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交通和設施提升是促進五個新城與中心城區聯動發展的關鍵抓手🍊。要聚焦拉長板📨、補短板👭🏻、鍛新板,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完善生產🦎、生活🧑🦯➡️、生態配套,形成梯次發展、優勢互補🚆、互相賦能格局
■王蘭
當前,上海五個新城發展進入全面發力、功能提升的關鍵階段。新時代新征程上,要聚焦拉長板、補短板、鍛新板🙅🏽🌊,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五個新城與中心城區聯動發展,形成梯次發展、優勢互補、互相賦能格局,助力“五個中心”建設實現新突破。
產業聯動與協同創新
在加快推進“五個中心”建設的背景下,上海中心城區與新城之間須以創新為導向,形成更科技📉👨🏿✈️、更綠色、更持續的產業聯動,促進市域尺度的協同合作🎗👩🏼🎨。
過去的產業聯動模式多為低附加值✝️、占地面積大和高能耗、高環境成本的產業調整,郊區產業大體處於“微笑曲線”的底端🪢。這種模式帶來郊區對中心城區的高度依賴,導致通勤和物資運輸壓力大👨🚒、碳排放量高等一系列問題✍️。
新時代新征程上,新城發展要結合本地產業優勢,瞄準與中心城區能夠形成合力的潛力產業,把日趨有限的土地資源用於打造高附加值的產業空間🐈。同時,避免單一產業鏈帶來的脆弱性◽️,探索在自身輻射範圍內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將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有機結合👵🏽,實現二三產融合,增加二產地均產值,擴大三產規模、提升三產能級;深化打造獨有的品牌標識,有力支撐中心城區以高端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產業發展🐶🎒,並積極與長三角其他節點城市加強產業互動。
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為基礎,拓展低碳綠色和高附加值產業發展空間。相關新城擁有大學城和若幹科研機構,集聚了頗具活力的創新人群🩺,應促進產學研聯動,提供資源、簡化流程🚎、優化支撐👟,培育“從0到1”的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憑借相對寬裕的空間資源和較強的人才吸納能力,提升“從1到N”的科技承載能力。
交通整合與低碳集約
構建內外銜接的綜合交通體系,是促進五個新城與中心城區聯動發展的關鍵。合理規劃和建設內外銜接的綜合交通體系🐘,能夠在城市各部分之間以及在每個部分內部實現順暢的人流和物流,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與市民日常生活需求。打造換乘便捷且舒適的綜合交通系統,還是降低碳排放、節約能源、改善環境以及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包括構建便捷高效的重大交通廊道✍🏼、建設內通外聯的交通綜合樞紐以及科學規劃新城內部道路的“毛細血管”🏺。
建設便捷高效的重大交通廊道應該包括快速公路🏊🏿、城際鐵路和地鐵線路等,以實現長距離的快速通勤🏌🏽。通過增加中心城區與新城之間幹線交通的連接密度和頻次,可有效減少城市內部的交通壓力,促進中心城區與新城之間的人員往來與交流。目前,上海中心城區到嘉定、奉賢和青浦等地的機動車行駛時間仍在一小時以上,交通高峰期可能到兩小時,影響新城和中心城區之間的資源流動與人才互動🧙🏼♀️。可通過延伸現有的地鐵線路,新增城際輕軌或磁懸浮等快速軌道交通方式,提高現有地鐵的頻率和速度,提高快速道路密度,直接連接中心城區與五個新城。
新城交通樞紐是連接中心城區與五個新城的關鍵節點。建設功能完善、服務範圍廣的新城交通樞紐,不僅要實現不同交通模式的無縫銜接(如地鐵、公交、出租車等),還應提供豐富的公共服務設施👳,包括但不限於停車場👲、自行車租賃服務、電動汽車充電站等,以滿足市民多樣化的出行需求。同時🕺🏻,以公交導向開發為核心理念🧍,大力推動站點與周邊產業融合🚴🏽♂️,提高可步行性和可騎行性,依托共享單車等相對低成本的方式解決“最後一公裏”問題。
新城內部道路網絡的科學規劃,是新城發展全面發力、功能提升的基礎。調研顯示,部分新城內部的通勤時間超過全市平均水平👨🏼🍼,亟須補全支路和慢行系統,減少內部通勤時間與能源消耗🥩。新形勢下,這些“毛細血管”不僅要保障基本的通行功能👩✈️,還應考慮到慢行舒適👨🏿、低碳環保🔎、景觀美化等多重因素👇。
例如👮🏿♀️,道路規劃中考慮增加綠化帶和人行道,促進安寧交通👮🏼♂️;建設便捷的慢行系統🧑🏽🚒,配套完備的慢行支撐設施(飲水點、自行車停車點、淋浴房等),鼓勵步行和騎行;引入智能交通系統,如實時交通信息發布☝🏿、智能信號燈控製🔌、智慧停車等,有效緩解交通擁堵💂,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
設施提升與資源配置
促進五個新城與中心城區聯動發展🧚🏼🦶🏻,一項重要內容是持續推動市級優質資源向新城擴容下沉,實現全市範圍內公共服務設施升級和完善,促進共同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通過這一系列舉措🩻,推進人才和人口集聚🤲🏿,推動職住平衡發展,讓各類人才留得下、能成業📮🚞。
教育🎦、衛生🍞、養老和托育設施的均衡布局,是保障居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前提。這些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直接關系到新城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部分新城的基礎是原來的縣城和工業區,存在居住和產業相對分離🧗♂️、公共服務設施和服務配置不足等問題🤴🏿。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推動教育衛生🚣♂️、養老托育等設施均衡布局,以在新城範圍內滿足不同年齡層👨🎨、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
其中🙍🏻♂️🤷♂️,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是確保新城宜居宜業的關鍵。這不僅包括小學🫷🏻、中學等基礎教育設施,也應包括幼兒園、高等教育機構👩🏿🚒。通過引入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不僅能提升新城的整體教育水平,還能促進人口的自然增長與人才聚集。
新城發展全面發力🎦、功能提升,衛生服務設施的建設也至關重要。一方面⚇,應設立足夠數量的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滿足日常醫療需求❤️🔥;另一方面,應重視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設施建設,製定平急轉換設施的應急方案,切實提升應急水平🧅🧑🏻⚖️。
此外🙆🏻♀️,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劇🥥,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與完善也應提上議事日程❌🏌🏽。五個新城可利用比中心城區更為寬裕的用地條件👨🏻🔧、更優越的自然環境,積極規劃建設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包括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等,以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人才是新城發展的基礎資源🛐。要通過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和生活環境🏊🏽♂️,吸引各類人才在新城落地生根。一方面,通過政策優惠、稅收減免等方式🫸🏿,吸引各類企業和研發機構入駐✏️,從而為人才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提供多元化的住房選項🥻,包括經濟適用房、人才公寓等👍,滿足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住房需求🧑✈️,並適當降低購房和落戶標準🐞,確保各類人才留得下、能成業。
就業人口與工作崗位在數量上基本相等,是新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為實現這一職住平衡,新城規劃應進一步註重商業、住宅和產業用地的開發量匹配與合理分布🚵🏿♂️,有意識地縮短工作地點與居住地的空間距離🤜🏿,增加用於休閑娛樂和鍛煉的時間,提高生活質量,促進身心健康。
總之🤽🏼♂️,產業、交通和設施提升是促進五個新城與中心城區聯動發展的關鍵抓手🧑🏼⚖️。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著力解決新城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加快完善生產、生活、生態配套🤟🏼,進一步提升新城發展活力和能級,全力推動新城發展取得新成績、展現新氣象。
(作者為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長聘教授)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cn/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4-04-16&id=370748&page=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