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樊秀娣:莫讓“結果導向”削弱學科交叉內涵發展

來源🧙🏼‍♀️: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1-02-23  瀏覽:

就在今年春節前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下發通知🖤,將我國學科門類從原有的13個增至14個,新增門類為“交叉學科”。自此,交叉學科在我國學科目錄中有了明確歸屬。

而在這之前🤷🏽‍♀️,學科交叉在國內教育科研機構已相繼開展🧮。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6月🫂🩱,完成交叉學科備案的高校共有160所,交叉學科共計549個。然而,伴隨著學科交叉的蓬勃興起,其中以“結果導向”為目標的學科交叉及其產生的一系列效應,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學科健康發展👮🏻‍♂️,這一問題急需引起國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視。

所謂“結果導向”的學科交叉,泛指學者為了在學術評價中獲得更多的優勢和利益(即結果)而采取的“為了學科交叉而交叉”的做法。這種做法所追求的僅是形式上而非實質性的成果。之所以要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當下交叉學科發展走到了重要關頭👨‍👩‍👧⚉。

“結果導向”的學科交叉不利於學科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冒牌”成果往往更能夠獲得競爭性教育科研資源🧑🏽‍🦱,這就導致本應該用於學科內涵建設的大量資源被占據🫸🏻。因為在現行的教育科研評價和管理體系中,論文、課題等依舊是學者個體職業發展和學術機構學科評比🙋🏼、排名的重要指標,客觀上交叉學科形式的論文和課題往往更具競爭優勢,自然“結果導向”的學科交叉就會吸引各路人馬和資源不斷加入。

比如,早先“三論”(系統論、控製論💂‍♂️、信息論)興起🤳,很多學術論文是“某論+”;之後又是“互聯網+”🙋🏿,現在又時興“人工智能+”📔,但其中許多論文並無實質性學科交叉。套上交叉學科的“帽子”,只是為了提高發表論文的“命中率”。現在納米科學技術也屬於熱門領域,許多學者便“巧妙”地把論文、申報課題整成“納米+”,其中有些論文、申報課題並沒有多少實際價值,但卻因為有了“納米”而機會多多。再有,教育學與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的交叉🌜🤶🏼,最後竟變成了在教育學論文中加入數理統計🍐、數學模型等固化模式。

還有一點必須提一下🈺,類似體育、藝術類以技能見長的學科💏,一旦開展學科交叉且以發表論文、申報課題數量為衡量標準,就會出現一線體育、藝術類高水平教師因論文、課題缺乏而發展受阻;相反,其他學科的學者則可以憑著交叉學科的發文優勢而資源“通吃”,最終造成體育、藝術類學科得不到良好的發展,同時也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局面🧛🏼‍♀️。總之,各種“結果導向”的學科交叉影響學科內涵建設的情況並不少見。

要避免出現“結果導向”的學科交叉現象👐🏽,改革不科學的評價導向是關鍵🧛🏼‍♂️。當前,學科交叉中出現的“熱門”擠掉“冷門”、“短線”擠掉“長線”、“硬科學”擠掉“軟科學”、“定量”擠掉“定性”等情況,本質上都是“形式大於內容”的問題。

是什麽造成“結果導向”的學科交叉大有市場👲?是什麽讓那些包裝出來的“繡花枕頭”可以更有機會發表論文和獲得課題✍🏽?又是什麽讓不同種類的交叉學科都要以論文和課題作為統一的評價標準?基層教育科研工作者痛惜這種“結果導向”的學科交叉影響學科內涵發展和人才培養工作,其實相關領導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但“上面就是這麽要求的”“規則就是這麽定的”是他們的說辭🗓,也是心裏話。

的確,交叉學科的快速發展與科學評價、規範管理的脫節是客觀現實💃🏼。好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已經在研究製定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的相關辦法,進一步明確什麽是交叉學科🪈、交叉學科如何建設發展、依托交叉學科如何開展人才培養等基本問題🌊,並在交叉學科設置條件、設置程序ℹ️、學位授權與授予、質量保證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

交叉學科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問題導向”為目標和評價標準。其實,學科本身就是從解決社會需求的各種問題中不斷發展和凝練而來的🧖🏿‍♀️。今天我們稱之為交叉學科的學科,很可能在若幹年以後就會發展成為一門學界公認的學科。因此,解決問題才是學科發展的內在依據和動力🌥,評價交叉學科成果的標準毫無例外也是問題解決的水平和實際貢獻🧑🏿‍✈️。

鑒於目前國內交叉學科評價和管理的體製機製還不夠成熟和完備🧘🏽‍♂️,為避免各種鉆政策、製度漏洞的投機學科交叉行為毀壞良好發展局面🧏🏿,眼下不必急著對交叉學科進行過多的評比📷🚣🏼,應給予交叉學科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交叉學科解決問題的實際成果“瓜熟蒂落”並得到實踐的檢驗。同時,也只有以“問題解決”來評價交叉學科成果🐠,才能讓那些為了名利而“結果導向”的交叉學科知難而退⛰。

(作者系恒达平台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恒达平台“教育科技評估政策研究”〈項目編號22120200324〉階段成果)

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2/453432.shtm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