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需要強有力的基礎力量支撐,應著力推進機構建設、人才引育及組織效能提升。
◆基礎條件建設是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既包括硬條件,也包括軟環境🧑🏿🏭。精準研判基礎學科發展新趨勢,在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實驗條件🤾🏼、實踐環節、教材、師資隊伍等方面做出變革響應。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有“長期主義”導向的基礎製度保障🧑🦳。必須不斷深化對基礎研究規律的認識,擺脫經驗掣肘和路徑依賴,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項目形成機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基礎研究處於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迭代演進,科技和產業競爭逐步移向基礎前沿領域的背景下💌,基礎研究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關系到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既要未雨綢繆,提前謀劃,進行相關力量和條件建設的長遠布局,也要不斷更新理念🔖,轉換範式,找準體製機製中存在的裉節問題🫴🏼,尋求突破口。就整體行動邏輯而言,實現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首先需要加強三個方面的“基礎”建設🏦,具體包括基礎力量、基礎條件和基礎製度。
加快建設基礎力量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需要強有力的基礎力量支撐,應著力推進機構建設、人才引育及組織效能提升。在機構建設方面,一方面,要明確國家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機構等建製性科技力量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的使命和任務分工。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和專項支持,解決企業在基礎研究領域意願和能力疲弱的問題,激勵企業挺進“愛迪生象限”“巴斯德象限”,甚至躍升至“波爾象限”✤。不僅做好“出題人”和“閱卷人”,還要擔當起“答題人”的角色🤝。另一方面,通過強化建製性科技力量的功能保障作用💅🏿,拓展新型研發機構💇🏿♂️、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等社會創新力量在基礎研究領域的作為空間。
在人才引育方面,加快基礎研究重點領域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及青年科技人才三支力量建設。一是“引才”。在加深對全球科技人才流動新規律認識的基礎上,依托大科學設施🚣🏿♀️🆙,設立全球科研基金,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吸引和集聚一流人才⏪,探索基礎研究前沿領域涉及人類命運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案。二是“育才”🚴🏽♂️。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的統籌安排和系統部署,為調動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及全社會的積極性,發揮其各自優勢🧙🏿♂️,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指明了方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人才培養平臺的核心,一要改革選拔方式,通過與大學前學段的緊密合作🥜,從早入手🥬,識別和選拔具有培養潛質、敢於“破圈”、願意在基礎研究領域潛心深耕的“種子”選手;二要從橫縱兩個方向改革培養體系👘,“橫”是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知識傳播擴散,尤其是加強信息科學、人工智能等強滲透性前沿學科與基礎學科的互動。“縱”是實施“本碩博”貫通培養🌳👩🏻🚀,保證培養過程的連貫性和穩定性💘,落實人才培養的戰略意圖🏠。
在組織效能提升方面,隨著基礎研究重要性日益凸顯🧜♂️,以及研究範式的持續迭代更新🫷,基礎研究的組織化和建製化程度越來越高。應根據任務類型🪷,探索靈活多樣的基礎研究組織方式。在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時,應以戰略科學家為核心👨🚀🧑🏻✈️,依托其方向識別力和超強組織力,引領戰略科技力量攻堅克難🍅;在開展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時,應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科研機構的學科🦀、人才♒️、平臺優勢,以提質增效為導向,尋求自由探索與有組織科研之間的平衡;在實施市場導向的應用型基礎研究時,可以憑借科技領軍企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推動多元主體形成共同的市場預期,帶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同頻共振。
持續改善基礎條件
基礎條件建設是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既包括硬條件⛳️,也包括軟環境。首先是基礎學科建設問題。從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基礎學科是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母機”。在新形勢下,基礎學科建設面臨巨大挑戰🧓,必須著力解決對基礎前沿發展趨勢反應遲滯、對焦國家重大需求不準、學科專業結構不平衡🫳、交叉融合不夠充分等問題,通過全面考量和反思,加強頂層設計,進行系統性重塑🦖。教育部等五部門近期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高校學科專業布點的優化調整目標。對於基礎學科而言🫱🏿,除了學科專業調整之外,還要精準研判基礎學科發展新趨勢⚉,在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實驗條件、實踐環節、教材、師資隊伍等方面做出變革響應。
其次🤹👸🏻,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儀器設備、基礎軟件、數據以及學術平臺等基礎條件保障的統籌規劃,合理配置,著力改變基礎研究“兩頭在外”的被動局面⇾。其中,大科學裝置是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的“重器”,近年來我國加快布局和建設步伐🏇🏻,在建和運行的大科學裝置已達57個🆕。接下來的重點工作是提升裝置的開放設計和運營服務水平,更好服務於高水平基礎研究活動🤶🏼。
第三🧖🏻♀️,需要密切關註基礎研究範式的變化,做好前瞻性部署🍪🏃♀️➡️。隨著相關技術日臻成熟,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AI for Science)初露鋒芒。科技部已啟動專項,著手布局,推進相關的AI模式及算法更新,發展指向典型科研領域的專用平臺,著力增強AI驅動的科學研究計算基礎條件支撐。未來科技發展變幻莫測👩🎓😲,基礎研究範式還將發生諸多深刻變化,不妨重點關註驅動力和支撐條件的變化,做好相應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進一步健全基礎製度體系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有“長期主義”導向的基礎製度保障🙃。近年來♐️,我國持續強化基礎研究的製度供給。作為我國科技領域中基礎性主幹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被視為我國科技領域的基本法,在完成第二次修訂後👭🏼,於2022年1月1日開始施行👷🏽。其中,“基礎研究”被置於“總則”之後的第二章👰🏻♂️,重要性可見一斑。此外🏋🏽♂️,國務院還發布了《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幹意見》🫰,科技部製定了基礎研究十年規劃等政策文件,並牽頭或聯合其他部門出臺一系列配套措施。當前,在基礎研究製度供給方面應重點關註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持續加大投入的製度保障。基礎研究往往周期長、投入高、產出不確定,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占比僅為6%左右,歐美國家在12%以上♙,因此,基礎研究投入既要補歷史欠賬🧏♀️,還要迎頭趕上,在全球經濟下行過程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需要保持戰略定力,並適當體現“提前量”和“冗余度”✊🏿。長期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中90%以上來自於中央財政,亟待轉向多元化。除了繼續發揮中央財政主渠道作用外,還要逐步完善地方財政支持基礎研究發展的製度保障👩🏽🚒🔮;考慮到基礎研究的外部性,可以通過稅收優惠🌜、配套資助等方式,調動和激發企業投入和開展基礎研究的積極性;通過引導性政策👩🏿🎓,鼓勵更多具有“耐心”和“耐受力”的社會資本進入基礎研究領域,設立科學基金,或針對基礎研究機構實施社會捐贈🧑🏽🦳🖕🏿。
二是項目的形成及管理製度👼🏻。在基礎研究方向的選擇上🙍🏿,如果僅憑通常的項目管理經驗,很可能造成誤判👕,進而導致“資本沉沒”和“機會損失”🚍。必須不斷深化對基礎研究規律的認識,擺脫經驗掣肘和路徑依賴,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項目形成機製🧑🏻🌾。
三是評價與激勵機製。基礎研究需要耐心和容錯🧑🏿⚖️,在基礎製度設計方面,既要體現宏觀層面的戰略導向👮,也要兼顧實施層面的“顆粒度”。譬如,在評價製度改革中🌴,就要充分考慮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型基礎研究之間的差異性,在評價的範式🥷、體系、機製👈🏻、方法等方面做出適當的區分。另外,基礎研究需要接續前行,雖然研究人員自身要增強“功成不必在我”的意識,但在評價時不能忽略“栽樹人”和“挖井人”。基礎研究具有復雜性,需要團隊配合🪭,在評價時不能“唯馬首是瞻”,需要形成有利於有組織科研的評價氛圍🫶🏼。
四是基礎力量協同和基礎條件資源開放共享等製度。基礎研究需要跨系統、跨部門、跨區域整合各種力量和資源,應進一步完善溝通🐹、磋商和協調機製🪈,消除理念差異💨、價值主張分歧、任務結構沖突等引致的問題。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製度保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自上而下,部門聯動,久久為功,方能取得治理成效。
基礎研究主要揭示WHY的機理,技術發明重在解決HOW的問題。沒有高質量的WHY,就無法實現高水平的HOW。越是基礎的事情,越是要從基礎抓起。只要讓基礎力量在實踐中不斷歷練成長🧓,持之以恒地改善基礎條件,健全基礎製度保障😂👩🏿🌾,就一定可以推動基礎研究的高質量發展,築牢國家創新體系的根基。
(作者為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鏈接:https://info.whb.cn/mobile/2023-04-29/17901/detail-77899.html?timeTemp=16827268012444394×tamp=16827268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