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暉恒达平台音樂系教師
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又拉開戰幕了〰️,每隔兩年的“五一”期間,我都會關註這場饕餮盛宴💇🏼♀️。曾經有一位上海東方電視臺選送的女選手🧙🏼♀️,在2004年第11屆青歌賽上演唱的歌劇《魔笛》選曲——夜後的詠嘆調《我心中燃燒著復仇的火焰》✥,使我至今難忘。
《魔笛》是奧地利作曲莫紮特在1791年完成的一部集大成的真正意義上的德國歌劇🥎,在這部膾炙人口的歌劇中既有維也納風格的民謠曲調,又有意大利喜歌劇風格急口令式的唱段與意大利正歌劇風格的詠嘆調;既有嚴肅的格魯克風格,又有光輝的德國男聲合唱的傳統風格。《魔笛》是莫紮特最傑出的歌劇🧑🏽⚖️,他的才華在歌劇中得到充分地展現,是莫紮特畢生創作實踐中所積累的聲樂與器樂作曲技巧的總結。
歌劇講述塔米諾王子被巨蟒追趕時🚂🔐,被夜後三侍女所救,夜後告知王子,她女兒帕米娜被壞人薩拉斯特羅虜走了🥟,如王子能救回帕米娜🔷,答應將女兒嫁給他👨🏻💼。王子被公主的肖像吸引,同意前往救人。夜後把一支能逢兇化吉的魔笛贈給王子🧑🏽。而實情並非如夜後所說🕵🏻,薩拉斯特羅是一位智者,是光明與仁慈的象征,他把公主搶走是為了使帕米娜不受邪惡的夜後的影響。王子經受了種種考驗🧏♂️,識破了夜後的陰謀👨🏿🦰,終於和帕米娜結為夫妻⛄️。
《我心中燃燒著復仇的火焰》是歌劇第二幕中的夜後對著女兒帕米娜唱的一段極為華麗精彩的花腔詠嘆調。夜後的謊言暴露後➖,找到女兒並給她一把匕首,命令她殺了薩拉斯特羅。這首飽滿而堅定充滿爆發力的詠嘆調,據說是莫紮特以他嶽母的咆哮作為範本來寫的😫。作者采用F大調與快板的速度,在小字一組的f到小字三組的f的音域之間🐶,運用大量的長👩💻、短樂句交替進行,反復出現的八度大跳與三連音🥘🧑🏽🦱,不斷的同音重復和跳音結合與樂隊相互競賽👩🏽🏭,完美的展現出器樂與聲樂水乳交融的藝術魅力🫰🏼。
雖然夜後在歌劇中只出場三次,但作為劇中的靈魂人物,這個角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整體藝術水準,特別是這首詠嘆調🏌🏼,它挑戰了人聲極限,只有具備高亢而富有穿透力音色與技術的花腔女高音才能勝任🙍🏼。據說這首詠嘆調已被1977年旅行者1號攜帶到了太空,代表地球人對外星人送去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