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年初,我國首個海底聯網觀測平臺第一期工程將在上海附近海域開始建設。很多媒體對此進行了關註並寄予厚望🤨,有的報道標題甚至直接說“上海將建海底直播室提前7秒預報地震”。其實🙆♀️,我國的海底觀測系統建設剛剛起步🌞,離“提前7秒預報地震”還遠得很👤。未來能否達到這些目標,還要看我們能否在即將到來的海洋科學新革命中抓住機遇。
最大優勢𓀖:長期和實時觀測
帶來這場新革命的,正是海底觀測系統的大規模建設。
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一部不斷擴展視野的歷史。假如把地面與海面看作地球科學的第一個觀測平臺,把空中的遙測遙感看作第二個觀測平臺😠,那麽新世紀在海底建立的將是第三個觀測平臺。我們在海底布設觀測網🔣📬,用電纜或光纖供應能量並收集信息🙍🏼♀️,多年連續作自動化觀測🕖,隨時提供實時觀測信息🪭,這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認識海洋的途徑,所有相關的研究課題都會為之一新👸🏽。
海底觀測系統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長期和實時🛀🏻。
長期現場觀測是當代地球科學的要求🔔。當地球科學處在描述階段、以尋找礦產資源為主要目標的時候🤭,探險、考察大體上可以解決問題;而現代的地球科學要作環境預測,就只有通過過程觀測才能揭示機理。對於動態的過程,不管是風向、海流還是火山爆發,都要求連續觀測,只攝取個別鏡頭的“考察”無濟於事。
一個例子是海洋沉積9️⃣。長期以來🚳,人們總以為這是一種緩慢、均勻的過程。1978年,人們發明了“沉積捕獲器”,把下面裝有杯子的“漏鬥”投放到海水深層➞💁🏿♀️,每隔幾天換一“杯”,看沉積顆粒究竟是怎樣降到海底的🏵。結果大出意外🏂:有的杯子幾乎是空的。原來海洋裏的沉積作用平時微乎其微🌪🧅,來時如疾風暴雨,是突發性的👨🏼🔧。
但凡是在海裏作連續觀測都有能源供應和信息回收的限製🧑🏽🦱,因為必須定期派船更換電池、取回觀測記錄。這種一年半載以後才能取回的記錄,連續但並不及時,而海上預警要求有實時觀測的信息🥑,不是要“事後諸葛亮”🚮。而且海面作業更大的限製在於安全,而偏偏最不安全時候的觀測最有價值🤵🏽♂️,比如臺風和海嘯。
海底聯網觀測的優點在於擺脫了電池壽命、船時與艙位、天氣和數據遲到等種種局限性🤞,科學家可以從陸上通過網絡實時監測自己的深海實驗,命令自己的實驗設備冒著風險去監測風暴、地震🧣、藻類勃發🧚🏿、海底噴發和滑坡等各種突發事件🤼。
由表及裏助力地震監測
海底觀測最早的主題就是地震👨🏻🎨。將地震儀放到海底,最好是海底鉆井的基巖裏,可以大大提高監測地震的靈敏度和信噪比🫱🏿。1991年開始建設的“大洋地震網”✍🏼👩🦽,就是在大洋鉆探的鉆孔中設置地震儀🗽。第一個設在夏威夷西南海底玄武巖裏的地震儀,僅4個月就記錄了55次遠距離的地震。
海底監測地震,目的是要測得地殼微細的移動👇🏽,而對此最為敏感的是地殼裏的液體📲。“海底井塞”(CORK)裝置可以防止地層水從井口逸出,或者海水從井口侵入🧑🏽🏭;既能測定巖石中流體的溫度🏊、壓力👨🦽,還可以取樣分析。目前,大洋鉆探已在18個井口安裝了“海底井塞”🤹♀️,大大推進了“大洋地震網”計劃🫲🏿。
上世紀,美國和日本都曾利用退役的越洋電纜🪝,建設深水地震監測站🫴🏿,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長期蹲點原位分析
地球系統的觀測不僅貴在實時,而且有許多內容還必須在原位進行分析👨🏻🏫。到野外進行現場采樣🐨🧑🏼🦱,回室內開展實驗分析,這是地球科學的傳統👍🏿。但是,熱液的溫度🏃♂️、pH值采回來就變了;深海的許多生物取上來也就死了🧚♀️;甚至沉積物顆粒,本來的團粒🩰,一經采樣也就散了👷🏿♀️。分析的結果都不是水層裏的真實情況。
新的方向是:把實驗室的儀器投到海裏去分析樣品。例如浮遊生物,通常使用浮遊網采集🫃🏼,取上後在顯微鏡下觀測鑒定🤏🏿。但是,對細菌之類小於2微米的微微型浮遊生物🫄🏿,要依靠激光原理用流式細胞計才能統計。新近發明的下潛流式細胞計則可以直接投入海中作自動的連續測量👐🏼。再進一步的發展,一是水下顯微鏡⚰️👨🏿🌾,使下潛的細胞計具有成像功能💞,依靠光纖將水裏的生物圖像發回,全面鑒定統計從矽藻到細菌各種不同大小的浮遊生物;二是DNA探針🙎🏿,放到海裏原位測量生物的基因🙍🏻♂️🧑🏫,在分子水平上測定各種浮遊生物的豐度,從而發展微生物海洋學新學科。
海水中的原位觀測🎭,只要將傳感器與海底的節點連接,就成了海底觀測系統的一部分。
我國應及早介入國際競爭
進入21世紀💂🏿,圍繞海洋的國際之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海底觀測系統的競爭。這既預示著科學上的革命性變化👩🏼🎓,同時也有軍事上的重要性。
在這場正在醞釀的海上競爭中👩🌾🤷🏽,走在最前面的是美國。其實最早進行海底觀測的正是美國海軍,他們的聲波監聽系統既可以監聽鯨魚和地震,也可以監聽潛艇。經過十多年的討論,美國2006年通過了由近海🏄🏻♂️、區域↪️、全球三大海底觀測系統組成的“海洋觀測計劃”(OOI)📫👩🏼,去年起建,計劃使用30年👇。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區域性海底觀測網,即東北太平洋的“海王星”(NEPTUNE)計劃,由美🫄🏻、加兩國聯合投資,在整個胡安·德富卡板塊上,用2000多公裏光纖帶電纜📝,將上千個海底觀測設備聯網🔳。可惜的是,美國政府沉湎於打仗,科研經費不到位📭,使得科學計劃不能及時實施👎🏼。
美國的計劃已經在歐洲和日本得到響應。2004年,英🧢、德👨🦼➡️、法等國製定了“歐洲海底觀測網計劃”(ESONET)🍓𓀀,針對從北冰洋到黑海不同海域的科學問題,在大西洋與地中海精選10個海區設站建網,進行長期海底觀測,當前的困難也在經費🗂。日本則已經在其附近海域建立了8個深海海底地球物理監測臺網,有的已經和陸地臺站相連接進行地震監測🕤;2003年又提出ARENA計劃😹,將沿著俯沖帶海溝建造跨越板塊邊界的觀測站網絡,用光纜連接🚶🏻♂️➡️,進行海底實時監測。“提前7秒預報地震”正是日本人提出的科學目標。
相比這些國家,我國則剛剛起步。此次在長江口外建設東海內陸架的淺水觀測站,主要是為了研究這樣幾個問題:首先是長江口的泥沙輸運問題👩⚖️,尤其是臺風條件下的運動,這關系到港口建設的安全❗️。第二是海洋的生態環境變化。比如長江口外海域每年都有一塊區域是缺氧的,並且位置每年都在變化,而營養元素的不恰當分布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第三是地震監測。
此次計劃開工的項目電纜只有一公裏長,水只有三四十米深💂🏽♀️;下一步我們肯定要走向深海👎🏻。但是,走向深海還要面臨更多的技術挑戰🫰🏼:壓力、溫度🤚🏿、電路接駁安全等。而且,我國全面的海底觀測系統建設計劃還沒有提上議事日程👩🏼🚀。
可以預料🧑🎄,海底觀測網建設的國際競爭,在若幹年內必將引發國際權益與安全之爭🍅。在新一輪的海洋競爭中,我們不要再走“遲到”的老路了🤵🏿♀️。海底聯網觀測早晚都要國際化,盡早介入🦉🥴,才能在相關國際規則的製定中取得話語權💁🏿♀️。好在海底觀測系統的全面建設🥛👨🏿🌾,即便發達國家目前也才處於起步階段🈹,如果我國能夠立即部署🐳、盡快行動🤩👸🏿,完全有可能在這場新的海上競爭中爭得主動🚏。
(作者汪品先✷: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12-18 科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