社會的文化消費需求得到滿足。
總之,作為與社會文化精神消費需求對接的出版業,依然有廣闊的前景✫。文化消費強勁需求,是出版業的市場機會🙆🏼♀️。但如何與市場需求對接🤱🏽,仍然需要優秀的創意和優質的產品,無論是紙質還是數字媒介,都無法脫離其核心——優秀內容的支撐。這不但是過去,更是未來出版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存在價值。與此相配套並協調的企業組織結構和生態環境,以及產品流通方式及相關的產業政策,都將是保證出版業順利轉型並健康發展的基礎➖。
http://whb.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12/24/content_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