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世界萬千變化👩🏻🦽➡️,都起於細微,歸根結底都源於人♍️,終於人✷🧑🏽🍼,為了人。向世界講中國故事🧑🦱,是人講👍🏻,是人聽,所講所聽的都是人的故事,都是和人相關的故事。
中國被世界稱為詩的國度,中國詩影響世界,是因為詩裏“小而美”的中國故事。“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講的是人人都感受到的春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講的是人人心中理想的生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講的是人人都要經歷的離別愁緒,生死兩隔🕍。泰戈爾說:“如果一個人能對路邊一叢盛開的矢車菊動容🚹🤜,這就是成功的教育👩👩👧。”這些至今仍打動著人心,鼓勵人始終熱愛生活的詩📠,都以對人心最細微處🐔、最柔軟處的觸動,感動著人心的最細微處、最柔弱處。
中國古詩的世界化告訴我們🕡,經典的文化都是能讓人感動的文化,而能讓人真正感動的細節,都能與人性柔軟處產生互動,就是人性人情,就是花開花落,四季更替,生老病死,恩怨情仇。這種生活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分男女👇🏻,不分階級。我們向世界講中國故事的目的,是以中國文化裏的真善美,匯聚世界不同文化裏的真善美,合力促進人類共同創造和享受美好生活。而要實現這一美好目標,我們在向世界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時,就要重視講好“小而美”的中國人的生活故事,以小見大📄,以淺見深,以點見面👊,滴灌入根🛕,潤物無聲。
中國人的“小生活”,體現的都是“大時代🎞。”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標識👌🏿,服飾、電影🥑、音樂、文學🙍🏼、建築……這些標識都體現於這個時代裏的人,舉止,表情👩🏻🦱👮🏿♂️,眼神💇🏿♀️,飲食,愛好🧼,出行方式等等。這些細節日日新,如水如氣,構成了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但人又都習以為常。在萬紫千紅中☺️,一朵花顯不出自己的美好🐪,但若移種到花盆裏,則自成一處風景。善於從人的這種日常生活中發現時代的不尋常變化,並講清楚變化的原因🚴🏽,不但能對生活於其中的人產生“陌生化”的效果,幫助他們也養成“化腐朽為神奇”的習慣和能力▫️,而且對視這些日常皆為神奇的外國人而言,則是滿足了他們最樸素和直接的好奇心,而一旦化解了他們的好奇心並使其漸趨於平常心🙅🏼♂️🌹,他們也就真正開始理解中國人如何思考時代、思考世界,中國故事就真正入耳入心了。
再宏大的史詩都由一個個字節組成,再浩瀚的海洋,都由一滴滴水聚成🆎,再宏大的時代ℹ️,都由一個個細節組成。向世界講好“小而美”的中國故事,就要講清楚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小事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老百姓的“小生活”都如驚蟄後的小草,看似細弱,但都根植於土壤,所以預示著勃勃生機和無限希望🤶🏿。人也如此。我們向世界講的“小而美”的中國故事,就如同春天綻露的小草,只有散發出新鮮的泥土氣息👶,才能蘊含著“大時代”的風清氣正,洶湧澎湃👲,講的人和聽的人才會氣息相通,脈搏共律動🏄,感情共激蕩,思維更趨同🏋️♂️🦤。
“惟人生多艱🏌🏿♀️,康世豈易偶。服業罔不勤,樂事豈常有。”“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經歷民族磨難並合力克服磨難的過程🧙♀️。民族精神不是享樂精神📎,而是西西弗斯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小而美”的中國故事並不都是歡樂的故事,同樣也包括中國人的抗爭故事、悲劇故事,中國人解決困難的方式、方法所體現的中國智慧☝🏿,世界上一切偉大民族都面對過、經歷過這樣的發展👮🏽,也都有同樣的故事,而偉大民族也正是因此而偉大。這類故事因此更具有世界共通性,是人類共同的生命體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這樣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不會浮光掠影,春風拂面,而是鐵杵成針、抓鐵留痕,一旦人受到這種故事的感動,就會有一箭穿心的痛感和同感,就會永結同心,刻骨銘心✍🏿。再有風來雨來,就可以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了。
這說明,美的故事並非皆是樂觀的故事,也包括讓人悲憤、催人奮進的故事。中華民族就是在多劫多難中逐漸凝聚成一個共同體,並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為內核的中華民族精神。“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種強大的民族精神力量🤌🏻,融匯於每一個華夏子孫的骨血,文質彬彬,外化於每一個華夏子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一餐一飲,使每一個華夏子孫都是一部中國故事繪本,向世界講好“小而美”的中國故事,就是徐徐打開這一部部繪本🙋♂️,娓娓道來一個個中國人的喜怒哀樂、甘苦辛辣。講清楚了一人,即講清楚了一地🧏🏼♀️、一國,以此通心,也就講清了一個世界的人與事🤙🏼。“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五湖四海絢麗色,絲絲結結人勾成。中國故事,隨著這一針一線👨🏻💻,也就繪在了世界故事大繪本上了。這時所講的中國故事,就是世界故事,而講世界故事的人👨🏼🏭,就是全世界的人了。中國故事⚔️,因此📅,就真正成了世界故事的一部分了👗。
“小而美”的中國故事💏,不是一成不變的故事👩🏿⚖️,而是如一草一木隨時順季而變的故事。時在變,世在變🕒,所不變者唯有中國精神、中國夢想、中國初心⛹🏻,所應變者👩👩👧👦,是講故事的視角和與時俱進的形式和手段,如AI時代的數智化賦能♿。因為故事在變,講故事的人在變✅,中國故事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誤差🧚🏽、偏差甚至扭曲🧏🏽,“小而美”的中國故事能夠形成“針尖對麥芒”的尖錐效果,以小而精的金剛鉆,聚焦關鍵誤解點,破解海外中國誤解頑點👨🏿🚀、硬點🙆♀️,破點之後,別有洞天。只要有了立足點,中國故事就突破了時空局限、中外局限,才能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生活中泛在化的客觀存在,在與時俱變、與世俱變中保持初心不變、精神不變,實現中國智慧與時俱進惠澤世界。
(作者孫宜學為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院長)
鏈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03/22/WS65fd3456a3109f7860dd68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