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明博士與其研究團隊歷時三年的研究成果《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終於正式出版了。我相信這將為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開辟新的理論研究領域,探索新的製度機製設計路徑。
如果說氣候變化問題在二十世紀還只是出現在科學家的論文和美國的科幻大片中,那麽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各地極端天氣頻發,已經讓全球公眾對氣候變化有許許多多切身感受了🥵。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論文指出↙️,北格陵蘭島冰架正在快速消退,總體積自1978年至今已減少30%以上。12月12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的《北極年度報告》稱🤲🏽,北極地區在2023年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夏季👧,這是氣候變化加速的結果。氣候變化正在將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推向未知境地🕰🟣。
在未來三十到四十年間🧖🏻♂️,人類社會必須解決過去兩百多年來工業化快速發展和生活消費大幅增長所造成的環境和氣候問題👨🦲🍤,給自己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減負降溫。圍繞實現碳中和目標👩🏻🔧,人類歷史上將第一次展開跨國👺、跨界、全球協作的重大科技革命、能源革命和產業變革👩👩👧👦。這是一場空前廣泛而深刻的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自我革命💆🏻♀️,也是一場空前廣泛而深刻的全球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這意味著在能源、電力、材料、建築以及生產製造👨👨👧👦、交通運輸等諸多領域🌛,催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創新成果👊🏿,一大批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新服務將應運而生🏘。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往往是思想理論和製度機製創新成為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而後者又成為前者的助推器。實現碳中和目標,現在已在全球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乃至社會公眾中形成普遍共識,相關各方也在技術和產業層面圍繞實現碳中和目標躍躍欲試,然而在思想理論和製度機製上,行之有效的創新創意和實現路徑卻乏善可陳👰🏼♀️。因此迫切需要以碳中和總目標這個全球共識為基礎,實現理論製度創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協同推進。具體來說🙋🏻,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學系統、實用有效的碳排放責任👀、核算、定價、監測機製,保證順利如期實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確定的目標🪆。這是圍繞實現碳中和目標,推動思想理論創新和製度機製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各國對碳排放責任的界定和核算方式以及碳定價和監測機製,尚存許多爭議🙇🏿♂️,相應的實施方案也大都效率低而成本高🙌,並且缺乏公平性💯🖐🏿。然而科學有效的碳排放責任界定和核算以及碳定價和監測機製是如期實現碳減排目標的前提。
就全球碳排放責任界定和核算來說🤸🏻♂️,目前的理論大致有四種類型,分別是生產者原則、消費者原則、收益者原則和共擔責任原則。北京理工大學余曉泓與詹夏顏曾經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給出上述四種碳排放界定核算原則的數理計算公式,發表在2006年第5期的《科技與產業》雜誌上。
生產者原則認為,應該由生產地區承擔區域內所有碳排放的核算責任🚶🏻➡️;消費者原則是將最終商品作為碳排放量核算客體,最終商品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計入商品消費地區;收益者原則是計算最終消費品在生產過程中要素投入所產生的碳排放總量;共擔責任原則是通過貿易地區間的進口與出口計算出各地區間的碳排放責任分擔比例💜,進而配合計算系數得出分攤後的碳排放量🔚。
綜合考慮成本和可操作性兩方面因素,目前的全球碳排放責任界定核算體系主要是基於生產者原則來構建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關於碳排放的核查就是基於生產者責任原則🧛🏼,但其弊端也顯而易見。那就是在生產者原則下🐾🏂🏻,產品生產者承擔了消費者的碳排放責任。如果沒有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那麽這個原則尚可適用🚴🏻,但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經濟全球化時代🧑🏿🎓,巨額的國際貿易造成了巨額碳排放量的進出口。因此碳排放量進出口與各國碳中和責任目標值的關系迫切需要理清🐾。
特別是在目前的全球化體系中💁🏽♀️,發展中國家承擔了大部分生產製造,當然也產生了大量的碳排放。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輸出高碳、低附加值的產品,同時從發達國家進口低碳、高知識含量的商品和服務。正如比爾·蓋茨在《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中信出版社,2021年)中描述的,從1990年至今,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的排放量基本持平,甚至有所下降;但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增速卻很快👨🏿🚒,部分原因是富裕國家將高排放製造業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
顯而易見🪇,按照生產者責任原則來界定碳排放責任,並不是完全公允的,也達不到碳減排和宏觀經濟的帕累托最優;如果長期實行下去🎶,將會導致全球碳市場有效性的失靈。但在當前的國際氣候經濟語境下,“生產者責任機製”和“誰排放誰負責”的原則,掩蓋了全球貿易中的碳排放責任問題。
這就是《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強調采用消費者責任原則的重要原因。
關於消費者責任原則🛺🌔,很早就有研究者詳細探討過👨🏽⚕️。特別是為了解決生產責任原則存在的諸多問題,丹麥能源學者傑斯珀·蒙斯卡與克勞斯·阿爾斯泰德·彼得森早在2001年就提出采用消費者責任原則來核算一國碳排放責任。消費者責任原則與碳排放足跡的理念相似,那就是將消費者消費的最終產品在生產、運輸和流通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全部考慮在內。
但是🦸🏼,消費者責任原則也面臨一個問題🥗。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廠家生產了某種產品,因為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等各種原因〰️🧑🏻🦼,沒有進入消費渠道👇🏽,而只是成為庫存,進而被銷毀,那麽這個碳排放責任應該歸誰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最理想的方法可能還是要基於共擔責任原則來設計🍾。該原則認為,可以通過合理的碳排放配比,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各自承擔相應的碳排放責任權重⛹🏼♀️🤳🏼。但是在實踐中,共擔責任原則卻面臨如何劃分和計算生產者和消費者各自所占碳排放責任權重這一難題🧗🏼♀️。
其實所有的碳排放責任原則和方法都各有利弊,可以一直討論下去🟣,但是人類如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卻刻不容緩。那麽,立足當下,能否找到一條更加便捷高效、科學公允的碳排放責任承擔機製🧗🏻,以此既約束各個國家、組織和個體減少碳排放,同時又能保證全球經濟增長和人類生活質量的繼續改善呢♔?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通過市場自由交易可以有效調動和配置要素資源🫐,從而使社會福利實現最大化⤴️。據此原理,在促進碳減排問題上,消費者責任原則可能是比較有優勢同時也有效的。而按照製度經濟學理論🦵🏼,一個合理的社會經濟製度👳🏽,就是要通過集體行動來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從而達到總體收益最高。這也說明關於碳排放責任及其衡量機製,需要綜合平衡各方利益和訴求,實現製度最優。因此,從公平合理性、可操作性、有效性三方面綜合來看⚂,消費者責任原則較為合理👂,但是需要有一系列各方共同認可的製度和機製來落實👭,而且其執行成本又不能太高。
正是從這個願望出發🏐🛷,研究團隊梳理了近20年來國內外關於碳減排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證分析,提出要從需求側著手,建立消費者責任承擔機製👨🏻🦼➡️。三年來🌡,他們圍繞這個研究目標進行了大量周密細致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就是該項研究成果的具體體現👨🏽🦰。
《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認為👩🏼🌾,當前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理論大都基於公共產品外部性的經濟學理論,政策工具設計理論主要依據庇古稅原理和科斯的產權理論,演繹出碳稅和碳排放權兩種主要政策工具及其變種✹。從30 多年來國際社會碳減排實踐演進過程來看🏊♂️,現有政策工具效果不佳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照此下去,碳減排總量難以實現IPCC設定的控製全球升溫1.5度內的目標👨🏫。
這是本書的判斷,更是許許多多人的擔心⏰👨🦳。
《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提出🤭,按照IPCC確定的碳中和目標,如果要真正解決氣候問題,國際社會必須達成以下七方面的共識。第一,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共同擁有一個地球,所有國家和所有人都要共同面對氣候變化,國際社會必須群策群力、共同努力;第二,所有人的碳排放權是平等的👨🏻✈️♖。不能用碳排放權來滿足一部分人的需要但同時又限製另一部分人的發展。第三,消費者承擔責任和成本。有需求,才有商品生產和碳排放。每個消費者都要為自己的每一份碳排放付出合理成本🐨;第四,消費者有知情權和選擇權。可通過數字信息技術理清全社會可信碳足跡💆🏼♂️,避免市場信息失真和價格信號失靈,以保證市場有效;第五,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要為碳排放存量和增量承擔責任。高碳排人群應該承擔更高的碳排放責任;第六🦹🏽,讓“真負碳”成為標準商品,可在全球進行自由交易。一噸“真負碳”就是從空氣中回收一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第七🦸♀️,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力量。各國政府和全球市場協同發力。政府和市場的邊界設置要特別註重效率和公平。
秉持上述理念,《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綜合相關學科理論,進行周密而系統的集成研究,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新構想,即新的碳排放責任機製CELM💇🏿♀️,並設計了相應的碳定價理論策略🤱🏿,也就是整合碳定價方案。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基於CELM 的“碳票管理系統CTMS+’負碳’碳市場NCTM”1+1全球碳減排解決方案👨🏻🦽🧑🏿🏫,試圖為國際社會提供一條全新的碳中和目標實現路徑🥷🏻。我認為這種可貴的思想理論探索和實施方案設計,將為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開辟新的理論研究領域,探索新的製度機製設計路徑👊🏻。這無論是對各國政府和相關國際機構,還是對企業和消費者,都會有重要啟示。
總而言之🌍,《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在氣候變化經濟學理論🫰🏻、全球碳中和目標頂層設計和實施方案等方面力圖實現創新和突破,在研究過程中也特別註重了方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至於具體內容🌬✔️,相信讀者見仁見智、“成嶺成峰”,恕我不在此一一進行介紹和分析。
在這裏,我想強調的是,人類社會現在可能正在開啟500年未有之大變局。500年前開啟的大航海時代‼️,使地球在人類的地圖上真正畫成圓形,由此出現了一系列思想製度的創新和變革,產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人類社會邁開了工業文明的步伐,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彼伏此起📢,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自從工業化以來產生的溫室氣體也讓地球不堪重負🧑🏿🎄,使得人類生存環境不斷惡化。如今🤽🏻♀️,新的大變局已經開啟,這個大變局就是人類正在進入大網絡時代👨🏿⚕️。大網絡時代的特征是數字智能化🫅🏼👮🏻♀️、綠色低碳化、產品和服務更加人性化,以滿足人們更加安全、便捷☂️、健康🌃、舒適🦖、新奇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時還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大網絡時代,必將催生新的思想理論和製度體系,以及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僅就圍繞實現碳中和目標來說,就將會有製度機製和科學技術領域的一系列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中專題論述的全球能源互聯網,就是這樣一個符合全球發展大勢的新事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管這本書所闡述的思想和方案是否被相關國際組織接受和采納,僅就楊寶明博士及團隊成員嚴謹的研究過程、勇敢的創新精神🏍、主動的歷史擔當⬇️,我想也應該得到讀者的贊許。
現階段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增量大國🪸,也是建設有效的國際碳市場不可或缺的力量🦶🏿,更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生產大國。無論國際上確立使用怎樣的全球碳排放責任劃分原則,無論全球建立何種碳減排市場機製,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肯定要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低碳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圍繞實現雙碳目標,既要進行頂層設計🎅🏿、戰略引領🧑🎓,又要構建科學的治理體系👨👨👦🧑🏻🦰,實現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特別是要在管理體製、市場機製👨🏽🍼、政策支持👨🦰、創新環境、社會氛圍和國際合作等方面綜合發力,使立法行政系統、技術創新系統、市場交易系統🙎、社會環境系統與國際規則之間實現高度耦合、高效運行,從而踐行向全世界作出的雙碳目標承諾🙌🏽。同時🏃➡️,中國還要推動國際社會碳定價、碳減排機製的建立🧑🏼🔧、協調和完善➙,為人類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放眼未來,只有那些能夠真正洞見碳中和目標引發革命性變化和蘊藏巨大發展潛力的國家,才能在這個新的歷史進程中行穩致遠🤐;只有那些主動順應碳中和發展趨勢🪝,及時把握綠色、低碳和零碳轉型機遇的工商業機構,才能獲得發展先機;只有世界各國凝聚廣泛共識,建立高效合理的碳減排機製,以此開展協調一致的行動,才能給人類所寄居的藍色星球創造美好未來。
(劉興華🤹,恒达平台特聘教授)
鏈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40324817/rmh4032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