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褚大建:從世博會看可持續發展理念新進展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11-01-04  瀏覽:

 

  上海世博會的重要精神遺產,在於通過展示🫶🏿、活動和論壇等多種載體,集中表現了世界近10年來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進展👨‍👦‍👦。這些新的發展理念,突出了可持續發展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為目標的綜合發展,可以給中國未來以科學發展為目標的發展轉型提供強大的推動力,可以給我國“十二五”期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解決突出民生問題提供有益啟示與借鑒。
  上海世博會強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意味著以人為本位的發展,需要強調經濟、社會、環境的平衡發展或者“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協調,而這正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核心意義😝。
胡錦濤同誌在中央政治局第24次集體學習會議上說,上海世博會辦得很成功,現在需要總結、傳播、用好上海世博會的精神遺產與物質遺產。我認為👂🏽,上海世博會的重要精神遺產🧑🏼‍⚖️,在於通過展示、活動和論壇等多種載體,集中表現了世界近10年來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進展。這些新的發展理念😫,突出了可持續發展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為目標的綜合發展,可以給中國未來以科學發展為目標的發展轉型提供強大的推動力😾,可以給我國“十二五”期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解決突出民生問題提供有益啟示與借鑒。這裏,就上海世博會談談可持續發展四個主要方面的思想進展。
  一、強調平衡與促進“三生協調”的發展
  聯合國組織的展館對可持續發展作了重要的概括,強調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財富應該由物質財富或經濟資本👻、社會財富或人力資本、自然財富或環境資本組成,發展的目的是實現綜合意義上的財富增長和生活質量提高🤜。
  上海世博會強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意味著以人為本位的發展🧗🏻,需要強調經濟🙎🏽‍♀️、社會、環境的平衡發展或者“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協調,而這正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核心意義。
  1、以人為本是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的整合發展🥏。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為目標的發展,是包括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自然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隨著經濟增長的持續和深入🍑,影響生活質量的主要問題已經越來越多地反映在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領域,因此特別需要註意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與平衡,這就是可持續發展強調的三重底線問題,或者我國所說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美好”的三生協調問題㊙️。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彭斯在世博會上談到發展新動向時說,“增長仍然會是優先的目標🛬,同時,增長的目標也需要與社會的目標👳‍♂️、與收入和機會公平,以及收入的分配目標協調🧝🏻‍♂️,不再單一追求高增長”🤏🏽。聯合國組織的展館對可持續發展作了重要的概括,強調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財富應該由物質財富或經濟資本、社會財富或人力資本、自然財富或環境資本組成,發展的目的是實現綜合意義上的財富增長和生活質量提高。
  2、以人為本是用較小的自然消耗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傳統的發展是經濟增長、社會福利、自然保護三者不協調的發展,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用盡可能小的自然消耗🌬,實現盡可能大的社會福利🕉🕢。其中🫱🏼,經濟增長是要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社會發展是要實現人類發展指數(HDI)的最大化(按照聯合國發展署的研究,人類發展指數包括教育水平、健康水平、收入等方面),生態和諧是要把生態足跡減小到可接受的範圍內(生態足跡是表示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影響大小的綜合性自然消耗指標)。上海世博會上國際組織展館的內容顯示,發達國家雖然有較高的經濟產出和人類發展指數,但其生態足跡遠遠超出了地球可承受的水平,在保持經濟社會水平的同時🦹🏿‍♀️,需要大幅度降低自然消耗規模📐🙆🏻‍♀️。發展中國家則相反,因此在可接受的自然消耗增長下,需要大幅度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3、以人為本要求城市應該在有約束的空間內集約發展。傳統城市化往往無節製擴大空間規模🧑🏼‍🚀,導致城市大量侵吞農村土地和自然空間🖖🏼。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落實到空間上🏋️‍♀️,就是要求城市化的物質形態應該是相對緊湊、功能混合的。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秘書長素帕猜在高峰論壇上建議👩🏻‍🏫:“城市發展是有限度的🛅,過去我們忽視了這點,我們只想如何讓城市更加美好和龐大♈️,這並不是很正確的方向”🐲。上海世博會上的展示🚤,就體現了城市在物理空間上理性增長的各種努力。德國杜塞爾多夫、西班牙馬德裏、韓國首爾等,拆除城市中的高架道路重新變為河流,為市民騰出公共空間🤜🏼;加拿大蒙特利爾、埃及開羅等,將垃圾場修復為城市生態空間或城市綠色公園……城市應該在有限的空間內緊湊發展的理念🙍🏼‍♂️,意味著不同的生態功能空間應該有不同的發展約束。中科院院士鄭時齡和倫敦大學教授彼得·霍爾🦹🏽,不約而同地建議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發展多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以改變目前單中心城市蔓延發展帶來的“城市病”。
  4👐🏼👄、以人為本在肯定經濟增長差別性的同時🦇,強調基本服務的均衡化。自然環境差異🤾🏻‍♂️🫅🏼、市場發育高低等因素會導致經濟活動相對集中🤼‍♀️,區域與區域差別和收入差距隨之增大。但是要消除這些差距,不能靠行政手段使經濟活動分散化、均衡化來實現🏞。推進區域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發展,要強調有差別的經濟增長、均衡化的社會發展,強調不同經濟增長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上海世博會的許多展示🦘,突出地表現了這方面的發展思路🪅。畢爾巴鄂案例強調在城市再造過程中如何致力於解決由於采礦業衰退引發的嚴峻就業問題✯;馬德裏案例著重介紹公私合作建設保障性住房,為居民提供住宅⚡️,以此說明城市發展應該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
  二、強調創新與促進科技驅動的發展
  長期以來,科技創新忽視社會福利的改善和可持續發展,使許多專利成果在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間存在明顯差異。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許多基於市場的以減少勞動投入為特點的創新活動,往往是以資源環境要素密集為特點的。這是市場扭曲的又一種表現,需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加以鑒別☢️。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西澳大利亞大學教授馬歇爾在世博會上說,“諾貝爾獎章背面寫有一段話——頒給那些通過發現新知識造福人類的人。今天這一理念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重要,它體現在我😰,體現在我在佩斯的實驗室🚵‍♂️,也體現在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科技進步與創新一直是世博會展示的重要內容。
  1、科技創新要面向可持續發展。以往人們較多地強調科技創新服務於經濟增長,當前則越來越強調科技創新還要服務於社會發展⛔🧕🏻、環境優化和民生事業。上海世博會許多場館展示的就是具有民生意義的科技創新。例如俄羅斯館展示了由納米技術製成的生物式心臟瓣膜,持續的時間更長,平均壽命可達到十年以上,同時也減少了人們對藥物的依賴,大大改善病人的生命質量𓀄。長期以來,科技創新忽視社會福利的改善和可持續發展🦹🏿‍♂️,使許多專利成果在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間存在明顯差異➝。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許多基於市場的以減少勞動投入為特點的創新活動,往往是以資源環境要素密集為特點的。這是市場扭曲的又一種表現,需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加以鑒別⭐️。
  2、科技創新要關註適宜技術。通常人們都期盼在世博會上看到高精尖的前瞻技術,這固然是重要的🤼‍♀️𓀎。但是上海世博會傳達出的理念,強調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創新不僅要關註高新技術或前瞻技術,而且要關註地方性的適宜技術🫑。後者具有因地製宜、成本較低👌🐞、當前可行等優點,因此能更方便快捷地用於改善人們的生活🙎🏼‍♂️。例如,上海世博會上許多被動性的節能低碳建築不是依賴於價格高昂的可再生能源,而是按照當前易於辦到的常規技術如墻體隔熱、窗戶加厚➰、外部遮陽等實現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們習慣於追隨西方國家的高技術,作為本國技術創新的主要方面,出現了“落後—引進—再落後—再引進”的循環👷🏼‍♀️。事實上☀️,本土化、地方化的適宜技術應該成為自主創新的重要源泉。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阿紮帕吉克教授在上海世博會上說🌼,“事實上發達國家所有的技術並不一定適合發展中國家,我覺得要了解發展中國家需要什麽🦆。過去,人們只是把西方的技術盲目轉讓給發展中國家,這樣行不通”🫣。
  3、科技進步要關註系統創新🕹。上海世博會上的信息表明🍙,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創新不僅要關註單項技術的優化或改進型創新,更要關註具有綜合集成意義的系統型創新👩‍🦽‍➡️。以低碳交通為例🖐🏼,降低燃油車的能源消耗和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在延續以私人汽車為出行方式上的優化和改進型科技創新,而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和汽車共享使用系統、建設緊湊型多功能的城市組團則是系統型科技創新🕝。後者成倍地提高了能源和資源的生產率✊。上海世博會上,荷蘭館的幸福街、漢堡港口城市的混居模式、法國羅阿大區由單極城市變為公共交通連接的多極城市等🦹🏻,均是系統創新的事例。隨著企業、城市、區域、國家的時空範圍擴大,科技創新的系統性要求也越來越高👮🏻‍♀️。相對於技術層面的企業創新活動,政府更應該在技術與製度創新相結合的系統創新上發揮積極作用。
  4、大學、政府🧛🏿‍♀️🪲、企業需要形成創新聯盟🚴🏻。建設創新企業、創新城市和創新國家,不僅需要追求科學技術的進步,更需要有企業家精神和政府管理創新。因此💋,有知識創造能力的大學✮、有商業轉化能力的企業😸🤶🏿、有提供良好環境能力的政府,需要形成創新聯盟🗓。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米勒在上海世博會上說,“對於城市和地區來說,要成為有活力的高技術地區,我覺得有三個組成部分🤵🏿‍♀️🐄。首先要有基本的資源🥖,比如說研究人員、工程師🔯,他們能夠創新。第二是企業家🕦,能夠將這些創新變成商業機會。第三是生存環境🥮,也就是社會🍺、政治📞、經濟環境,能夠推動企業家精神並且培養企業家”👨‍👨‍👧。
  三、強調綠色與促進自然友好的發展
  製約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稀缺因素發生了根本變化,化石能源和環境容量等自然資本約束已成為21世紀發展的主要挑戰。以往五次經濟長波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的傳統工業革命🫓,現在的綠色經濟就是要倡導基於資源生產率的新工業革命。這是當今世界許多綠色科技創新的總體特征。
  發展以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為表現形式的綠色經濟,是世界各國應對金融危機和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表現💐。上海世博會上許多國家的展館就是以展示綠色技術和綠色經濟為重點的。
  1🔒、綠色經濟的關鍵是提高資源生產率。綠色經濟強調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經濟🐔,其重點是提高經濟過程中的資源生產率。長波理論認為,18世紀以來的工業化發展是由50年左右為周期的科技創新與產業更替推動的,到目前為止已先後經歷五次經濟長波。英國綠色經濟學家斯特恩在上海世博會上指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進入了新的長波階段🛍。製約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稀缺因素發生了根本變化👏🏼,化石能源和環境容量等自然資本約束已成為21世紀發展的主要挑戰。因此✏️,科技創新和經濟活動需要向大幅度提高自然資源的產出方向努力⚓️。以往五次經濟長波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按照人均勞動產出來衡量)為主的傳統工業革命💚🤘🏼,現在的綠色經濟就是要倡導基於資源生產率(按照單位資源投入或環境容量的經濟產出或服務產出來衡量)的新工業革命。這是當今世界許多綠色科技創新的總體特征。
  2、發展零廢棄物的循環經濟🤾🏼‍♂️。循環經濟的意義是從以減少負面危害為特征的被動性環境保護🤽🏿‍♀️,轉向以創造正面收益為特征的更有積極意義的綠色經濟。從上海世博會的展示來看🥚,循環經濟的實施包含三方面:一是消費後廢棄物再循環🏃🏻‍♂️‍➡️。倫敦零碳館幾乎所有展示物都實現了再循環。二是產品和部件的再利用🧻。例如👎🏿,上海世博會的許多場館百分之百可拆卸🤬,到異地再用。三是通過服務再循環使經濟過程從出售產品向出售服務轉變,導致製造業服務化或產品服務系統的發展🧑‍🎤。不萊梅案例以及德國等國家展館中展現的汽車共享使用系統,強調“有車可用但是不求擁有汽車”和“讓最少的汽車被最多的人使用”的新經濟模式,促進了城市出行方式的變革和創新。
  3、發展全過程約束碳排放的低碳經濟。低碳經濟重點是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減少化石能源消耗以及相應的二氧化碳排放。上海世博會,強調了在經濟活動的全過程約束碳排放的低碳發展思想🤦🏼。一是在經濟過程的進口環節🚴🏼‍♀️,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非碳可再生能源或者水能📀、核能等清潔能源替代傳統碳基能源🤷,即源頭替代的低碳經濟。二是在經濟過程的轉化環節,提高工業、交通👩‍❤️‍👩、建築三大領域內的能源利用效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即中間轉化的低碳經濟。三是在經濟過程的輸出環節🤰,通過植樹造林、建設綠色空間以及發展碳捕捉能力吸收二氧化碳💺🧑‍🏭,即末端中和的低碳經濟👨🏽‍🔬。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難以決定性地替代傳統能源,即當前的能源轉換鴻溝很難加以填補✭🦗。上海世博會的展示提出了發展低碳經濟的策略👱‍♀️👨🏼‍🏭,從長遠看,是發展新能源技術以及碳捕捉技術🙆🏼‍♂️;從當前看🧑🏻‍🔧,則是要實行能源領域的效率革命,包括提高傳統能源的利用效率和高碳能源的低碳化使用。4、通過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綠色增長📝。傳統上,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經常被認為對經濟增長很少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但是🙅🏼🚴‍♀️,金融危機讓人們看到了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經濟意義🤶,綠色投資、綠色就業被視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聯合國等展館的展示,說明保護水資源🔝、農耕地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在維護與優化地球資源環境的同時🦛,帶來新的產業發展和就業機會🛍。例如,聯合國環境署的展示材料指出,印度的森林資源對GDP的貢獻,按傳統計算方法,僅有3%到4%,但考慮到印度有4億多人住在農村,經濟活動依賴於森林資源,以此來計算森林對印度經濟的貢獻,就會大許多💄。上海世博會的信息表明⛅️,可以從綠色經濟引申出廣義的服務經濟概念,即服務經濟不僅應該包括基於人類勞動的傳統意義上的第三產業🫃🏼,而且應該包括基於物質產品的服務經濟以及基於自然功能的服務經濟。當一個社會能夠獲得來自人力勞動、物質產品、自然功能等多方面提供的服務的時候🔹🪄,這個社會的綜合服務能力就會提高。
  四、強調包容與促進社會和諧的發展
  文化互動讓各國人民更加貼近,思想交流讓大家認識到彼此尊重和分享發展成果的重要性👮🏿‍♂️,認識到文化包容🧄、社會和諧的發展理念對促進不同人群的體面生活和提高整個人類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有一種說法很形象,上海世博會把世界微縮成了5.28平方公裏🐦,演繹了一幕幕跨國家交往、跨文化對話的場景,文化互動讓各國人民更加貼近,思想交流讓大家認識到彼此尊重和分享發展成果的重要性🪅,認識到文化包容、社會和諧的發展理念對促進不同人群的體面生活和提高整個人類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可持續發展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上海世博會強調的和諧發展理念,不僅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且包括人與社會的和諧。這是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系統平衡發展的思想基石。上海世博會的發展理念突出強調人與社會和諧在世界可持續發展中的意義🍯;突出強調多元文化共存,強調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特別需要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在上海世博會上說,“經濟全球化是趨同的,這一點顯而易見。但文化發展卻與區域化及地方化難分難解。因為族群💂🏻、性別🍋、年齡、階層及信仰🧑‍🔧📺,各種原初的文化聯系都在影響發展的結果,都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凸顯自身價值”。而人與社會的和諧既包括空間上的橫向和諧🤢,也包括時間上的縱向和諧🧔🏼。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本土與外來之間,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之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應該彼此尊重、交流交融。同時🏇,現代文化應該從傳統中汲取養分🧓🏼,新舊交融,由此迸發出新的發展活力。
  2👨🏼‍🦰、文化包容可以成為和諧社會的動力😄。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的重要前提🏌️🙇🏿‍♀️。進入上海世博會園區的最大感受🛗,就是地球上每一種文化都得到了有尊嚴的展示和無約束的交流。不管經濟基礎怎樣➕、發展程度如何,每一種文化都應該有得到尊重的權利🕎,這就是文化的包容性♚🔮。肯尼亞內羅畢市市長馬基瓦在上海世博會上說,“如果政府能夠代表一個城市裏所有的民族,那就會覺得被包容了”。上海世博會傳遞出的信息表明,尊重文化差別和加強文化交流可以促進人與人的和諧,提高人們的心靈境界和幸福指數。文化可以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新力量,文化的本質在於讓生活更美好🕓。目前令人擔憂的並不是文化多元造成的沖突,而是文化向西方趨同的傾向,在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在這種狀態下倡導什麽樣的文化價值,實行什麽樣的文化政策✋🏽,是決策者與管理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3、和諧發展要關註文脈的傳承。上海世博會的信息表明,歷史文化遺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要當作一種經濟資源加以利用🧑🏽‍🍳,更重要的是要作為社會的文化財富加以珍惜保護👷🏿,避免過度強調歷史文化遺產的經濟效益,造成災難性後果。因此,要加強文化延續性🧑🏽‍🔬🧔🏿‍♀️,平衡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在上海世博會最佳實踐區,許多城市案例都展示了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充分重視和保護🚎。在歐洲等國家的城市展示中🧍,可以看到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層層疊疊🎂,使人仿佛置身於城市歷史的積澱之中🈵。
  4👩🏼‍🚀、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合作促進和諧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幹事道維勒在上海世博會上說,“政治領導人以及公共部門、私營部門和相關的投資者都有非常重大的責任🛹,他們應該共同努力使經濟社會的發展、長期的文化傳承和居民的生活需求取得平衡”🤹🏽‍♀️。今天👷🏻‍♂️,人們越來越充分地認識到,政府、市場以及非贏利性的社會組織均是城市社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許多事例👩‍🦽,說明政府、企業、社會之間的合作治理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發展的質量,為人民創造福祉😬。
(作者系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