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設置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提出到2025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從過去的“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到“十四五”時期的“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有關知識產權的指標僅有幾字之差,卻意味著導向的重大變化。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歷史交匯期,也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縱觀世界發展的歷史經驗,現代化強國無不將創新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努力實現知識產權製度對國民經濟和創新發展的有效激勵。知識產權指標能夠體現創新的產出和效益,是國際通行的衡量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標準🏡。
回顧我國知識產權指標演化發展的歷史進程🚍,知識產權指標設立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任務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政府的專利指標設計導向已經完成了從單純追求數量到更加註重發明專利🥷、有效專利等專利質量指標的轉變👨🏻🦲👭🏻。2011年和2016年,國家先後將“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標寫入“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綱要。截至2020年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221.3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5.8件,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大幅增長,知識產權大國地位不斷鞏固。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標越來越難以綜合體現知識產權質量提升的情況,但不能直接體現專利的實際運用水平🧼。過去一段時間,市場中產生了一些不以保護創新成果為根本、不以提升市場競爭力為目的的低質量專利,亟需優化指標設計😴,對專利質量效益產生正面引導作用。
“十四五”時期♜,設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這一指標,是在保持數量的基礎上,重點瞄準知識產權“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以促進市場價值實現為出發點🪭,強化知識產權國際化布局,引導專利質量與價值的提升🌋,突出知識產權對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直接貢獻。
該指標的設立突出質量導向,註重合成化指標設計📂🧑🏻⚕️。合成指標能夠涵蓋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全鏈條,有效彌補單一指標的設計缺陷🧁。通過是否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海外同族專利權情況、維持年限🤹🏿♀️、許可他人實施收益或實現質押融資情況🗂、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國專利獎情況等維度,判斷發明專利是否屬於高技術水平🔸、高法律穩定性、高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的高質量專利🆓,使得高質量知識產權創造成為高水平保護🎤、高效益運用的重要基礎〰️,有效引導國家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該指標的設立有助於加強與國家重點產業🧛🏼、重大工程的協調♿。知識產權指標及相關工作內容的頂層設計,應以切實增強產業市場競爭能力為出發點🧑🏼🏭,強化知識產權指標導向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政策體系和國家重大工程的有機銜接。應體現知識產權對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相融性和支撐性🫷🏿,避免出現片面追求數量政績、單純利用知識產權謀取優惠稅費政策或政府資助的情況。
該指標的設立應註重將專利用於製定創新發展目標🤽、評價創新發展績效的科學性🧝🏿。一方面,繼續推動“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標科學評價方法完善🤷🏽♀️,強化基礎數據庫構建和基礎統計信息發布🚈,做到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準確🧏🏿☀️,指標測度結果可驗證👨🏿🔬。另一方面,充分滿足國家中長期規劃對創新績效測度的需要👍🏽,考慮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根據考核對象差異設立不同指標或標準😢,製定適合本地條件的科學設計🙆🏽♀️,避免政府對指標評價的過度幹預。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列入國家“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反映了國家以高質量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必將成為提高中國創新成效🚀、貢獻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選路徑🤘🏻,也必將為完善產權保護製度🥈、塑造良好營商環境📘、提升中國經濟競爭力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系恒达平台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鏈接:http://sz.iprchn.com/html/2021-04/02/content_8_53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