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張松🦹‍♂️: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城市文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24-04-15  瀏覽🤷🏻‍♀️:

    文化遺產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要傳遞給後人的重要資源👌。城市不只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場所,這裏也誕生了人類許多了不起的文化和藝術創造。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上強調,要著力構建保護體系,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構建大保護格局。在大保護格局體系中🤽🏽‍♂️,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十分重要🙋🏿。

      1981年,國家建委🍓、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向國務院提交了《關於保護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請示》報告🧑🏽‍🏫。1982年2月,國務院轉批了這一請示,並對城市保護的重要意義做了非常精準的闡述,指出保護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對於繼承悠久的文化遺產,發揚光榮的革命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方面🍤,當下歷史文化名城及其所蘊含的傳統智慧🆕,為城市的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文化創造提供了經驗與信心👢;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可能不太會考慮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有關的問題🙆🏿‍♂️,對城市空間的時代特征、美學意義的關心相對而言有限🦙。在很多人眼中,城市是生產和生活的空間,是一個為各種功能和需求服務的巨大容器,但對於城市的文化性↪️、藝術性和遺產價值還缺乏充分認識。甚至在一些人看來,只有某些重要的歷史地標建築👥、優美的廣場街道才能稱為文化遺產。

      基於這樣的時代背景,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指出要“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既要保護單體建築,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裏需要明確的是🤖,“城鎮格局”“歷史地段”等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包含歷史建築、街巷空間、居民生活的綜合性物質環境存在。

      歷史地段在城市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老城區的生活氛圍、煙火氣,獨特的空間文化魅力🌷🆙,以及社會多樣性和包容性,為市民的高品質生活提供了一種可能。歷史地段的保護修復可以直接改善民生,並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歷史文化街區是保存有一定數量歷史建築且風貌相對完整的生活場所👊🏿𓀔,它們不僅記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而且還和當下的市民生活文化交織在一起。歷史街區保護可以通過歷史建成環境的保護整治,全面改善舊區的居住條件🤦🏼🎓,提升社區凝聚力,復興老城的活力和生命力😓。歷史文化名城是人類記憶和身份的儲存庫,其美學價值🤭、文化豐富性⛓,可以支撐多元、和諧的人際關系。歷史文化名城這一概念反映了城市的特質,保護管理應作為城市發展戰略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並在總體規劃中統籌安排,在空間布局、土地利用等方面落實“保護優先”的理念🦸🏼‍♀️。從本質上看🍡,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都是獨一無二的文化勝跡,城市保護應當在塑造地方身份認同的同時,發現並增強其獨特的文化個性🎾。

      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如今面臨哪些挑戰?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城市化進程在推動社會變革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造成了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空間肌理和社會結構的不斷侵蝕。“建設性破壞”等突出問題必須得到徹底解決⏫🫢。過去那種“大拆大建”的舊改方式造成了歷史風貌破壞等負面影響,因此,必須用最嚴格製度最嚴密法治保護城市文化遺產🎥。此外,為改變“千城一面”等城市特色危機👨🏻‍✈️,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讓我們的城市建築更好地體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

      2023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註重傳承城市文脈,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城市文脈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由自然、人工和人文環境共同形成的有機聯系,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產生的多樣性表現,是社區或城市集體身份的文化景觀。例如歷史文化名城紹興🕳、蘇州的河街水巷就很好地傳承了江南的水鄉文脈🀄️,反映了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依存關系🧑🏽‍🍳、是建成環境中的文化對話。

      建築是凝固的史書👎🏿,是人的思想和觀念的具體體現。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可持續發展重要載體,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綜合性資源📈。社會的轉型與創新發展離不開城市文脈的傳承,美好的人居環境也可以成為創造新文化形態的沃土🚗🔑。人類社會越是現代化,就越應珍視歷史文化。城市保護是一種文化需要,為後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當代人的責任🙇🏻‍♂️🗝。城市的未來不應該以犧牲過去為代價,只有保持和豐富文化多樣性🧘🏿‍♂️,才能實現真正的富有意義的繁榮。

      (作者🤳🏿:張 松,系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鏈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04/15/nw.D110000gmrb_20240415_3-09.htm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