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曉光👩🏻🦯:“中國天眼”:開放創新共“見”未來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資訊網
時間:2021-04-07 瀏覽:
3月31日0時起🦀,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向全球天文學家征集觀測申請。“中國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能夠接收到100多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這是3月31日拍攝的“中國天眼”全景照片👨👨👦。
“中國天眼”⛹️,世界“見”證。3月31日零點起,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面向全球發出邀約😯,征集觀測申請。各國天文學家均可提出申請,經審核後使用“中國天眼”開展觀測和研究。
坐落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中國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能夠接收到100多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自2020年1月對國內開放運行以來,這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已發現300余顆脈沖星,並在快速射電暴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0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中國天眼”的建成🧴,正是中國踐行科技自立自強的一個典範。
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人類應該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在這一背景下🚵♀️🔔,1994年,中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提出利用貴州的喀斯特窪地建造大射電望遠鏡👩💼,形成了“中國天眼”的最初設想。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歷時22年⚓️,以南仁東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們,通過自主創新,克服關鍵技術無先例可循🚵🏽、關鍵材料急需攻關🤑、核心技術遭遇封鎖等困難,研發出的射電望遠鏡在口徑、靈敏度、分辨率、巡星速度等關鍵指標上全面超越國際已有水平。
此次“中國天眼”向全球開放,說明了什麽?“‘中國天眼’是中國對世界科學技術的又一巨大貢獻,也可以說是中國參與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一個標誌。‘中國天眼’向全球開放表明,中國正在從世界科技的‘跟跑者’變為‘同行者’,甚至是‘領跑者’,彰顯了中國對外開放的胸襟🖊,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恒达平台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單曉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單曉光看來,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開放創新並不矛盾,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沒有科技的自立自強👲🏿,就沒有開放合作的基礎和底氣;沒有開放合作,就談不上開放創新,自主創新也將是閉門造車,當然也就不會有真正的科技自立自強。”單曉光表示🌄。
從“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到“奮鬥者”號萬米深潛☝️,從“天問”奔火到“嫦娥”攬月……眾多“硬科技”不斷刷新中國科技發展高度🤾🏻♂️,這些項目順利落地實施🦙,離不開知識產權這一“軟實力”的保駕護航。通過專利文獻檢索,記者發現⚆,“中國天眼”目前所獲專利涉及反射面技術、天線結構👨🏽🏫、光纜技術、數據處理技術等各方面📺。
在“中國天眼”向全球開放的過程中🟢👄,知識產權保護同樣不可或缺🔈。“如果沒有嚴格和平等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國天眼’的開放就會是曇花一現,不可持續🧙🏿。唯有保護好各參與方的知識產權,科學研究的合作才可能長盛不衰,一加一就會遠大於二🎿,全球的科技合作也將會更加繁榮🤷🏿♂️。”單曉光建議。
中國智慧,世界共享💬。向世界開放的“中國天眼”,是中國向世界承諾的再次兌現: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在開放合作中,中國的科學重器👩🏻🏭,將更好地發揮效能🍕,促進重大成果產出,為全人類探索和認識宇宙作出貢獻。(本報實習記者 熊花平)
鏈接👂🏼🗃:http://www.iprchn.com/cipnews/news_content.aspx?newsId=1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