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2022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在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又再次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闡述內涵豐富,立意高遠,涵蓋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美好追求🧝🏽,是推動中華民族團結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強支撐🧭👇。習近平總書記以“石榴籽”比喻中華民族共同體,形象生動又高瞻遠矚,既指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方向,也提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目標:像石榴籽一樣自然而然地生成一個命運休戚與共的中華民族整體。這種生成過程一如萬物的生長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中華民族血液融通互通的過程💮,這樣生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才能真正根深紋細,親密無間;才能“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因此🪥,如何以鑄牢海外華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礎💇🏿♀️,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石榴籽模式”,推動中華文化的世界化,就成為當前迫切需要科學研究🧑🍼、統籌規劃、整體推進的緊要任務。
海外華僑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
海外華僑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是外國的“中國外交家”⚆,他們會更自然地采取世界不同國家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說明中國🧎🏻,更有利於彌合不同文化之間的分歧⚉,塑造積極正面的中國形象🫸。海外華僑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已越來越成為連接中國與住在國的天然橋梁,聯系中國和世界的紐帶🧝🏼,是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是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條條跨洋越海、綿延不絕的同根之橋🚧。
當今世界,華僑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他們既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實際設計者,也是具體實施者🕗,更是暢通中華民族共同體生命肌體的血管。事實證明🕤,正是通過廣大的海外華僑,中國才進一步實現了與世界各國、各地的無縫對接🈳。目前,海外華僑在知識結構上越來越成為住在國的重要智力資源🪵,他們了解住在國的語言👨🏼🌾👩🏻✈️、文化🤸🏻🤕、政治🙎🏻、民風🏄🏻、社會、法律和族群關系⛹🏽♀️,知道如何融合中國文化與住在國文化🙍🏿♀️✂️,這種獨具的身份優勢🏌🏿,決定了他們將為融通中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𓀊、雄厚的資金支持🤹🏼♂️,和寬泛實用的人脈網絡。尤其是近年來,海外華僑開始越來越積極地在住在國主流社會發聲。許多華僑、尤其是新僑,借力自己的身份優勢和跨文化溝通優勢,逐漸改變了勤勉守法卻隱忍低調的傳統作風📏,開始積極融入主流社會🧙🏼♂️,或踴躍投身政壇👨🦱,公民意識逐漸強化。這也說明👮🏽♀️,借助海外華僑😌,不但可以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地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助力中國智慧融入世界🚶🌖、惠澤世界,而且可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突破很多主觀和客觀障礙,避免很多誤解和誤讀🍬,從而團結海外華僑眾人一心🍙,推動對中華文化的一致認同,進而基於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構築融通中外的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建構具有中華民族整體觀、共同體意識的海外中華民族形象。
新僑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
目前,海外華僑群體已經發生結構性變化😚,新僑越來越成為維系海外華僑與祖國根系相通的關鍵力量。但與父祖輩相比,新僑群體“同根”文化意識淡薄,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了解和認識不充分,在思維方式🚣🏿、價值觀✷、精神品格等方面和父祖輩差異漸漸擴大🤦🏽,文化和信仰“本土化”趨勢愈加明顯。他們從小接受住在國本土文化教育,成長過程無時無刻不處於跨文化沖突之中。他們渴望融入住在國生活,但因各種主客觀因素而難以構建自如的主人翁意識🤮,在本土強勢文化影響下,他們心中充斥著難以融入當地文化並與之和諧相處的不安感,甚至會產生強烈自卑感,精神家園常常殘缺🔀,因而感到迷茫和無措🕘,導致“民族認同疲憊”🧑🏻✈️。而他們一旦深入融入住在國文化🔨,在住在國主流社會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𓀋,他們的中華民族“同根”“同魂”“同夢”共同體意識又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弱化。
新僑具有中華民族血統,並不意味著他們任何時候都一定會將族裔利益、中國利益優先置於住在國國家利益之上。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新僑對自己出生國的文化認同感會遠高於對祖籍國的文化認同感,對此我們應客觀認識,正確理解包容。然而🪖,也正因為華僑文化身份的雙重性甚至多重性,有不少新僑對祖籍國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父祖輩們也往往希望他們能夠承續中華文化🖐🏿。同時🫵🏿,隨著國際人口流動日益頻繁👲🏼,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的移民數量不斷增長,許多國家也越來越開始強調多元文化和諧共存,鼓勵少數族裔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因此,我們只要科學、辯證分析新僑的文化處境和文化認知狀態,共同秉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原則,推動他們客觀理解中華文化和住在國文化內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就能有效促進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同樣豐富多彩的住在國文化之間的和諧交流,穩步鑄牢新僑同心同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華夏天下一家親”意識👑,推動形成中華文化與本土文化和諧共榮的局面🦵🏼。
華裔留學生是鑄牢中華民族向心力的重要依托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國教育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華裔留學生來華留學👨⚕️,為鑄牢中華民族向心力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但因為目前來華留學生教育還基本上被視為一種“特殊教育”🎅🏿,已形成特有的“象牙塔模式”🤦🏿♂️,對留學生的教育目前主要集中在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上,而華裔留學生作為華裔新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𓀇,在中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培養方面亟需加強針對化施策🏓。
目前,華裔留學生教育基本上是作為中國留學生教育體系的一部分統一進行教學🕸,缺乏針對性和差異化的教學和研究,其所獨有的促進中華民族向心力的潛力未得到充分重視和開發,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沒得到針對性、專門化培養😕。要充分發掘和發揮華裔留學生在鑄牢中華民族向心力方面的功能😚,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精準施策🛝,既要通過頂層設計,將華裔留學生的語言教學、文化傳播能力培養納入中國外交大格局之中,更要在符合國家留學生教育總目標的前提下對華裔留學生采取區別化教育政策,對不同國家、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華裔留學生采取差異化🖐🏼、適應性教育策略,根據各國、各地不同的政策法律🛀🏿、宗教信仰、教育水平*️⃣📕、華人地位製定不同的培養方案,采取獨立的教材體系🫐、施教體系💄、教師培訓體系,研發專門的考核體系,建設專門的人才數據庫,從課程設置、文化體驗、社會活動↪️🧜🏿、日常管理等方面加強中華民族向心力培養和講中國故事能力培養,將鑄造中華民族向心力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貫穿於教育全過程,使華裔留學生教育與中華民族向心力建構工作的結合由分散走向聯合💨,由多點形成焦點🧫,逐漸培養華裔留學生涵養中華民族之氣,傳播中華民族之魂🎯,紮深紮勻中華民族之根🔏,成長為知中華民族之基、講中華民族之情🧖🏼♀️、愛中華民族之魄的華裔新生代代表。
(孫宜學🚴♂️,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上海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研究恒达平台基地副主任)
鏈接:https://share.ccmapp.cn/shareDetail?action=opendetail%3Brichtext%3B644b82bdbb869a00084c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