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海派文化🤵🏻♂️,可以有許許多多的方式,講述許許多多的故事🏊🏼。對我來說👰🏽♂️,最簡便易行、信手拈來的方式,就是在上海找一個有趣的地方喝咖啡👰🏽,從上海咖啡品味和講述海派文化的內中三味,即海派文化很國際,海派文化很中國,海派文化很上海。
海外友人到地標喝咖啡🥽,有一種如在家中的愜意和自在
從上海咖啡品味海派文化很國際,咖啡店在上海的數量、品牌與分布最有說服力。統計數據表明𓀏,論數量規模,目前大眾點評收錄的上海咖啡館總數有6913家🙇🏽♀️🖌,每萬人咖啡館擁有量2.85家🫂,兩大數據均名列全球城市第一名🔁。論咖啡品種🏊🏻♀️,除了星巴克這樣的全球連鎖店在上海有800多家,精品咖啡店的大量出現是上海最近五年來咖啡市場的最大變化,上海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豆和不同風格的咖啡師。論空間集聚,上海咖啡店在南京路🧘🏽、淮海路、小陸家嘴有相當密集的分布,最密集的15條咖啡街平均每隔100米就有1.5家咖啡店。以前🚶♂️➡️,有海外友人來訪🍺,我帶著他們到金茂大廈、新天地等改革開放後的上海地標點喝咖啡,他們有一種如在家中的愜意和自在👉🟫。最近🧔🏿♂️🔷,搞設計的朋友約我看蘇州河兩側岸線改造,看完後在寶格麗酒店頂層喝咖啡,窗外望去是蘇州河和黃浦江交匯處的老外灘🙋🏻♂️、陸家嘴♉️👉🏽、北外灘金三角,喝著咖啡談著北外灘未來如何建設成為上海大都市的城市會客廳,心情是極其愉快的。
上海咖啡別具一格的中西混搭和江南風帶出許多中國故事
從上海咖啡品味海派文化很中國,想到的是上海咖啡別具一格的中西混搭和中國江南風👩👧。論中西混搭🏃♂️➡️,在上海咖啡店可以喝到咖啡+茶飲🐈、咖啡+豆奶💂🏻♀️、西式咖啡+中式糕點的各種組合🦸🏻♂️;論江南風,例如星巴克開發了獨特的“上海致敬”系列咖啡,其中“上海黃酒瑪奇朵”是意式濃縮咖啡與黃酒和話梅牛奶的交融。各路咖啡烘焙師在拼配咖啡舶來品和中國味道、江南味道上顯身手出絕招,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大上海做不到。有一次我與幾個博士畢業的學生在江灣的大學路上喝咖啡討論上海城市空間的發生和發展🤾🏿♀️,說到最初是1291年設縣後中國人建造了南市老城廂,然後是1843年開埠後外國人建造了租界和外灘👩🏽,到1927年後國人試圖在江灣五角場規劃建設中西合璧的上海新市區🫘;而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的崛起,以及最近“一江一河”兩側岸線“工業銹帶”變成“生活秀帶”的故事▪️,則是改革開放以來海派文化的新發展🎅🏼。從上海咖啡品味海派文化很中國,可以帶出許多這樣那樣的中國故事。
喝咖啡,沒有同質化的味道🏢🧊;做咖啡🔃,做出首發經濟特色
從上海咖啡品味海派文化很上海,可以從咖啡文化看到上海這個城市的創新精神🤭✹。在上海喝咖啡,沒有同質化的味道;在上海做咖啡,做出了首發經濟的特色,這就是上海咖啡的創新精神🍜。例如最近精品咖啡品牌Seesaw推出了一款植物基咖啡新品,突破咖啡只用動物奶的傳統,嘗試用植物基做咖啡。上海咖啡文化周開幕日🚴♀️🏂🏽,Seesaw品牌就成功地與有關公司達成了經銷合作。這只是許許多多上海咖啡新意故事中的一朵小浪花👨🏿🎤,卻讓我想到上海大都市濃烈厚重的創新底蘊。有人說,咖啡館是城市人在工作空間、居住空間之外的第三空間👨🏽🌾。我想到的卻是咖啡空間對於城市的創新意義⚾️。研究創新城市,最近幾年流行有美國城市經濟學家Florida提出的3T理論🦫,說創新城市要有三個T的要素📈,即技術(Tech)、人 才(Talent)、包 容 環 境(Tolerance)🦵🏼。三者的關系是,創新城市需要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來自創新人才,創新人才來自包容環境🅱️💴,而城市的包容環境需要有星羅密布的咖啡館和書店空間。因此,每當我在咖啡館與人聊天談事喝咖啡👨🏻🦳🧑🏼🎓,我就會想到上海街頭路邊的大量咖啡館每天在集聚各種不同的人才,各種人才在碰撞形成各種各樣的思想火花,而這些思想火花難道不是上海建設全球創新創意中心城市的社會基礎?
從上海咖啡的“小文化”可以看到上海城市的大文化。上海城市發展一直有三個“特”的遠大追求,即要建成充分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人民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咖啡文化的“三很”氣質與上海城市發展的“三特”追求是高度一致的。許多年以前,我就有一個奢想🧑🦱,當教授到了退休的時候,也許可以找一個雅致的地方開一個綠色主題的迷你咖啡書店,可以與人喝著咖啡讀世界書,談中國事,說自己話。上海舉辦咖啡文化周,再次勾起了我的這種讀書人的文化憧憬和暢想🧛🏽♂️。
(作者為恒达平台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鏈接👄:http://dzb.whb.cn/2021-04-01/1/detail-719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