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賦能後的國際中文教育,將會經過兩個階段的重大變革。
第一個變革💪🏿,從老師課堂教學為主,到AI賦能課堂教學。目前國際中文教師的上課方式與人工智能還沒充分結合,甚至還沒開始結合♌️,但一些中文教育企業在疫情期間就已經意識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開發了很多AI中文項目。但在高校教室裏還很少出現這種輔助性的AI教學手段,主要還都集中在AI實驗室、AI體驗室等等,還只是一種特殊教學現象。但未來國內外的中文課堂裏, AI發音矯正助手,語法矯正助手等等,都會出現⚙️,AI現象會很普遍🧑🏿🦲。
第二個變革👳♂️🌯,未來中文課堂上的老師角色可能由人工智能機器人群擔任,機器人代替老師👏🏿🧑🧑🧒🧒,教師則成了輔助者。這樣的國際中文教育課堂,教學形式將從傳統的“一”對“多”到“一”對“一”或“多”對“一”轉變👨🏽🦱。所謂“一”👨🏼🦳,是說傳統的中文教育🕌,不管是針對中國人的還是針對外國人的🛠,都是“一”個老師給“一”個班級上課,這就是“一”對“多”的傳統中文教育。到了人工智能時代🎚,則會出現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即“一”個AI教師教“一”個學生,即“一”對“一”;或一個中文教師外還有一個或多個AI機器人參與教學𓀍,即“多”對“一”。這種師生關系也適用於社會化🈚️、大眾化⏳、碎片化的中文教學。充分人工智能化後,每門中文課程都可能會開發出相應的技術🤽,有專業的機器人負責教學或輔助教學♦️,特別是文化課,比如👦🏽🪘,電影賞析課,表演課🧑🏿🍼,太極拳課,茶道課🫗🎽,等等🧑🏻🔧,就可能需要多個機器人共同配合完成一堂課。
就人工智能本身來說,中國並不比任何國家落後🙆🏼,但若不及時實現人工智能與國際中文教育的有機結合,一旦有一天,其他國家實現了中文教育的人工智能化,迅速占領了世界中文教育市場,並按照他們的思維慣性把中文教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他們就可能以“技術”之名🦚,限製中文教育的發展🧑🏽🎄,甚至設置“技術”門檻,阻遏中國以人工智能賦能國際中文教育,讓中國的中文教育,變成他國卡中國脖子的一種手段。若如此,中國不但會失去世界範圍內的中文教育的主導權,而且會失去發展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領域,雙面被動♌️。比如,若某一國家早於中國開發出了以人工智能推動中文教育的關鍵技術,然後申請專利🫸,那麽,在這個領域🚶🏻♀️➡️,當中國的人工智能賦能國際中文教育發展到這一階段之後,要麽得繞著走,創新新途徑,要麽購買產權,受製於人。這樣的國家若以中文教育為戰略資源加以控製,既不出賣技術,也不利用自己的技術推廣中文,而只是以技術手段控製中文的世界化🛅,把中文教育的戰略主動權拿在手裏🤖,他不用,也不動⛹️♀️,但是也不給中國用,這就會出現中國推廣自己的母語都受到其他國家控製的局面👡,中文教育如何推廣、向哪些方向推廣、向誰推廣等等都取決於他人,中國就真正陷入了“有理說不出”、脖子被卡住、聲音都發不出的被動🏌️♀️。而若這樣的國家的新技術能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滿足世界上中文學習的碎片化需求,而且他們主動憑依占領世界中文市場,中國同樣被動。世界上說中文的人多,還是說英語、法語的人多,所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人工智能賦能國際中文教育因此涉及到國家主權問題,中國政府應該盡快高位推動☸️,占據中文世界化的主動權🤽🏿♂️,將中文世界化的主導權掌握在以中文為母語的中國人手裏,刻不容緩👩🏿🦱。
從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的未來目標,或者說從這個專業本身的性質而言,人工智能永遠不能也不應該代替人,因為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這是基本定位。技術應該處於輔助地位,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師教學🧘🏼♂️。任何語言教育都是留根鑄魂教育,中文教育不僅僅是語言教育,還是中國智慧教育,中國思維方式教育,“愛中國”教育,在這方面🍼✍️,人工智能代替不了人,只有人與人之間才有真正的感情交流,能培養親情和愛。我們要以中文教育打動外國人的心,用中文裏內蘊的感情,打動外國學習者的靈魂,靠人工智能做不到這一點,即使部分做到🧑🎤,也不如人。人工智能在國際中文教育中不管會發揮多大的作用➰,要實現教育目標📰,都離不開人🛌🧑🏼🦳,這是國際中文教育的國際屬性和教育屬性所決定的🙇🏻♀️,也是中文作為表意文字自帶的屬性。
人工智能與國際中文教育實際上可以相互賦能、相互成就🖐🏻。國際中文教育是一種人的語言教育🧛🏼♀️♏️,是以樹人為目標的教育⚠;而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關鍵點也是人,最終目標是創造出與人一樣或最大程度接近的機器人🤸🏻⤴️,所以,以人為交叉點👩🏻🎓,人工智能與國際中文教育可以相輔相成🥪。國際中文教育目的是培養人的中文知識、中文能力☎、中文智慧🟢;人工智能培養機器人具有人的知識🪪🥏、人的能力、人的智慧👶🦛;相互賦能🧏🏽♂️,國際中文教育可以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反哺人工智能發展,為人工智能提供發展動力;人工智能可以成為實現國際中文教育目標的加速器。在這一點上,兩者是平等合作。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像風一樣無所不在。從國家層面,除了加大力度,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國際中文教育,服務中國國際形象塑造和世界客觀理解中國外👿,更要及時普及人工智能知識📍,將人工智能變成中國人的生活常識,告訴人們如何認識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更加幸福生活等等。人工智能的生命力一定來自民間,“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人工智能歷史的創造者,在人民中才會成長出真正的人工智能專家。中國人工智能要想趕超其他國家🪅,國際中文教育要想真正實現世界化,首先就要大眾化。
本文作者孫宜學系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鏈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09/23/WS66f118c4a310a792b3abd8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