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飛速發展和文化的緩慢變化發生了矛盾🕯。百年來🧜🏿♀️,中國對傳統文化的主流觀點曾經出現多次反復,至今缺乏系統的反思,成為當前學術界發揮科學創新潛力的一大障礙。本文從歷史回顧和中外比較入手🤾🏿♂️,提出當現代科學在歐洲產生時⁉️,中國曾坐失參與的良機;當試圖引入西方科技時👨🏻🍳,又因為方向錯誤遭受失敗🎋,結果使得科學成為西方的特色和東方的弱點🥂。東西方差異的根源在於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屬性🤓,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古希臘和春秋列國的2大源頭🙆🏿。當今世界上這2大文明的經濟基礎正在消失,新時代的科技發展必將產生新型的全球文明😑。呼籲從歷史反思入手,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爭當國際學術界鑄造全球新文明的排頭兵🌭。
科學創新要有文化土壤🗑。贏得國際聲譽的華人科學家,盡管他們久居海外,仍然離不了祖國的傳統文化。1999年中國科學院50周年的學術報告會上,楊振寧講物理學裏的“對稱”,說蘇東坡的回文詩就是對稱🛢,順念倒念都成詩⇢;李政道舉出杜甫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說這裏大概就是“物理”二字最早的出處。丘成桐說得更透,在10多年前他說過:“我研究這種幾何結構垂30年,時而迷惘,時而興奮,自覺同《詩經》《楚辭》的作者,或晉朝的陶淵明一樣,與大自然渾然一體,自得其趣”。科學與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歷來為學人所稱道;但是到了21世紀隨著科學的騰飛,對於已經進入世界學術圈的中國科學家們來說,反而感到迷茫🍹,現代科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成了不好處理的難題👎🏻。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究竟是甩而不掉的包袱,還是尚待開發的寶藏?如此發問,就引來了科學與文化的關系之爭。
自從500年前產生以來,科學是在加速發展的。而文化不同,它還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著原有的傳統⌛️。不同的發展速度導致兩者脫節,引發了近年來科學和文化的關系之爭。這場爭論並不以中國為限,而且爭論的主題因地而異👨🏿🏭,東西方之間明顯不同♦️🧑🦼➡️。西方的實例是20世紀晚期英國著名的“兩種文化”之爭。爆發點是1959年劍橋大學的一場名家演講🚽,埋怨文科沒有跟上科學革命的步伐,導致英國社會分裂,而文理2種文化的割裂阻礙著社會的進步🌐😱。演講者主張提高科學的地位,提升非科學家的科學素養來彌合這種文化分裂。可是這種觀點立即遭到文科方面的反駁🤑🎲,認為文化只有一種👩👧👦,科學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把熱力學第二定律和莎士比亞的文化問題相提並論是可笑的♑️🪰,具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文學,才是文化的最高範式👈🏿,進而喊出了“反對科學至上”的口號。
東方的爭論更多🙎🏽♀️🐃,著眼點也全然不同。例如👮🏿,面對我國科學創新的任務,2011年《文匯報》發起了“科學創新的障礙在哪裏”的討論🚶🏻♀️➡️,得出的結論是障礙在文化,在於缺乏創新文化的土壤☂️。東方的傳統文化裏,存在不利於科學創新的成分,需要通過文化反思來促進科學創新。2015年,《文匯報》接著討論“如何重建創新文化的自信心”,發表了《漢語被擠出科學,還是科學融入漢語》的文章,警告科學界要躲開“印度化”的陷阱🟠,主張用漢語“開辟科學創新的第二戰場”👫🏼。但是遭到反駁🫷🏻𓀘,“人為擴大漢語在科研上的應用:此路不通”。
可見東西方爭論的角度並不相同🪞:西方爭論的是傳統文化該不該隨著科學發展而變化👨🦰,我們爭論的是傳統文化在科學發展中還有沒有用處📍🧑🏼💻。西方的爭論是否“過時”姑且不論😳,對我們自己的爭論卻應當認真對待🈁。其實這是“五四運動”百年來的老問題🚈:中國的傳統文化,究竟是歷史包袱⛹🏽♂️,避之唯恐不及;還是家傳珍寶👦,是有待發掘的寶庫?
對待自己歷史文化的態度,世界上大概以中國的反復為最多,只需從“五四”以來“祭孔”“批孔”的反復交替中♛,便可窺見一斑。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的衛生部,曾出臺過“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障礙案”🔄,企圖把中醫中藥一筆勾銷,立即引起了全國抗議👮🏻,議案只能取消。但這絕不是廢除傳統文化的孤例,更加突出的是漢字。80多年前就提出主張用拼音字母取代方塊漢字,甚至推廣用拉丁字母寫的“世界語”,當時的觀點是“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時至今日📠,我們對自己傳統文化的看法還是很混亂🟰。例如,幾年前,某報紙居然不加批判,公然轉載某教授的話:“老爺子我從來不看中文,主要是白話文的表現力太蒼白,沒有張力🧙🏿♀️🧑🏻🦯,哪有英文寫的優美👩🍼。”
比語言更重要的是精神🦂👽,個別地方至今還在盲目弘揚反科學的“傳統”精神🖌。莊子《天地》中提到🫓,陜西有個自稱“抱甕之鄉”的漢陰縣,大概為了開發旅遊資源,該地在新修的“龍崗公園”特地建造了“抱甕老人”的塑像🈸。說的是孔子學生子貢的故事🦹🏿♀️,他看見一位老人抱著壇子下到井裏汲水🙆🏻💞,再爬上來澆菜園。子貢好心,建議老人用杠桿吊水省事得多,不料被臭罵了一頓,老人說我不是不知道🤑,但是“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我絕不會去做這種投機取巧的事。確實在2000多年前🤸🏼♂️,曾經有過反對技術進步🦖、固守拙陋生活的主張👷🏻♂️,但是難道今天的漢陰縣還要弘揚“抱甕精神”,提倡倒退🏋️♀️🙋🏽♂️,過原始生活嗎?
現代科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脫節,是歷史發展的結果👱🏻♀️。現代科學在歐洲產生👮🏼♂️,傳到中國的時候都被擋住,阻力就是傳統文化。中國曾經出現過接受現代科學的歷史窗口,可惜這些機遇都先後喪失,其中第一個機遇來得很早🧏🏽,就在現代科學的產生時期🎚。
現代科學通常把牛頓發表三大定律的1687年(康熙26年)作為誕生的標誌,但也有人主張從1543年(嘉靖22年)哥白尼“日心說”發表算起🚴🏼♀️。兩者之間的一個半世紀就是歐洲科學革命🕑,現代科學的產生期🏂🏿,在中國相當於明朝晚期到清朝初期🧎🏻♂️➡️🧑🏼🦲。我們沒有註意到,其實在明朝晚期這段時間裏,中國曾經出現過科學早期發展的機遇🦩,可惜這份歷史機緣喪失在明清朝代交替的動亂之中。
明朝晚期中國出現了社會轉折🤜🏼,從明朝初期單一的農業向多元化社會轉型📕,尤其是隆慶元年(1567年)解除了近200年的海禁,對外貿易和工商業都得到發展,催生了中國科技發展的高峰期🤷♀️。單就著作而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年)🫅🏿、程大偉的《算法統宗》(1592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1637年)和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1642年)等🚣🏼♀️,我國古代科技的一批重大名著👨🏿,都在明末的幾十年裏問世🧝🏽♀️。
有趣的是,就在這段時間裏🙋🏼♂️,歐洲科學革命的成果也由基督教的傳教士陸續帶來中國🤧,用作他們來東方傳教的敲門磚🙅🏼♂️🔂,這也就是“西學東傳”的開始🎖。西歐一批修學了宗教和科學的傳教士🐲,先到澳門學習中文和東方禮儀🪁,然後換上了儒生服裝🐁,用中文向我們的士大夫展示世界地圖、自鳴鐘和各種儀器,走上層路線進入中國南方🦞。其中最為成功的一位是意大利人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年),被後人譽為“泰西士儒”“西學東漸第一人”的文化使者。他最出名的業績是和徐光啟(1562—1633年)合作翻譯《幾何原本》,成為現代科學的第一本中文書🚴🏼。他後來獲得了朝廷的官職,病逝後欽準破例安葬在北京。
利瑪竇之所以成功🔎,是贏得了一群高官、學者,使其成為追隨者。明朝晚期,知識界刮起了一股新風🏦,一群主要來自長江三角洲的士大夫,本來就對墨守成規的儒教文化不滿,一旦接觸了傳教士,和西學的科學思想一拍即合,產生了強烈反應,上海的徐光啟和杭州的李之藻(1565—1630年)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這些具有進士頭銜的高級知識分子,如饑似渴地吸納利瑪竇帶來的科學知識,在十余年時間裏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上)》《泰西水法》《諢蓋統顯圖說》《坤輿萬國全圖》等一大批科技文獻(圖1),第一次將現代科學帶進中國👩✈️。
如果只講翻譯,那就小看了徐光啟等人,因為這群士大夫本來就熱衷於自然知識和應用技術💄,西學的引入好比增加了催化劑😘。如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就是當時農業的百科全書,記錄了我國傳統農政措施與農業技術🧙♀️;李之藻的《渾蓋通憲圖說》,根據西方的天體學說解釋我國《周髀算經》中的渾天蓋天的說法,是西方科學和中國原有科技知識相結合的嘗試♉️。影響所及,也給文學藝術帶來了新意,劇作家湯顯祖1592年曾經在廣東肇慶和利瑪竇晤談🥍,在他後來寫的《牡丹亭》劇本裏👂🏼,就可以看到這次中西交流的痕跡。
所有這些都發生在科學革命的早期🧎,徐光啟比伽利略大2歲,牛頓在他翻譯《幾何原本》40年之後方才出生。如果東西方交流能夠維持和擴大,作為當時世界最富有國家,中國完全可能參加到現代科學產生的過程裏來🧑🦽。但是“徐光啟們”只不過是朝廷裏的“異類”,這股新潮力量過於薄弱👩🏻🎓🎦,很難突破千年的傳統勢力,加上明朝在1644年滅亡,這一段歷史佳話很快被埋沒在兵荒馬亂的動蕩之中。
中國出現第2次發展現代科學的歷史機遇,是在200年後。2次鴉片戰爭的失敗,逼得清王朝急於設法自救,主要對策就是歷時30多年的“洋務運動”(1861—1895年)🏄🏿♂️。從所謂“同治中興”開始👨🏼🏭🤘🏻,由李鴻章等操辦🤵🏼♂️,采取了一系列實際舉措,發展從采礦到軍械現代化工業,建設船廠、開設招商局與電報局,打造北洋水師;同時也開始了翻譯科技書籍、派人留學西洋🛌、開創現代教育等措施🧎🏻♀️,換句話說也就是發展現代科技。
這第2次機遇來頭大✌🏻、氣勢兇,因為是朝廷自上而下的救國之舉,與第1次機遇的書生氣息大不相同。可惜曇花一現,1895年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1898年戊戌政變維新失敗瀛臺囚帝🧑🏻🎓,縱然開辦的工廠、鋪設的鐵路還繼續有用🎅🏻,但是引進西方科學的歷史機遇卻已經再度喪失。世事不進則退,16/17世紀和19世紀的兩次歷史機遇的喪失👨🏼🔬,反而強化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的對立,到21世紀仍是中國學術界面臨的重大挑戰🏄🏽♀️🔍。
為什麽科學進入中國這麽難?現代科學能夠在歐洲產生🐕🦺✌🏿,到了中國為什麽就不能適應🧑🏻✈️?如果說16/17世紀由書生們發起的努力沒有成功,那為什麽19世紀由政府做出的安排也以失敗告終?最簡單的回答就是阻力太大。
關鍵在高層⛏。明末清初的皇帝看上了歐洲人的火炮和編歷技術🕺🏽,不妨把西洋教士召進宮來為我所用,但是這決不等同於接受西洋的科學,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就不惜開刀。清朝早年有個高官參奏,誣告先皇駕崩與傳教士歷法計算失誤有關,他們還在妖言惑眾圖謀不軌,於是,12歲的康熙皇帝按照保守派的主意🧑🏽🎨,判決傳教士“淩遲處死”🪬📻,恰好當時發生了地震📚,又加上皇太後出面幹預,傳教士才免於一死💂🏽♀️。後來,歐洲天主教內卷🏓👨🏿🎨,發生了“中國禮儀之爭”。當初利瑪竇開創的傳教方式,是和中國禮儀相妥協👩❤️👨👨🦯,入了教也還可以祭拜祖先,結果被教皇下令否定。於是,1721年起🧑🦼,中國幹脆禁止基督教傳教,晚明開始由傳教士傳送科學的活動也就戛然而止。
從本質上講⏲,明清的中國本來就沒有接受西方科學的思想準備。中國不可能屈尊就卑去接受“西夷”文化🔔,只有吃了敗仗才被迫“師夷長技以製夷”😪,但是只能要技術不能要思想🤸。洋務運動的原則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殊不知“技術-科學-思想”三者環環相扣,是條切不斷的鏈子,這也就是洋務運動註定要失敗的原因🧱。
正因為如此,即便學術界一度閃現出科學之光,也無法維持,因為沒有人接棒。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總共15卷,明朝的徐光啟在1607年翻譯了前6卷,後15卷卻要等到清朝的1857年方才翻譯出版,前後相隔25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出版了介紹西方世界的書籍,如1843年魏源的《海國圖誌》和徐繼畬1848年的《瀛環誌略》🕣,可是在國內都受到冷落,《瀛環誌略》還因受到攻擊而被迫停印,但是在日本卻大受歡迎,成為啟發“明治維新”的重要讀物🧁➜。
上述例子反映出日本和中國的不同。和中國相似,西學東傳到日本,也是16世紀傳教士先行。但是日本的文化建立在傳入的漢字和儒學的基礎上🈴🙅🏽,要改為接受西方文化並沒有太大的阻力。19世紀中國的戊戌政變(1898年)失敗,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成功,2種結果正反映出兩國背景的不同,其中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兩國知識界的差異。
最明顯的是語言🙂↔️。日本17世紀禁止天主教,但是荷蘭信新教不在此列,所以學習荷蘭語是允許的。當時日本把西方科學技術都叫作“蘭學”(Durch learning)🍿,在長崎造了個扇形的人工島作為特區🧔🏿,允許荷蘭人做買賣、傳播西洋知識。18世紀後期起✹,日本知識界已經開始學習荷蘭語,直接了解西方的科學知識。與中國不同💁🏻♀️,幕府將軍安排官員學習荷蘭文及其科技知識,結果從1750年開始就陸續出版了《荷蘭本草和解》《荷蘭文字略考》等一系列譯著🌻,客觀上為19世紀“明治維新”的改革做了鋪墊。而中國的士大夫不屑去學“蠻夷”的語言♟🧑🏿🍳,上面所說的翻譯書籍都是歐洲傳教士學會了漢語🏊🏽🪟,口譯西文再由中國人書寫而成。例如《幾何原本》書上,就寫明是“泰西利瑪竇口譯,吳淞徐光啟筆受”🐦。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世紀的“洋務運動”,19世紀70年代官派120名幼童赴美國學習💸,第一批30名就招不滿📷,因為略有錢財的家庭都舍不得讓自己的孩子出洋留學。
與此相應,兩國知識分子對待西洋新學的態度也大相迥異。明治維新的成功,原因之一是有思想家在推動✬,可是中國缺乏能為變革做輿論和策略準備的思想家🫕。戊戌政變背後的學者是早年的狀元翁同龢(1830—1904年),這位“兩代帝師✢、三朝元老”雖然極力支持變法🪅,可是本質上還是位保守文人,對洋務運動就持反對態度。相比之下📒,和他年齡相仿的明治維新思想家福澤諭吉(1834—1901年),少年時學了漢學、蘭學,青年時又三訪歐美,目睹了東西差異,提出了“脫亞入歐”的思想👩🏻,推動了日本的改革🆕。不過此人極力主張侵略,既是日本近代教育之父,又是軍國主義理論家。
另一個重要差別在於“動手”😞。中國古代學者歷來寬衣大袖、動口不動手✸,做科技實事的人如造紙的蔡倫、下西洋的鄭和,都是太監並不是讀書人。而日本的習氣不同,蘭學第一個科學突破口就是解剖學🕵️,日本科學家通過解剖水獺、在刑場見習屍體解剖🎋,在18世紀就完成了解剖學的早期著作。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使日本在醫學上很早就進入國際前沿🧜🏼。
當然日本的道路無須羨慕。雖然日本是亞洲接受現代科學最為成功的國家🗑,但是在引進科技得到發展後,加入了列強隊伍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最後免不了失敗。現在要問的是為什麽同在東亞,日本能夠與眾不同🧏🏿♀️,“脫亞入歐”呢?答案可能在於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異🍟🏌🏻♀️。
人類文明的發展😌,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裏都極不平衡。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的幾百年裏🌯,曾經出現過一個世界文明的燦爛發展期🧏🏿,西半球有希臘的古典時期,東半球有東周的百家爭鳴,各自湧現出一批哲人🍑,分別成為後世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的早期核心(圖2)🌮。
在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周圍🍬,當時形成了一批以雅典為代表的城邦,出現了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公元前546年)等哲人✂️。他們開始對世界進行理性思考,探討萬物的本質究竟是水🚎、火🧔🏼、氣還是原子等問題🤦🏿♂️。後來的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等,對這些自然哲學問題進行歸納提升,進而連接到人類的認識論👩❤️👨。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提出的一些概念後來發展成為不同的學科🚴,他率先對動植物進行分類解剖,還主張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同時他也是形式邏輯的創始人🚶♂️➡️。
大致同一段時間裏,在東方黃河流域進行的是另一番爭論🦹🏻♀️🌶。在東周王室失控👂、諸侯國林立的混亂局面下⤴️,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圍繞社會的出路各抒己見🦻🏼,進行爭鳴。主題是社會問題的診斷,爭論如何重建社會秩序☝🏿,探索社會變更的途徑👨🏽🌾🤵🏽♀️,這裏有我們所熟悉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可誰也不曾猜到,當時世界上這2場不同主題的爭論,居然會決定2000多年後東西方歷史的不同走向,成為今天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源頭👩🏼🎤。
古希臘的哲人本身並不是航海家🍮,但是東地中海是人類海洋文明的發祥地🤾🏼♀️。古人沒有導航技術,只能沿著看得見的海岸航行,得天獨厚的愛琴海水域不大而港灣林立,最適宜於當時的航行。另一方面🔔,大陸文明的發展需要有手工業和商業的配合🧧,東邊的兩河流域(當前的伊朗、伊拉克一帶)和南邊的尼羅河流域(埃及)都是人類大陸文明的搖籃🥫☠️,兩者之間的東地中海,就成了航海貿易🥠☎、海洋文明的起點。其實海洋文明的萌芽早在古希臘之前已經出現🌪,紀元前2500年有腓尼基人(Phoenicians)在海上販運金屬和手工業品;紀元前1400年到1000年之間,又有來歷不明的“海上民族”多次入侵埃及👨🔧😽。早年的航海不是買賣就是搶劫🧑🛖,本身並不產生文化👮🏽♀️,但是給愛琴海的社會帶來了開放👨🏻🚒🔚、外向的習性,拓寬了人們的視野𓀛,構成了古希臘文明產生的背景🖕🏼。盡管後來遭受過中世紀的摧殘🐶,可是15世紀末歐洲人沖出地中海進入世界大洋🐷,就迎來了“地理大發現”和文藝復興兩者的“共振”,開創了歷史的新時期🤥,進而復活了古希臘的古文化👨🏻💻,產生了現代科學🧸🏃🏻♀️➡️,帶來了工業革命🧋。接下來再經過近兩百年的征戰🍶,海洋文明終於掌控了世界🤰🏿。
與古希臘同時的東方哲人,卻把智慧獻給了倫理研究。歷史表明🖕🏽,諸子百家中最為成功的是儒家學說,他們為社會設計了一種“天下大同”的理想模型🌽:人們並不平等但是和睦相處👩🏼🦰🏊♀️,上層講仁愛體恤百姓,下層講忠孝配合馴從。這種理想社會的主張無法在諸侯紛爭的春秋戰國實行🫅,所以創始人孔子花了14年周遊列國🐜,最後無功而返👩🏼🦰。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的是“法家”的高壓政策;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流行的是“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還要等到紀元前134年社會已經穩定,才有漢武帝采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政策🔬,從此儒家文化在中國立足,孔子的主張終於被皇家采用,成為延續2000多年大陸文明的政治模型。
2000多年的歷史表明,儒家文化作為大陸文明的精神支柱極為成功。無論北方遊牧民族多少次南下侵犯,甚至幾度取代漢族統治全國👽,以儒家學說治國的原則始終保持不變,反倒是遊牧民族本身漢化🦯,融入華夏文明🚣🦵🏼,從而成為世界歷史上唯一保留至今的古文明🐠。需要澄清的是🛐,今天所說的儒學,早已不是當年孔孟的版本。在這2000年過程中為了強化政治效果🧑🏽🏫,中國的儒家文化經過了多次變型。在北宋年間,針對唐朝佛教和道教的重大影響,出現了“程朱理學”,將原來的儒學提升到儒釋道結合的理論高度,進一步厘定了“三綱五常”的規矩,其中“夫為妻綱”就體現為女子纏小腳和守貞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到了明清兩朝,又規定科舉考試采用八股文🦂,從四書五經出題,限製讀書人只能“代聖賢立言”,加上“文字獄”的壓力,形成了學術界的奴性🪈。
經過這一步步的改變,原來被視為大陸文明精華的儒學🫂,最終淪為統治者扼殺自由思想的桎梏。這種經過扭曲了的“儒家”學說,就是當初阻擾科學傳播,如今遏製科學創新的文化根源。與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版本相比,北宋以來所流傳的“儒學”已經面目全非。經過歷代統治者的改造,儒學變成了管束知識界的高招🛵,卻喪失了原有的生命力👋🏼。
隨著歷史車輪的轉動,古希臘和東周哲人們的文化遺產👨🏿💻♟,分別演化成為地球上的2大文明:西方的海洋文明和東方的大陸文明。本來兩者各有千秋😘,難分優劣🔆;可是從16世紀起,海洋文明快速發展導致兩者碰撞,決戰的結果是大陸文明失敗❗️,最後到20世紀海洋文明在全球獲勝。其中大陸文明的失敗史💂🏼,也就是中國人痛心難平的百年國恥。
從16世紀起👙,歐洲的商船和戰艦越過大洋來到東方➾🏘,發現岸上的國家各不相同,至少有印度、中國、日本3種類型🚵🏿♀️。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文明的源頭之一,但是就像詩人泰戈爾所說:“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理概念”👩🏼🔬,缺乏對外來侵入的抵禦力。從1757年開始淪為英國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軍占領之後🕵🏿,印度的文化高點被西方文化占據。而日本不同💆🏽♂️,雖然很早就接受中國的大陸文化,而本身的地理條件卻更加適合海洋文明,山地面積占79%🦸🏻♂️,明治維新以前地方“大名”的分治格局,也和愛琴海的城邦十分相似,客觀上沒有理由反對“西學”𓀌,因此學習西方語言的時間就比中國人早100多年🧖🏿♀️。1853年,美國佩裏少將率領軍艦(“黑船”)駛入江戶灣,強迫日本打開國門、簽訂親善條約,這次“黑船事件”居然成為日本歷史上的亮點,在黑船靠岸處建造佩裏公園、樹立佩裏紀念碑,每年還要舉辦“黑船祭”以示懷念。
在上述3國中,對“西學東傳”阻力最大的是中國。簡單說來,中國是大陸文明的故鄉,海洋文明產生的“西學”是外來戶,發生碰撞不難理解。但還是要問:兩者的矛盾究竟在哪裏?什麽地方兩者不能相容?多少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作者寫了多少文章,討論東西方文化差異對科學研究的影響。尤其在國際交流中的學者們🐸🙎🏻♀️,對這種差異最為敏感〽️,然而著眼點不盡相同。日本本川達雄教授寫了篇“壽司科學與漢堡包科學”的文章🈸🍢,討論東西方科學家的差異,他認為差別首先在於對宗教信仰的態度🙇🏼。2008年北京奧運會震驚全球,美國作家Friedman著書驚嘆地說,“集體主義的中國,戰勝了個人主義的美國”🧑🏿🦰,他把差異提升到社會組織性質的高度。其實🎏,比起日本人和美國人來,中國人更需要討論這種差異,因為這裏正是科學創新的阻力所在。
中國人的討論🙆🏻♀️,繞不開著名的“李約瑟之問”。英國生物化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在整理了中國古代科技史的基礎上問道🥷🏿:“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麽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他自己的回答📦,是因為儒家思想支配的中國封建官僚製度以及缺乏商人文化。現在看來,更加確切的回答是原因在於兩類文化。
2000多年前,古希臘和東周的先哲們開創了2類不同的文化。前者提出了觀測與實驗、數學與邏輯、辯論與證偽的方法,反映出愛琴海海洋文明的特色,最終成了現代科學的源頭💪🦨。而傳統的大陸文明重農抑商🧏🏻♂️📎,就像“抱甕丈人”那樣堅持保守和繼承🔶,並不支持革新♘,因為繼承和穩定是古代農耕社會的最高原則📰。兩者之間的千差萬別🧏🏼♀️,也可以用一張簡表來表達(表1)🖱。
換句話說🕸,大陸文明以農耕為基礎,要求穩定和繼承🙅🏼♀️🤾🏿♂️;海洋文明以工商為基礎,要求開拓和變更。前者以族群作為社會基礎🧫,要求尊重權威🧑🏿🦳,後者以個人為基礎,主張自由發揮。前者強調族群的和諧,甚至融合,後者突出各自的差異🫙、傾向於爭鬥。
可是傳統的大陸文明不利於科學的產生,更不利於創新。古典的農耕社會趨向封閉👆🏼,嚴重的內向性格排斥外來的交流,成為發展科學技術的障礙🔛,由此產生的影響中最為嚴重的是對權威的盲目崇拜🟩。先賢的箴言或者權威的指示都不需要論證、不容許懷疑🍷,盡管這在社會問題上可能是處世良方,在科學研究上卻是毒害創新的“癌症”。所以直到今天,盡管科教興國已經成為國策🚤,西方現代科學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強迫婚姻”,仍然缺乏感情👶🏿,這就是我們模仿、追隨的力量有余,源頭創新勢頭不足的根源所在。
我們從科學與文化關系的當代爭論🏊♂️🧙🏿♀️,一直追溯到2000多年前2大文明的源頭🫥,提出東西方文化分異的根源💽,在於海洋和大陸2大文明。現在回到科學與文化之爭的主題上來,我們究竟如何處理現代科學和傳統文化的關系?盡管這是爭論百年的老問題💫,由於缺乏深刻的反思,至今我們的認識依然混亂,有些流行的觀點顯然不利於科學創新,亟待澄清🩸。這裏包括相反的主張。
1)“全盤西化”。認為當今社會已經全球化,從語言到科技西方文化已經占領全球🪙,除了緊追之外我們別無選擇,這也就是前文所說“老爺子我從來不看中文”的理由。這類主張由來已久,是清朝晚期屢戰屢敗以後留下的恐懼症,但是近40年⏬🦶🏼,中國的崛起震驚世界🌈,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製住了這種流行病👳🏽。這類觀點根子在於眼光的局限性🧝🏽。要知道世界的流行文化是在變的🩻🪠,“可口可樂”“麥當勞”走紅、英文成為世界語言,只不過是最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現象,當年牛頓力學用的是拉丁文,愛因斯坦相對論用的是德文🥷🏼🛝,都不是英文寫的。
2)“中學西用”👲🏿,也就是洋務運動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雖然口頭上已經不再有人堅持🤳🏿,但是主張“中學為體”的還大有人在,因為我們至今並沒有經過全面反思,所以一說提倡傳統文化就容易復舊,漢陰縣新建“抱甕丈人”像便是一例💉。假如籠統地一邊提倡發展科技,一邊鼓吹傳統文化,就很容易產生復舊的效果,成為“中學西用”的現代版⛹️♂️。
3)“西學中源”🏔。這是當年洋務運動士大夫們宣揚的觀點🤞,說西洋科技雖好🖱,其源頭還是在中國,從而否認傳統文化的弱點🎄🧛🏼♂️,支持“中學為體”。清朝初年采用了西洋歷法,但是又說這本來就是中國的,用康熙的話來說🤼♂️:“古人歷法流傳西土,彼土之人習而加精焉”👮♂️🧶。這種誤導至今還在延續❤️,從古書裏發掘我國古代的科學貢獻是天經地義的好事,但絕不要為“愛國”而任加發揮🤽🏼,硬說科學發現中國在先。
分析起來,這些主張裏既有對歷史的誤解👩🏻🍼,也有情緒的作用🍂。泱泱千年大國遭受了侵略還要拜人家為師,氣難消意難平🍨,很容易陷入“不是義和團就是漢奸”的極端思維。貴在分析𓀅,處理科學與文化的當務之急是進行系統而深刻的歷史反思🤟。就科學研究而言,要分析為什麽我們成果不少,創新不夠🤦🏻🍎?問題顯然在於土壤。創新的土壤是文化,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厚的土壤,今天我們能不能“改良土壤”,催生新時代的新文化?
17世紀科學在歐洲的產生👩🏽🏫,得益於文藝復興喚醒了古希臘的自然哲學。當古希臘學者悉心探索人和自然關系的時候🃏,東方大陸文明的哲人們有著另外的主題,印度人探討人和神的關系🛑🧏🏽♂️,中國人探討人和人的關系。17世紀科學的突破口首先在數學、物理,成功地建立了化學等實證科學。然而,生命系統和地球系統由於其極度的復雜性,其研究長期停留在現象描述和數據積累的階段👎,直到21世紀才提出了研究本身理論的新方向。研究生命和地球復雜系統理論🫴,要求各種科學的交叉集成和大數據整合的新挑戰,絕不是超大計算機能夠解決的問題。科學發展的途徑是“範式轉變”(paradigm shift)👩🎞,要求從方法學上突破🔚👩🏽🚒,實現源頭創新。自古以來東方學術的特色是從整體著眼,無論中醫、國畫都與西方在基本方法上有所不同。如果這種不同哲理🙅♂️、不同思路的研究方向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會不會在這場新的科學“範式轉變”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人類文明的基礎是經濟。北半球季風區大河流域的農耕經濟,產生了大陸文明🎗;地中海適於航海經商的愛琴海區,產生了海洋文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分割兩大文明的經濟基礎正在消失,今天的中國就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大陸國家9️⃣👨🏻🔧,已經變為海陸統籌的大國🙍🏿。當前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正在改變著社會經濟形勢3️⃣。在大陸上,機械化🧛🏿♂️、智能化的農業,已經沒有“抱甕精神”的余地;機器人的出現🦶🏻,正在消除“勞心者”和“勞力者”的分野。在海洋上,人類很久以來是在海面上開發海洋,航海的目的是海洋彼岸的大陸,現在開始開發的是深海大洋的內部👩🏻🍳,需要在垂向上進入海洋。
這樣發展的結果,大陸經濟和海洋經濟的界限已經不再清晰🏌🏿♀️📼,劃分兩者的地理因素已經不再重要。人類進入深海靠的是科技力量🍊,岸線和港灣並不是決定條件。至於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發展✯,更是在把人類社會引向大家都不熟悉的遠方🧿🤖。與此相應👩🏼⚕️,歷史上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劃分,必將被新的全球文明所替代(圖3),從而產生新一代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而在這場歷史轉型中,科學技術必將發揮史無前例的重要作用👨🔬。
人類文明的歷史演變,必然是個漫長的過程🎛,是以世紀而不是年度計算的歷史過程,14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就跨越了3個世紀。對我們來說這是天賜良機,因為這場轉型正好遇上了華夏振興期。尤其因為當今世界為海洋文明所掌控🫳🏻,大陸文明只有在中國留存至今,2大文明融合的歷史責任,首先落在我們的肩上,使得理解和闡明兩大文明的差異,成為我們義不容辭的天職🧖🏿♂️。
分析、認識2大文明的性質和差異,絕不像想象得那樣簡單,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明,至今缺乏客觀和深刻的認識🤽🏿。古希臘的文化遺產靠文藝復興喚醒,而中國的古文化卻至今缺乏反思和整理🤎,這就導致中國古代的科技貢獻要等英國科學家來發掘🧃。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裏,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例如當時的齊國就含有海洋文明的萌芽,當時儒家的主張是人類早年“理想社會”的設想8️⃣,不同於後代扭曲的版本。通過反思重新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將是我國科學文化的浴火重生🥐。
總體而言,本文從科學與文化之爭破題🤳🏻,以歷史回顧為綱,說明現代科學在中國遇到的障礙在於傳統文化🏐,而東西方的文化差別源自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分異。中國學術界需要通過歷史的反思,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促進跨越海陸全球新文明的形成🧑🏿🎄🙎♀️。中國的科學家們將在這歷史的轉型中🐓,擺脫保守盲從的陋習🤹♀️⚗️,形成一種新時代的新文明🦸🏿♂️,既有東方融洽合作、整體著眼的性格🧑🚒,又有西方勇於開拓👷🏼♂️、敢於創新的精神。
作者簡介:汪品先🍁,恒达平台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方向為氣候演變和南海地質🩵。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wcnllV0-IumrFhGh2Mtn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