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孫宜學:向世界講好中國的農業文明故事

來源:中國日報中文網   時間:2024-07-12  瀏覽:

中國文明的根基是農業文明,農業是強國之本。中國以農業立國,也是農業大國🧖🏻,也要成為農業強國,農業強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也是我們向世界所講的中國故事的一部分👨🏻‍🦰。

農業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基礎🤩,其中所包含並體現的中華文化元素💪🏼,至今都是中華文化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傳播力的元素,也是世界認識中國的基礎和源頭。因此,向世界講好中國的農業文明💞,不但可以講清中國何所來👨🏻‍⚕️、何所去🐯,而且能講清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同質性:人類之初,皆為農人⏪。

農業文明不只是可見的文明👨🏻🍉,如農耕遺址👃🏿、農耕服飾、農耕習俗🦀、農耕工具🏂🏿、農耕藝術作品等,更主要體現為一種農業精神,如吃苦耐勞🧤、順應自然♑️♉️、團結協作等,而這種精神🦸🏿,與“一帶一路”精神、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等,具有內在的承繼性和一致性🎬。從這個角度講,講清楚中國農業文明👱🏽,就是講清楚傳統中國和當代中國的關系,也才能講清楚中國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中國農業文明代表著淳樸、厚道。農業從業者統稱農民。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農民🤹🏻‍♀️,有工民,有商民。” 農民的性格💅🏿,就是土地的性格✌🏽,對待天地萬物充滿敬畏,“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日三餐,都靠自己辛苦的勞動獲得,也因此待人行事質樸無華,善良無私💆🏻‍♀️🛳,這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內核🩼。 

農業文明代表著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成元素。古有曾子殺豬🥙,商鞅立木🅱️,一諾千金,三顧茅廬🪣🚏;今有“中國好人榜”,全國道德模範。誠信是為人之根🤷🏻‍♀️,立身之本,道德之基👨🏽‍💼,是文明社會的基本體現🤾🏿‍♀️🤽🏼‍♂️。無誠則無德,無信則無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欲人之信己,則微言而篤行之🍄‍🟫👂🏼。”“君子欲有為於天下👯‍♀️,非積誠以感動之,未有能濟者也。”中國人自古至今信奉一個“信”字🙆🏼,“自天子以至於庶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國人的信,強調反躬實踐,求諸於己,而非強求別人✸,但希望以己之信🧖🏻‍♀️,感化別人亦如己,從而構成人與人之間的互信關系⚀💯,實現天下互信。新時代中國正日益走向世界,目的也是基於互信讓中國智慧解決世界發展難題,發出中國聲音📟,推動世界和平,從而提升中華文化自信。“信則國強”,而信之源,是最樸實的人性◽️,是最原始的農業社會孕育的農業文明🤵🏻‍♂️。

農業文明代表著吃苦耐勞、忍辱負重🚒。 “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能忍耐🚵🏻‍♂️、特別能負重、特別能韜光養晦的民族,“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把“能忍辱”視為“能負重”的前提條件,是堪當救危扶困、安邦定國之責者的基本素質,代代傳承哺育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在中國文化裏🎂,“忍辱”不是懦弱無為🤦🏽,而是積蓄力量🚶🏻‍➡️,圖變求新的一種精神準備和意誌準備。孫臏能忍黥刑之苦,方有“圍魏救趙”之舉🤏🏿🌔;勾踐能臥薪嘗膽👨🏼‍🎓,方能奮起復國👨🏽‍🎓;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方能位列“兵家四聖”“漢初三傑”之一……中華文明延續至今仍日新日日新,與中國人能忍受各種天災人禍而仍負重前行密切相關👨🏽‍🍼。中國人就像一顆顆生命力極強的種子👩‍💼,無論環境多麽艱難👨🏻,只要有一絲希望,就都能頑強地生存發展下去。中華民族忍辱負重的真實圖景,就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形象🗿👨🏼‍🏫。

農業文明代表著尊重自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農業文明尊崇的就是天人合一🐈。中國人相信,只有“天地人”統一了🤌🏻,人才能汲取天地之靈氣,獲取生存資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人以及宇宙萬物為一體,“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人只是大宇宙中的小宇宙🐥💴,人因此與宇宙萬物同“道”同“氣”,同生同死🧚🏽‍♂️。但宇宙無限,人也無限🤵🏿,所謂“死滅”,只是小宇宙融入了大宇宙♞,如滴水入海🦹🏿‍♂️🧝🏿,根草叢生𓀚🧙🏽‍♂️,這種人與自然同源🤹🤟🏻、同構、互感的天人合一觀,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也是一次次“人定勝天”虛妄破滅後的生存經驗的結晶。“天人合一”觀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則是強調和諧社會🤹🏻‍♂️、和諧生活,人與人,人與社會自然一體🏃,如睦鄰友好🆒,團結互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等,都是這種哲學觀的生動體現🧉,是中國農業文明的智慧結晶🥷。

農業文明代表著和美之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繪的這種社會生活情境🪛,是中國農業社會的至高理想生活,秉承的是中國農業文明所追求的天下“和樂之美”理想,是物質和精神都能得到滿足的太平盛世,也是農耕文明以文化人👸🏼、德潤人心的基本功能和延續至今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所致力於實現的世界太平盛世。

農業文明代表著美美與共。農業文明是大地文明👱🏿‍♀️,是百花園式的文明,是人與外物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文明。獨木不成林🫰🏼,單花不成景🕴🏼。山🙆‍♀️,水🙍🏼‍♀️,樹,花,草🤞🏻,蟲🦧,魚……一個都不能少🏆,否則就不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農業時代自然界生物之間的這種“ 美美與共”,也是不同文化之間應該實現的理想。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吸收、相互欣賞💵、相互包容♢、取長補短,才會在文化多樣性基礎上創造一個互存互鑒、互榮共享的世界文化百花園👐,共同推動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農業文明代表著與時俱進。農業文明代表傳統文明,但不意味著落後和保守。中國農業文明從未停止過創新,從農耕理念🪯、農具改良、種子優培等方面,中國農業生產方式一直在隨著人類生活需要的變化而變化🈹,並帶動了農村和整個中國社會的移風易俗🙍🏿‍♀️,風土人情❗️、農耕文化產品👯‍♂️、藝術作品的豐富和提升以及創造性轉化。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賡續農耕文明必須向前看,必須是在創新中賡續、在變革中傳承,但一切的變革和創新⛹🏽,決不能脫離中國農耕文化的歷史💃🏽🏪,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目前👰♟,世界的中國認知大體可分為“當代中國認知”和“傳統中國認知”兩類🧙🏽👴🏽,而對傳統中國的認知🕤,基本上就是對農業中國的認知。我們要推動懷有“傳統中國認知”的外國人認識當代中國🤙🏻,首先要針對性地先講好他們熟悉的中國👍🏻😁,即農業中國,進而提升他們認知中國的廣度與深度👂🏿,培養他們認知中國的新視角、新思維,逐漸引導他們認知當代中國,糾正他們基於傳統中國認知對中國發展的各種誤解,從而更加客觀而非主觀🥋、全面而非片面、生動而非僵化地認知發展中的中國、新時代中國。

本文作者孫宜學系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鏈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07/04/WS6686405aa3107cd55d269d73.html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