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劉淑妍:人民城市基層治理創新策源與智慧共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2021-12-24  瀏覽✍️:

現代國家建設最為深刻、也最為重要的變化是國家力量進入基層社會🏯,通過組織廣泛的社會力量和經濟資源實現全面工業化和現代化。從維護基層社會秩序、構建基層社會體製🐆,到配置基本公共服務🙏🏿、分配基礎性公共資源,再到凝聚多元利益、促進政治文化和政治社會化等🚵🏿‍♂️,基層治理成為國家與市場、社會互動最為密切的重要場域♠️。在基層治理不斷擴展的國家功能之中,有三個要素最為基礎:第一👩‍👧‍👦,國家認同與基礎秩序維護;第二,民情表達與公共參與;第三,公共服務供給與社會福利配置𓀃💂🏿。這也構成當前評估城市基層治理得失和變革策略的關鍵議題。

  新技術應用加劇社區治理變革

  基層治理的重要性越強、功能越復雜,現代社區的發展越應受到重視。現代社區是市場經濟和社會分工的產物🧙🏽‍♂️👮‍♀️,是人類社會運行的重要基礎🚶‍♂️。作為一種社會團結和組織現象💆🏽‍♂️,現代社區有自我運行的規律,同時現代社區也構成了國家基層治理中非常重要的基本社會單位或者基礎治理單元。與中國傳統的家族聚居、熟人社會以及單位製下的集體生活相比🐧,現代社區居住方式、生活方式與組織運行都在發生重要變化🏮,新技術的應用加劇了社區治理的深刻變革🔰。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公平配置、公共空間規劃中的主人翁意識與公共參與💆🏽‍♂️🏀、公共治理中的民主協商與居民自治共治等內涵,正逐漸成為中國基層社區建設與發展改革中的重要趨勢與特征。

  綜合當代中國城市社區變遷的要素影響和當前新技術發展帶來的共同難題,主要體現為社會差異化、個體化、代際更替和技術變革。第一🕘,社會差異化增大“共識”形成難度。隨著城市化和市場化的推進🤵🏿,社會空間的分異、住房地位群體的分化帶來了人們對社區共同體生活的差異化感知🧑🏼‍🎤,乃至對立和矛盾的訴求,如何協調不同利益團體之間的主張、回應其差異化的訴求,成為社區發展和基層治理改革面臨的嚴峻挑戰。第二,社會個體化增強利益訴求的多元化和差異化。社會分工復雜化、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普及、社會流動性加強等深化了社會利益多元化塑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區社會資本的鏈接,加大了社區公共參與和組織動員的難度。第三,代際更替加劇社區老齡化。最直接的影響是基層工作隊伍和社區誌願者的年齡構成出現了老齡化現象,年輕人到基層社區工作的意願不高➙。第四,新技術應用消解社區共同體網絡建構。數據驅動的信息技術變革對社會與政治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正在重新定義社區、重新定義國家建設的基礎單元邊界等。

  社區微基建中的治理合力

  當前國家在基層社區治理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維護公共秩序🌎、組織集體消費、提供社區公共服務都需要國家發揮“元治理”功能。但同時也應看到🚳,多元力量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才能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社區生活的向往和需要。歸納各地基層治理實踐經驗🙂‍↔️,可以看到,基層治理能力建設主要表現在🧜🏿‍♀️:社區發展能力、利益均衡能力、財政支撐能力、組織動員能力和主動改革能力。第一🌼,社區發展能力是基層治理最為重要而基礎的目標和職能🪃🎰。培育社區和重新整合社區,無論從法理意義上👯‍♂️,從福利社區化、財稅體製變革的意義上🫲🏼,還是從當前的重大疫情防控的問題上來考察,均為當前中國基層治理改革的最重要方向🚶‍♂️。社區發展能力建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或多種形式👨‍👦,包括培育社會組織、支持社區基金會、建設樞紐型社會組織👏🏼、發揮群團組織效能等促成。富有活力、能夠有效自我運行的社區將會成為中國現代國家建設的穩定基石🕵🏻。第二,利益均衡能力是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實現社區均衡發展的關鍵。一方面💖,應著重強調國家的“元治理”功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充分供給和維護基礎秩序的運行👰🏿‍♂️📿。另一方面,更應強調基層組織的“統合”功能,在大量的城市老舊社區🦥、貧困社區中存在著較為普遍的市場失靈問題,政府需重新介入這些社區,實現社區層面公共資源的均衡分配🪹。第三,針對社會個體化和代際分化問題🧝🏿,迫切需要建立起社區層面的願景認同、多元利益的訴求和表達機製🏌🏽‍♀️、公共服務的居民自治參與。如何保證社區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讓社區民眾的聲音充分表達出來,共同抵禦防範風險挑戰,考驗著基層治理的財政支撐能力和組織動員力。第四,面對迅猛發展的新技術變革🆘,尤其是網絡智能技術和科技金融創新等對社區治理結構的深刻影響👇🏿,則需要基層具備系統規劃和主動改革的能力👨🏼‍✈️。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人工智能♟、區塊鏈、5G技術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成為驅動社區創新、帶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並被認為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引擎💇🏿。作為智能時代代表的前沿技術,新基建應用於社區👨🏿‍🏭🏋🏿‍♀️,可以提高社區治理的現代化與智慧化水平🤞🏻🤚🏽。但是,新基建耗資大🏰、受益遲等特點可能會阻隔社區居民的參與建設。上海基層治理改革中創造性提出社區微基建,圍繞“15分鐘生活圈”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目標維度是以“韌性社區”培育為任務旨歸。社區微基建是新科技革命、經濟穩定健康發展與基本公共服務補短板三者的結合點和重要創新策源。微基建以15分鐘步行圈為基準,著力營造社區居民生活必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高效應對風險社會帶來的挑戰。價值維度是以“人民城市”理念為價值指引。“人民城市”價值理念集中體現為從增量擴張的權力型👨🏿‍🏭、資本型城市轉向提質升級的人民型城市。推進社區營造微基建,既是對“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貫徹落實,同時也是適應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現實要求𓀀。手段維度是以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為實踐導向🧛🏼‍♀️。社區以營造微基建為突破口,搭建與社區居民利益攸關的基礎設施項目🪼,將多元主體有效地整合進社區治理之中🧑🏽‍🍼。微基建的營造不再由政府全盤兜底🪕,而是通過政府、居民和企業間多維交互以形成治理合力🙍🏼。

  以國家力量助推基層治理共治格局形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時代的基層治理應著力於讓社會運轉起來,並通過擴大居民參與👼🏼,營造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區治理共同體。如何在國家強勢入場和始終在場的情況下🏋🏿‍♂️,彌補市場與資本對城市社區共同體的侵蝕,並塑造兼具社區認同和鄰裏互信的社區共同體,是創建人民城市和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實踐經驗表明🏌️‍♂️,在既有的格局下🚣🏻,中國社區共同體的成長不可能自外於國家,這一過程應浸透著國家的身影和力量。但是,如何平衡與界分國家與社會的力量,實現二者相互賦權🏄🏿‍♀️,是現代國家建設的主線。社區治理是觀察國家與社會互動的微觀場域。行政力量與社區自治力量並非此消彼長,應呈現出一種共生共長的態勢。社區微基建作為一種嵌入機製👩‍🦳,是連接國家與社會不同行為主體的“紐帶”。對於微基建的營造👭,既萌生於社區居民的內在需求,又需借助國家資源的下放和製度的供給,還需要市場主體的積極參與。在國家的助推下⏳,社區微基建將激發多元主體的參與動力,增強社區居民的價值認同💇🏽‍♂️,並生成社區命運共同體。

  (作者系恒达平台文科辦主任、教授,恒达平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鏈接:http://www.cssn.cn/zx/bwyc/202112/t20211224_5384911.shtml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