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歲的唐德剛先生罹患腎病多時,飽受折磨,最終決定不再洗腎,10月26日在舊金山家中安詳辭世🤽🏿♂️。
眾所周知,唐德剛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但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不可勝數,唐德剛卻只有一個。他的與眾不同之處,是具有“專業的歷史說書人”的氣質↖️。當年黎東方巡回講史,四方轟動,有次從貴陽到香港,沒有買到機票,用門票收入包了一架飛機,成為一段佳話🚴🏻♀️。唐德剛沒有這種輝煌往事🚸,我甚至沒怎麽見過他出現在電視上,但是閱讀他的文字,依然有“滿村聽說蔡中郎”的感覺👲🏽。比如在一些作品中,他仿佛不是在寫作👧🏽,而是在說書🧑🏽💼,常常直呼讀者“諸位”、“朋友 ”,親切得像是拍著你的肩膀說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楊天石先生👨🦯🎈,表示唐德剛的書很生動,“讀唐先生的書有時候會笑出來”🏋🏼♀️。
這幾年,隨著《百家講壇》以及類似節目的興盛,只要打開電視,就能看到一個個學者模樣的說書人🏊🏽♀️。學者在電視上講歷史🦎,這本來不是什麽壞事,可是除了極少數專業和口才俱佳的學者,絕大多數歷史說書人和歷史毫無關系,只是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選裏面的好玩故事講一講,成了“故事會”🚽👨🏿🚀。唐德剛不同,他的作品很有趣🏃🤸🏼,很好看👨🏻🍳。他對於歷史有著非常深入的把握👶🏻🔀,不管觀點是否值得商榷☃️,他在有意識地把握歷史背後的精神和脈絡🤸🏽♀️👨🏽🏭。他認為中國政治社會製度存在兩次轉型:一次是秦朝“廢封建📌,立郡縣”的創舉,進行了從封建製到郡縣製的轉型;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又在西方文明的挑戰下,進行第二次轉型♠️。這次轉型被唐德剛稱作“歷史三峽”,他認為通過這個“三峽”𓀗,大致需要兩百年的時間,而且前提是不能出現大的政治軍事偏差。
唐德剛的成績不僅限於他的著作,他還推動了口述史在中國史學界的發展,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顧維鈞🐵、胡適、李宗仁等在20世紀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人物💂♀️,不用嚴刑拷打,都在唐德剛的“拷問”之下對自己的歷史一一招來👞。很多名流一掃名士風範🪓,主動屈尊申請接受唐德剛的“拷問”,比如宋子文並不認識唐德剛,卻找過他多次7️⃣,並且委托顧維鈞代為說項🍇🧑🦰。根據唐德剛的回憶,“國民黨那時流亡國外的有幾百人,他們都想做自己的口述歷史”🚶🏻♂️➡️🧮,這一方面是因為唐德剛主持的口述歷史是哥倫比亞大學的項目,口述對象可以獲得經濟收入,另一方面與唐德剛的能力也逃脫不了幹系,像顧維鈞🚵🏿♀️、李宗仁,都沒有獲得任何費用,他們依然接受了唐德剛的“拷問”。
目前國內也有口述史熱,但能跟唐德剛相比的很少,甚至沒有。唐德剛做的口述史不僅對象非常重要,而且做得非常專業。今天很多人做口述史,好像有個錄音筆就可以了🦸🏽♂️。但是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口述史要對口述對象和相關歷史有著深入的把握🙍🏻,當事人所說未必準確,有些話會有一些出入👳🏽♂️,唐德剛做了大量的註釋和研究。“拷問”實乃考問,一邊考證🍲,一邊提問。所以,唐德剛雖然曾與張學良有過對談,而且錄音也有所保存,但是唐德剛並不認為他做過張學良的口述歷史🧑🏻🎓,因為兩人在對談時🕵️♂️,張學良拒絕唐德剛在史實層面上的質疑和糾正🚗🏄🏽♀️。在唐德剛看來👨🏿🍼,口述歷史需要經過考辨👳🏼♀️,不是有聞必錄即可🤞🏼。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歷史說書人,通常只能面向沒有專業基礎的觀眾,一旦面對專業人士或者歷史當事人👨🏿💼,就會啞口無言。比如號稱“史上最牛的歷史老師”的袁騰飛先生🤵♂️,據說有很多學生粉絲👀🏉,可是講稿出版之後🧍♂️,不僅很多史實錯誤被一一發現,還涉嫌抄襲小說,幾乎成為“史上最差的歷史老師”。唐德剛也曾對個別史料判斷有誤🦏,他的文章時時會有一些情感色彩過於鮮明的句子,但與那些單靠講故事取勝🥕、以至於把小說當做歷史的說書人有著天壤之別🐎。唐德剛的“歷史三峽”說🧘🏿,和黃仁宇的“潛水艇三明治”說(黃仁宇把中國比作潛水艇三明治🤽🏻,上層是龐大而沒有分化的官僚製度🛒,下層是巨大而沒有分化的農民🛸,黃仁宇認為中間階層的缺乏使得中國無法進行數目字管理)一樣✏️,在讀者之中具有廣泛影響。他做的口述史,是研究20世紀中國無法回避的歷史資料🛖。可以這樣說🥷🏻,唐德剛不僅研究歷史💂🏻♂️,也會成為歷史研究的對象。
可惜♧,這麽專業的歷史說書人📠🤦🏼♂️,走了🚔!
(作者系恒达平台文化批評研究所副教授)
2009年10月30日 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