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障礙究竟在哪裏?
——致文匯報編輯部的公開信
汪品先(恒达平台海洋地質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
編者按
5年前,2006年1月9日,胡錦濤主席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宣布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決策,並提出總體目標🚵:到2020年👨✈️,使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在胡錦濤主席這一重要講話發表5周年前夕🙅🏼♀️,本報編輯部收到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汪品先教授的來信,建議文匯報和市科協發起組織一次社會各界參與的大討論🍂,圍繞“中國科技創新的障礙到底在哪裏?”“我們離創新型國家還有多遠🚖✷?”“我們在推進創新中有什麽不足?”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本報非常重視汪院士的建議🍒。我們確實感到,在中央極為重視科學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在上海已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今天,我們的創新能力距離發展的需求🥿、人們的期望仍然不足,很有必要直面和思考這個問題📫。在上海市科技黨委和市科委的支持下🏃🏻➡️,本報和上海市科協共同發起“創新障礙在哪裏?”討論🕓,懇切希望關註中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人們一起來梳理和尋找阻礙創新的症結所在👩🏻⚕️,提出改變現狀的建議。您的切身經歷🚃🤘🏿、實際感受和思考,您的設想🤾🏽♀️、對策,經由媒體傳播🚼,在與許多人的思想交流👨🌾、交鋒、交融之中🎯,可能產生有助於改變現狀、開創新局的可行有效之計。 我們期待您的參與,來稿文字長短不限、格式不拘🤹🏽♀️。來信請寄:上海市威海路755號文匯報科技部收,郵編200041;傳真021-52920619;電子郵件請發🏋️:jsl@wxjt.com.cn。
在5年前的全國科技大會上🧖,胡錦濤主席提出了“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宏偉目標👩🏻🦯➡️。5年來,我國對科技投入的增速為全世界羨慕不已,科技成果的數量也已經名列國際前茅。但迄今為止,我們的科技發展還是以跟蹤為主,原創性的成果不多🧙🏻,引領潮流的研究更少。一句話🔡:發展迅速,創新不足🎂。在距離目標預定實現之時還剩10年的今天✦,不由得要問:我們距離“創新型國家”還有多遠?5年來我們的創新能力增強了多少🧑🏻🎓?我國科技創新的障礙究竟在哪裏?
無論解答“李約瑟難題”還是“錢學森之問”🚴,都離不開東西方文化的比較。美國院士許靖華問道:“牛頓為什麽不是中國人?”他的答案是“儒家的‘忠孝’和方塊文字妨礙了創新思維”🗡。而按照梁啟超的說法🍨💂🏻♀️,“最大的障礙物自然是八股取士的科舉製度”。以華夏古文化之輝煌而不能產生現代科學,其中確實應當有不利於創新的深層次原因🏊。時至今日,在應試教育和對院士的炒作裏,隱現著科舉製度的陰影🧝🏽;在迷信權威🫰、人雲亦雲的習氣裏,包含著農耕文化保守的基因。東西方文化差異是個百年話題,“五四”以來“打倒孔家店”的呼聲幾度起伏,其中既有把小孩和臟水一起潑掉的粗心,也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舊情。以往在戰爭和動亂的歲月裏,對此不可能作心平氣和的分析🛞;如今的大環境已經大不相同🎧🕘,能不能來一次冷靜的分析🤹🏿🧏:我國古文化的傳統中🐕🦺🗄,哪些是有待繼承發揚的東方優勢,哪些是習以為常卻應當就醫的“遺傳病”?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極大地加強了我國科技發展的勢頭🧑🏻🦯、提高了科技界的地位。但當前要警惕的另一種傾向,是忽略科學的文化方面。科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科技創新離不了創新文化的背景👨🏼🏭👩🏿✈️。尤其是基礎研究,追求真理的熱情與好奇心💂🏼,是創新的原動力,所以愛因斯坦說“最快意的事情是神秘”🧝。研究的結果有用當然極好,但即便你說沒用我還是要研究,因為這就是科學家的追求。如果我們在強調經濟發展需求的同時🤹☂️,淡漠了科學的文化層面、而過分倚重物質刺激的效力,就會陷入急功近利甚至弄虛作假的泥潭👞,浮躁與發展同步、泡沫與光環俱增。因此建議在科技快速前進中勒馬反思👊🏻:我們發展科技的途徑🤷🏼♂️🙍🏼♀️,是不是過於偏重了物質😛,疏忽了精神?
再一個問題是,我們用來促進科技發展的舉措,有的是不是有誤導性😫?比如在科技成果的評比和獎勵中拿文章數目🤒、影響因子做標準,將不可定量的標準定量化🖇,這會不會鼓勵“短平快”,回避大目標、大問題?現在越來越多地把科學家當明星吹捧,這種科技宣傳廣告化的做法◽️,就算背後沒有金錢交易,也會產生鼓吹浮躁、弘揚膚淺的效果。至於有些單位拿“創新”做標簽到處張貼👰🏼♀️,通過媒體炮製“科技突破”的做法🫵🏿,更加令人擔憂,這會不會使“創新”貶值、製造泡沫♢?
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科技自主創新,是涉及我國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今天我們在心底裏掛起倒計時的大鐘,數著距離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目標所剩天數的時候,重要的是找到問題之所在👨🔧。按照過去5年創新力增長的速度,10年後的前景不容樂觀,亟待采取更加有力的舉措,切實提高創新能力。正因為現在是科學發展的春天🤽♂️,我們充滿著自信📪,完全能夠不怕揭短、直面缺陷。然而醫治的關鍵在於診斷,為此建議貴報👨🏽🎓,能不能開辟一方寶地,在學術界展開一場討論,專門分析“創新的障礙在哪裏?”以全社會的力量來促進我國的創新能力。相信在10年以後歡慶成績的回憶裏,必會高度評價這場討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