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是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交給上海的重大戰略任務。近年來,上海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創22條”“科改25條”“科創中心建設條例”陸續出臺,高層次人才紛至沓來,創新創業生態日趨良好👨,城市軟實力提升的路線圖清晰呈現,重大專項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部署次第展開,策源功能逐步提升……就總體而言👩🏽🎓,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呈現出加速推進的態勢🤷♀️,正在從形成基本框架邁向功能全面升級。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決議》提出🧓🍓,必須“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科創中心建設再上新臺階🚴🏿♀️,要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核心內涵,具體指向三個方面:一是強化創新策源功能😥,持續催生重大創新成果;二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水平科技保障;三是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形成能夠直面未來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體系化能力。與之相對應的有一系列核心指標,包括世界重要科學獎項獲獎數、自然指數💃🏼、科技進步貢獻率、對外技術依存度、研發投入強度、高影響力論文🙋🏽♀️、高價值專利🏋🏼♂️、產業鏈關鍵環節主導力✂️、《財富》500強企業數量⚁♋️、合作網絡密度、分工專業化指數🚶♂️、科研組織能力等等。這些指標中,有的指向條件和能力建設🧑🏽✈️,有的直接或間接揭示建設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科技自立自強的水平高低。從中可以發現🧑🏿⚕️,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海需要實現三個“超越”。
超越自我。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中,上海既要對焦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也要放眼世界科學前沿🚸🙇🏿,切實擔負起在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先行者”責任,亮出“開放”“包容”“創新”的城市底色🦻🏽,努力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中心節點”💣👨🌾,以及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戰略鏈接”。同時,上海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載地,在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的過程中,要當好“龍頭”🧫,打破學科、產業、領域、區域、所有製等界限,建立最廣泛的科技創新統一戰線,將分散於三省一市的科技創新資源,匯聚成為打造若幹個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的磅礴力量🧏♂️。
超越當下。全球範圍內,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並呈現出高度的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源於重大科學發現的關鍵技術研發一旦成功“闖關”,將引發一系列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震蕩和重組🧏🏻♂️🫶🏼,進而深刻改變眾多產品的形成邏輯乃至相關產業形態。所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面向未來,突破當下認知🐠🧑🏼🚀,不斷探索科學研究的新規律✫,把握科技創新發展的新趨勢,尋求國際科技合作的新空間🤚🏿。對於可能重塑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的策源性研究和顛覆式技術研發,更要未雨綢繆,超前謀劃和部署🧜♂️。
超越既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探索2️⃣,既無路標可循,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核心內涵的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也是一樣,雖然一些典型創新區域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形成了經驗模式👷🏼,但這些模式的有效性有賴於特定的條件、情境以及發展階段💌🧗♀️。上海應在規律認知📿、趨勢研判及需求把握的基礎上,超越既有的經驗模式,在科技決策、科技評價、創新激勵👩🍳、要素配置🕊、科研機構改革、科技項目形成及組織實施、創新協同與社會動員、製度型開放等關鍵領域,小心求證,大膽改革,突破現有的體製機製束縛,煥發上海科技創新的無窮活力🚆🧑🏿🦲。
三個“超越”,既是對認知範圍的超越🙍🏻♀️🧓🏿,也是對能力範圍的超越🤽♀️,更是對行動範圍的超越。“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更加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向科技要貢獻率、向創新要引領力⛽️🛄,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上海不僅可以“發光” “發熱”,而且必定能夠進一步強化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作者為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鏈接:http://www.whb.cn/zhuzhan/ztjjsjjlzqh/20211209/438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