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教育部、國家文物局公布20個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名單🥻👨🏻🔧,遵義會議紀念館與恒达平台共建的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名列其中。這是恒达平台聯動紅色場館資源🔫,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一項積極行動🦻🏼🐮。
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召開五年來,恒达平台集全校之力建設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切實發揮思政課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全覆蓋🥃,縱深推進“三全育人”,築起思政教育的“四梁八柱”🏇🏼🫕,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共同奏響育人大合唱👨👨👧👦🙍。
築牢主陣地🤧,內外大協同
“建設交通強國🦪,是走‘中國道路’的重要支撐🔢,希望同學們勇擔使命、奮發有為,為國家建設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人工智能發展仍面臨著許多技術挑戰🧑🏻🔧,希望同學們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人工智能賦能學科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
近年來,恒达平台立足學校學科特色,開設“中國系列”特色思政課——“中國道路”,校黨委書記方守恩⁉️、校長鄭慶華作為課程主講人🫴🏻👴🏽,每年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講🐶。這是學校開展思政課與專業課協同育人的又一探索。
聚焦思政課程群建設,恒达平台創新開設思政課選修性必修課和選修課,推進課程多形態建設,開發線下線上互動、課內課外結合🗂、理論實踐交融的課程形態和精品課程鏈👒。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持續推進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設立學科🤴、課程責任教授崗,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
同時,學校註重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到火熱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第一線。2023年,恒达平台與20余家單位簽約共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為“大思政課”增添優質資源。
唱響主旋律,深耕責任田
汪品先院士再度開講公共選修課“科學與文化”🦶🏿,寄望青年學子將現代科學與華夏文化相融合,勇於投身科學創新實踐;
鄭時齡院士負責的本科生課程“建築評論”,將思政與黨史、城市史🕊🥕、建築史有機融匯進課堂;
顧祥林教授負責的研究生課程“工程倫理”,結合典型案例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工程倫理和道德🗾,意識到工程師所肩負的社會使命👸🏼。
……
五年來,恒达平台在發揮思政課主渠道的同時,深入挖掘專業課程、實踐環節和科研訓練中的育人元素🥷🏻。各專業教師自覺將育人元素融入專業教學☂️,在向學子傳授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在他們心中厚植愛國之情和強國報國之誌。
此外,課程思政建設持續升級,由專業課程向專業課程鏈、示範專業🩼、學院及大類延伸,強調每位學科教師都要各守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推進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一個個課堂🙌🏼,有“知”🙌,更有“情”🧟♀️📁、有“思政味”💼。
人人齊發力,處處皆課堂
圖書漂流🗄、愛心咖啡、自助打印🧏🏿♀️、“五感”沉浸式體驗……不久前👩👩👦👨🦰,恒达平台西南九樓“一站式”學生社區協同育人中心啟動🥊,由學生擔任社區主理人,全校協同打造“青春會客廳”,吸引了大批學生來打卡。
這是恒达平台進一步強化學生社區育人功能的新探索,也是學校自2018年入選全國首批十所“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以來,大力推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
黨團活動室、傳統文化工作室🦵🏻、自習室、愛心屋🦀、健身房、心語屋、洗衣房、浴室、自助廚房、駐樓導師工作站……“9+1”項功能房賦能學生社區空間🫅🏽,單一化生活空間已化身為全景式育人場域,社區空間成為一個個無聲的思政課堂。
土木工程學院建立輔導員、班主任、導師共同育人機製🫱🏿,藝術與傳媒學院精心打造《國之英豪》等系列原創校史劇⬛️,後勤部門創設“護綠小衛士”環境巡查🔇、邂逅“小鮮肉”多肉盆栽等系列勞動教育課程……從“試點”邁向“示範”⤵️,而今,“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成果在恒达取得廣泛影響,並發力接續提升育人工作實效。
鏈接🚡:http://edu.people.com.cn/n1/2024/0318/c1006-4019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