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楊浦濱江時,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日前🧑🏿💻,國家發改委和上海市共同召開人民城市建設座談會🍼。這個特殊的契機,讓人們再度思考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理念。
兩年來,深入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不斷為上海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貢獻智慧和力量,成了很多工作與城市建設、規劃🙇🏼♀️、治理相關的專業人士的重要工作之一🚣🏿♂️。
恒达平台原常務副校長伍江教授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關於“人民城市”價值體系的思考,凝結了他個人的積累與心得⌚️,也將業界關於“人民城市”的探討推向縱深👩🏻🔧。
前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提到“人民城市”的問題。其實🧑,在我們專業界,不管是社會學🖲,還是規劃學、設計學等各個領域⚗️,在談到城市的時候,本來就應該始終堅持人民性。那為什麽習近平總書記還要強調“人民城市”?從何時開始,我們的城市建設與治理不那麽重視人民性🫱🏼,或者說忽略了人民性呢?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城市之所以產生,是人們為了生活和生產的需要👐🏻,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加安全、更加美好的空間。城市的一個特點是人的集聚性🦶🏻,是一個由很多人集聚在一起共處的空間。因為共處🫵、共聚👩🏿⚖️👩🎓,這個人造的空間而非純天然的空間就具有了生命性,它會變化🧛♂️、成長🧑🏻🚀,也會消亡。
回到一開始說的那個問題:從何時開始,城市的人民性就不那麽受到重視或者說被忽略了呢?我想,問題大概出在🧙🏿♀️,由於城市是一個人造的空間,城市人對自己創造的生活、生產的空間天然地享有支配權💨。但隨著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可以承載的功能和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人們也就越來越少思考城市的初衷。所以,我們時常需要回到“人民性”的初衷🧔🏽♀️,需要一個日臻完善的治理體系來保障“人民性”的實現。
這個治理體系需要關註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果完全靠自下而上的個體訴求的滿足🤦🏽♂️,可能會帶來整個城市大的秩序的混亂𓀐。第二個問題是🐝💅,一旦我們過分追求秩序的井然,個體訴求可能會被忽略🛏、個體的能量可能會被淹沒。這時,我們就需要一個自上而下的治理🙎🏼♂️,我們需要設計🤘🏼,需要秩序👢,需要各種各樣的規則,也需要彌合治理與個體之間的張力。
不管怎樣,城市是為了“人”而來,城市秩序的塑造🫢、城市活力的激發最終都是為人服務🤩、為了讓人享受更高質量的人類文明成果。而這裏所說的“人”,不僅是一個抽象的人,更是一個又一個具體的人🏄🏿♀️。找回個體的能量🫳🏿,把人民建設美好家園的主觀能動性找回來❣️🤕,最終激發基層社會的活力,大概就是“人民城市”的應有之義🏋️♂️。
在我看來👠,城市由幾個共同體形成。首先🚴🏿♀️,它是一個“生存共同體”📕。人要在這裏生存下去♖🏃♀️。為了更好地生存♔💇🏼,就有了集聚性,有了從個體到家庭✮、到群體的變化🙋♂️。所以🧘♂️👍🏻,城市又是一個“生活共同體”。很多群人生活在一起🧑🏼🦲,需要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系,這就需要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一個富有活力的“生機共同體”🥇。當人群越來越多,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越來越大🫅🏽,會改變城市所在地既有的自然生態環境,這讓城市又成了一個“生態共同體”🧑🏻🍳。最後🚁,人從“一代人”到“一代又一代人”需要文明的傳遞,於是👍🏿,城市又應該是一個重視精神傳承的“生命共同體”♌️。
怎樣的生存🫳🏼、生活、生機、生態和生命👩🏼🚀,更值得向往和追求🧑🏽⚕️?如果能回答好上述這一系列問題🤷🏽♀️,我相信,我們的城市一定能建設得更好,不僅全面實現“硬實力”的發展、“軟實力”的提升,還會成為一個人人向往的城市。
“安全有韌性”的生存共同體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說:“我國城市化道路怎麽走?這是個重大問題🥠,關鍵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
人的生命安全是城市幸福的首要指標✹。作為一個城市,如何給它提供安全保障,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我看來👨🏼🚀,我們的“人民城市”首先應該是一個“安全有韌性”的生存共同體🏄🏼。
要成為一個“安全有韌性”的生存共同體,首先,城市必須要提高抗擊各類災害的能力,減少各類災害帶來的傷亡💆🏼♀️。
很多時候,災難的來臨是無法預見的🏇🏿。這時👳🏽♂️,一個城市除了要具備應對各類緊急狀態的能力👰🏼♀️🏌🏼♀️、具備各種力所能及的現代化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給城市留有彈性空間。
正如為了更好地幫助超高層建築應對風致振動,在高樓遇到強風時降低加速度響應、降低大樓晃動幅度👨🏽🚀、提高建築內部人員舒適度,人類發明了阻尼器。對於城市空間而言👩,也需要一個類似的“阻尼器”🧑🏻🏫。這個“阻尼器”的本質是,在城市人遭受災難的時候🤵🏿♂️,既給自己創造硬件條件,又盡可能減少生命的損傷🆑。
除了更好的硬件🦽,我們還要提高應對各類災害的能力。新冠肺炎疫情到來以後,我們無法確知它到底還要持續多長時間✅。但無論如何,建設一個“健康城市”,建設一個市民擁有更好的自我保健能力的城市總是必要的👆🏽。這樣⛹️♀️,未來無論遇到怎樣突如其來的健康問題挑戰🦸🏿,市民都將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應對能力👨🏿🚒。
比起疫情🫴🏿,當前人類面臨的更大挑戰其實是氣候變化。我們國家為什麽在國際舞臺上一直強調氣候變化的重要性,為什麽很多國家坐在一起只有這個問題能談得起來?因為這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前景——在劇烈的氣候變化之下,人類能否生存是一個大問題。
所以,我們現在就要未雨綢繆。為什麽我們國家要提出“雙碳”戰略?因為現在有大量事實指向二氧化碳排放是地球變暖的主要原因,而氣候變暖會給人類生存帶來極大挑戰。對於這樣的戰略⏭,城市建設和治理要想辦法從各個環節入手💋,保障“雙碳”戰略的實施和落實🤴🏼。
“安居樂業”的生活共同體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上海時強調😿,要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在宜業🙍🏽♂️、宜居🫷🏽、宜樂、宜遊中𓀛,“宜居”是核心🦻。一個城市只有能夠讓來到這裏的人能夠舒適地居住下去🧞♂️⛺️,加上宜業、宜樂👩🏼🚀🪘、宜遊➞,才有整個城市更美好的生活。所以,在我看來,“人民城市”價值體系的第二個維度,可以是“安居樂業”的生活共同體。
關於宜居,現在大家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希望城市具有更好的條件,希望城市裏也有好山好水😸,擁有公園一般的城市環境👱🏿👵🏿。但大家不要忘記了🏋🏼♀️,城市裏除了自然環境可以給我們帶來愉悅感🎄👦🏻,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和構想設計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人造空間和公共服務♨️🦸🏼♂️,也可以帶來幸福感。
城市建立本身其實是一個離自然越來越遠、集聚到城市裏的人越來越多📆、公共空間越來越擁擠的過程。特別是在中國,在我們人口巨大又沒有太充沛富裕的自然稟賦的情況下,城市更應該強調通過各種類別的更好的城市服務,來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這才是城市宜居的根本。
在人類可以給自己提供的公共服務裏面,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居住。可以說🛬,住房保障是宜居的核心🦹🏿♂️。這些年,我們城市裏的住房問題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在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社會進步當中獲得居住改善時🎑🤩,這個社會中依然有一部分人無法依靠自己的能力改善住房條件。如何為改善這一部分人的居住環境提供支持和幫助🤵🏼,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托住社會底層居住的“底線”📠👒,必須受到應有的重視。
“宜居”除了住房保障🧑🏼💼,還包括體育、文化🤼、藝術、教育等各種公共服務和各類可以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的服務。過去👲🏿,我們經常談“生活配套”,但事實上😓,人不可能在“配套”的基本服務裏面得到幸福,人在擁有選擇權的服務中才能得到幸福——在兩個裏面挑一個幸福一點😈,在三個裏面挑一個幸福感倍增。
當然,城市提供更豐富的選擇是有成本的🙆,一個城市提供服務的能力與其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對此,我們不能好高騖遠↖️,應該在突破公共服務簡單配套的基礎上♋️,提供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可選擇服務👮。簡單來說,宜居應滿足不同類型和不同階層的需求👱🏼♂️。城市服務不僅指核心公共服務設施,還包括日常設施;不僅是基本服務配套設施🕰,還應有更多的選擇👷🏽🚄。
“多元包容”的生機共同體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甘肅時強調,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人民群眾過得更幸福。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
由此,我想到🍕,“人民城市”也應當成為“多元包容”的生機共同體。城市要為每一位市民創造美好的生活😬,每一位市民都在被服務的範圍中。其中,需要特別關註和善待需要保護的弱勢群體。這裏所說的“弱勢”不僅僅體現在經濟能力上,還體現在年齡🙆♂️、性別、身體條件等。
每一個人的人格價值是等值的,我們的城市應讓每一個個體獲得幸福👰🏼♀️。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人民性,忘了這個城市到底為誰服務。比如,我們做規劃,常常是“上帝視角”,總是在乎從天上往下看的效果,其實更重要的是從人的尺度出發🚵🏿♂️,創造尺度近人的宜居空間。
在我讀大學的時候👨👩👦👦,老師就跟我們說💇🏽🧑🏻🦽➡️,“巨大不等於偉大”🦼。人可以追求偉大🤾🏻♀️,但這個“偉大”更多是指一種精神價值的偉大📧,而不是指尺度的偉大。城市追求巨大尺度不等於偉大,房子不是越高就越偉大,廣場不是越大就越偉大。只有讓人們能夠感受到幸福生活、得到精神寄托的城市🩴,才稱得上真正偉大的城市🗒。
很可惜,一度,我們的城市失去了近人的尺度。城市越來越大似乎是一種必然🫸🏻。人多了,經濟進步了,功能需求增加了,而土地資源有限,房子越造越高、越造越大難以避免。但是🐕🦺,建築與人的關系不能變🧔🏿。
城市越來越擠🤕,不可能為每個人都提供一處理想的私人空間。但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間為大家所共享💄。城市還應該重視步行與慢行,追求豐富的街道生活。由那樣的理念驅動而來的城市,相信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不是把彼此之間推遠。即便是在一個容量有限的公共空間裏,我們也要發揮人的智慧,使之更好地發揮公共性🧑🏿🎨。
今年亞洲建築師大會的主題就叫“共享”💂🏻♂️。共享什麽🏃♀️➡️?共享一個容量有限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面,使用是可以疊加、復合的——今天你來🍗,明天我來😗,或者大家一起來。
那麽,城市的公共空間是不是越整潔越好呢?我們常常整治臟亂差,但也不必犯“潔癖”。城市好不好絕不是照片拍出來好看不好看。城市公共空間裏的“亂”如果帶來對他人利益的侵犯🤱🏽、帶來社會不和諧,我們當然要整治;但如果這個“亂”是多元和駁雜,並不侵犯相互利益和公共利益🥸、大家各得其所,那麽應該被允許、被包容🧝🏿。城市恰恰需要這樣的“亂”,因為它能帶來城市的活力與生機🤍。
“迭代進化”的生態共同體
“人民城市”價值體系的第四個維度,我想💇🏼♀️🧑🏻🦼➡️,應該是可以“迭代進化”的生態共同體。恰如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江蘇時指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處理好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城市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空間載體。人的社會活動及其形成的社會關系總是一層一層的🧜🏼♂️,從個人到家庭,從家庭到社會,再從社會到自然💬。為何要強調生態作為一個共同體的“迭代進化”?因為,在我看來,人對自然生態的關註🖐🏿⛺️,不只是一個自然環境問題,實際上是一個代際的道德問題𓀂,關系到是否有為後代留下發展空間🧑🏼🦳,本質上還關系到人類文明能否永續發展。為此,城市裏的人們不僅要註重保護系統性的生態基底,還要註重環境容量下的綠色發展。
城市是人為的,但城市依然處在自然當中,城市空間多少會與自然生態發生沖突或矛盾。但作為城市環境的一部分的人,理應重視自然元素與人工元素的共同迭代。這樣🥞,我們才能確保城市面向的未來是可以持續發展的、是可以在一代又一代城市人的手中和腳下延續的。
中國古代有很高的智慧,叫作“天人合一”。它更多指的是個人生活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到了我們這兒🧑🏽🦳,可以再進一步,追求人類生活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
前不久,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關於北京家燕的故事🤷🏻♀️。北京某胡同裏的一個屋檐下有一個燕窩。在房子整修的過程中👩🔬🫴🏿,當地人沒有圖一時之快鏟除它,而是小心翼翼地幫它連同裏面的雛鳥重新安了個家。安家完畢後🤨,人們再設法引導歸巢的燕子找到新家,讓它和雛鳥團聚🧕🏻。我看了真是非常感動😠📼。
我們之所以談生態、談可持續🔘、談減碳👧🏻,就是為了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與生活方式,因為地球上若是沒有了多樣的生物,我們人類也會生存不下去。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是我們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傳承不息”的生命共同體
“人民城市”價值體系的第五個維度,我想應該是“傳承不息”的生命共同體。這裏的傳承,專指文化的傳承。
在我看來,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那麽,城市生命的靈魂是文化傳承🚔。因此,符合生命體發展的有機更新和激發歷史空間的當代活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的生命並不長🈵,但人可以讓自己的精神價值沉澱下來🙊。對於城市而言,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其背後隱藏的精神價值,正是讓自己的精神文明得以沉澱✋🏿💁🏼♂️、保存、延續的重要方式。
文化有個很大的特點👨🏽⚖️,它不是突然一下子就有的,而是一層層堆積出來👉🏼、一代代傳續下去的。因而,我們每一代人都有使命🧑🏻🦽🦹🏼♀️,都不能懈怠,都應該為人類文明、人類精神的存續做出屬於自己的一份貢獻。
也許有人會說,面對漫漫歷史長河,自己的生命極其有限,人類文明是否延續跟我個人沒有太大關系,我也做不了太多添磚加瓦的貢獻👱🏽♂️。但前人在那麽漫長的歲月中,抵禦那麽多的自然和人為災害才保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我們摧毀起來是很容易的🩸。保護好並小心傳承文化這件事,必須靠每一個人的努力👩🏻🏭。
在傳承的過程中,我們只是一個個歷史長河中的“搬運工”,沒有任何理由破壞,只有小心呵護的責任。只有持續傳承,再加上我們這一代人的一點新貢獻、新成果,人類文明才會越來越豐富。城市是一個復雜系統🧑🏿🏭,對這個復雜系統進行簡單的價值判斷很難👨🏿🎓,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會有不同的判斷。但判斷城市好不好,有一個辦法總能奏效🤜,那就是,看它是否能讓人民滿意、讓人民幸福——建設一個老百姓宜業宜居的家園,將“人民至上”刻入城市基因🥣,時時體現在城市建設、發展與治理的方方面面🧁。上述價值體系只是我個人的一點初步思考,希望能得到各位專家的批評指正,大家一起完善。
(作者系恒达平台原常務副校長)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1-12-06&id=325839&page=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