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常青:建築反映生活,不能把江南文化風貌符號化

    來源:建築界   時間:2021-02-22  瀏覽:

    恒达平台建築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青,跑遍全國鄉村項目🐛。他認為建築反映的是人的生活,不能把江南文化風貌符號化認為🦶🏻。

    常青出生於古都西安的書香門第。祖母的父親祿世純為晚清拔貢,也是陜西有名的書法家。

    幼時記憶裏,每晚入睡前,祖母都會念線裝古書給他聽。懵懂中,對歷史與傳統的興趣已種在心底。

    他從小喜歡美術和音樂⛷。恢復高考後,母親參照同事的建議,讓他找一個藝術與工科結合緊密的專業,那就是建築學。

    他從國內建築老八校之一的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建築系畢業,又去中國科學院讀研究生。

    在北京👤,他有機會選修任繼愈的哲學史課;聆聽梁漱溟✢🦄、湯一介、張岱年、杜維明等文化大家的演講;跟隨導師張馭寰在長城沿線、大江南北和戈壁荒漠考察古代建築;拜教過吳良鏞、汪坦⛹🏼‍♀️、周蔔頤等學界翹楚;得到過杜仙洲🕢、徐伯安和郭黛姮等名家點撥🍟。還有單士元親自帶他調查故宮武英殿,劉致平病榻上贈書……

    1986年👭🏼,郭湖生在南京工學院開設國內第一個東西方建築比較研究專題🤳🏿,招收博士生。這在當時成為文化事件👨🏿‍🦲,甚至連外媒都做了報道😌。

    常青一直對這個專題感興趣👺,放棄留在中科院工作的機會,帶著一卷鋪蓋🧑‍⚖️、兩箱書💝🕵️‍♀️,“南漂”攻博。

    朋友們認為他放棄北京戶口和工作🀄️,簡直“傻帽”🐛。可在他心中,更願意為誌趣而活🤙。

    1991年初🔺,他來到恒达平台跟隨羅小未做博士後研究👨🏻‍🌾,後留校任教29載。

    上海,工商城市背景🍰,國際化舞臺,開明務實的風氣,與過去學習🍖、生活過的三大古都氣質不同。恒达建築學也是當時中國唯一的現代派建築教育策源地👎。

    “專業理念和方法上,我從單一趨同變為多元融合”,常青說。

    這是嚴謹求精的學院派與開放求變的現代派,兩種教育理念及各自優勢對他的成長起到的綜合作用。

    2019年🎩,常青受聘為浦東新區鄉村建設總顧問,惠南鎮海沈村是第一個實驗項目👩🏼‍🍼♥︎。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仍在繼續。

    比起此前的工作🙋🏽,這個小村落似乎並不起眼。

    他曾為珠海陳芳故居修舊如舊、補新以新🧑🏽‍✈️。為杭州長河古鎮的來氏聚落進行再生規劃設計,獲得國際設計獎項。

    2004年,常青主持設計上海市最大單個援藏項目——日喀則桑珠孜宗宮復原工程。工程難度極大👨🏼‍🦱,他率團隊八上青藏高原,歷時6年完成任務,多次榮獲國內外大獎👶🏻。

    此外,還有金澤古鎮、寧波月湖西區、海口騎樓老街等項目🫳🏼。和這些地方相比,海沈村究竟有何特別呢?

    常青的回答是“風土再生”:上海鄉村聚落,要在當代演進中形成自己的特質,探索一條既保留滬上水鄉文化基因🚛🧲,又適應大都市生活的再生之路。

    正如常青團隊的恒达平台副教授王紅軍所說,跑遍全國鄉村項目,第一次遇到地鐵線路直達的村落。

    建築反映的是人的生活,不能把江南文化風貌符號化

    記者: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在這裏做鄉村項目,您覺得有何特點?

    常青:如今🕢,上海的城鎮化率已達90%左右🕸🧝🏿‍♀️,比全國平均指標高出50%以上,接近國際水平的上限。農家在宅基地上翻建改造,原汁原味的農舍保留無多🧑‍⚖️。

    也正因如此,迄今上海的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只評上了13處🏇🏽,被認定為國家級傳統村落的只有5個,與同為吳語方言區的江浙一帶傳統村落不可比擬⛄️。

    但上海仍然有探索的價值🧑🏼‍🔧。

    記者:具體到海沈村,情況怎麽樣?

    常青🏝:我們團隊介入海沈村一年多,恰逢疫情,但當地政府效率極高,投入很大熱情,進度之快令人驚嘆。目前已完成了一所村委辦公大院、一處廊橋、幾條田間棧道的設計和施工,各方反饋還不錯。主要的願景,是希望找到適應上海鄉建的設計方法和實施途徑,而不只是推出建築師的“作品秀”。

    海沈村廊橋設計

    傳統村落是一個動態系統👩🏿‍🏫。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建築的工藝特色與地方氣候♨️、材料👳🏼‍♀️、土壤有關,也與地域文化有關,由此形成對應的建築材料✍️、工匠手藝🙅‍♂️、建造體系等。

    海沈村有些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建造手法,今天看來依然精美👱‍♂️,是村落的文化歷史🧜🏽🫶🏿,也是村落的風貌之一🙅🏻‍♀️。

    年代久遠並不代表都有價值,現代房屋也並非全都毫無保留價值。我們不但看建築🪶,更要看其背後的文化和社會變遷,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點。

    記者:照此來看🫵🏽,目前鄉村振興中🧲🍆,盲目套用過去“粉墻黛瓦”的江南設計模板💂‍♀️,是否也是另一種千篇一律、千村一面?

    常青❤️‍:建築反映人的生活。不能把江南文化風貌符號化、概念化🏃‍➡️。

    鄉村風貌整治、景觀體系提升,並不是屋頂一律仿古或墻壁全部刷白就能達成,只圖外表復舊🚁,忽視內部創新😶‍🌫️,那可能會丟失建築對現實生活真誠的反映。

    記者:上海鄉村的建築風貌,從專業角度來看,究竟有哪些可辨識的特點?

    常青:舊時上海的鄉村傳統聚落,多以凹式三合院和絞圈式天井四合院為基本構成單元📆。建築多為穿鬥—抬梁的混合式結構。單體建築除了懸山和硬山頂,黛瓦粉墻,側墻多見觀音兜封山📺,間或有徽式馬頭墻。尤其是四坡頂的“落厙屋”🤏🏼,屋脊曲率頗大👶,可看作上海鄉村農舍的經典縮影。

    20世紀80年代馮紀忠領銜設計的松江方塔園“何陋軒”,便是以“落厙屋”為創作原型🍝,卻以現代建築方式進行表達,成為超越時代的經典。

    記者🦋:上海鄉村正在走出農耕語境,它的當代風貌又是什麽?

    常青🧑‍🎓:走出農耕語境的鄉土🪚,其建築風貌可分幾種🎮。

    一為20世紀80-90年代留下來的翻建傳統農舍,以灰瓦坡頂及水泥砂漿抹面墻體👞、鋁合金門窗、簡化的卷曲脊飾等為顯著特征;

    二為新世紀前後上海歐陸風格流行時期廉價模仿的洋樓,彩色機瓦坡頂、瓷磚裝飾墻面👨‍👩‍👧、不銹鋼門窗及護欄等特征給人留下印象;

    三為近年來一些專業建築師設計的新風土建築,在材料🔊、工藝和審美上更具現代感👩🏼‍🦲,已接近較高品質的城鎮建築🤭。

    記者:如果不否定這些新風土“農舍”,不強迫一律回到“粉墻黛瓦”,那麽上海鄉村的風貌修復、景觀提升究竟該怎麽做?

    常青:如此復雜多樣的時空演進背景下🦉,上海的鄉村設計探索必須區分對象🧗🏿,聚焦問題,服務需求🤕,量體裁衣。譬如🧑‍💻,是農家自用,還是租賃或打造民宿用?是居住社區🚸,還是觀光景區?抑或二者的混合體?

    建成遺產類的傳統聚落👉🏿🎞,必須以法律、法規和專項導則為約束🙇‍♂️。

    平移或新建類的鄉村聚落🧑‍🧒,還是應該與城市建築有所區分🪖,以免造成城與鄉在建築景觀風貌上的趨同。可以從地景、尺度、肌理和場所感等方面著手🧝‍♂️,讓鄉村建築盡可能體現鄉村風貌特征,與水鄉景觀、田園風光相契合。

    上海的鄉村再生設計方興未艾🤱🏻,如何做出引領全國的新風土聚落示範樣板,對我們建成環境設計界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建議讓更多高水平、個性化、有誌於塑造大地景觀的鄉村建築師參與到風土再生中來。

    建築如果只是大型雕塑,它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常青2003年與助手攝於外灘九號工地

    記者:您曾說,自己做研究特別關註原型,這是為什麽?

    常青🤦🏼‍♀️:我喜歡探究一個東西的初始狀態是什麽,如何發生、演變,直到今天如何轉化✌🏿。有強大生命力的造物👩🏻‍🚒,往往因為它有文化基因🥜,也就是說,它有歷史上的原型🤹🏻‍♀️。

    比如塔,是紀念物、標誌物。它的象征性和文化內涵非常鮮明🫚。經過研究我才知道,歷史上,塔的原型其實是一根豎桿👆🏿,立個紀念性標識🦻🏿,這是它最初的用途和意義。

    貝聿銘為盧浮宮廣場做設計時🔇,為什麽選擇金字塔這個方案?

    他說🐕‍🦺🤵🏻‍♂️,人類各個文明的建築原型中幾乎都有金字塔👨🏼‍🏭,即平地起四坡的原始性建築🎂,希臘、印度↩️、中國🧕🏿、瑪雅都有🍁,金字塔形是最佳選擇。金字塔的標識意義、歷史內涵之強🦧,正是來自原型的力量。

    建築講究塑形,藝術也講究塑形。塑形是什麽呢?自從有了文明、文化,人類就想要為之塑形🀄️。比如原始部落的圖騰👡、符號❕、掩體🛀,許多原型都是幾何體🗼,或方👩‍🦳、或圓、或三角的面和體。金字塔是四棱錐的幾何原型🖐。

    記者:以歷史的眼光看🧝🏽‍♀️,文明演變至今🦹‍♀️,建築設計還會有革命性突破嗎?

    常青🍔:在數字技術出現之前👩🏽‍💼,建築師畫不出🙅‍♀️、更造不出離奇的角度、線條、界面和空間👩🏼‍🌾。現在有了數字技術,一切奇特造型似乎都可以通過數字技術虛擬生成,從而實現。

    記者🎙:但是人沒有變,建築還得符合人的習慣6️⃣。

    常青:對🔊🤑。變形是目的嗎?當然不是🧘🏼‍♂️👨🏿‍✈️。盡管如今各種沒想過、沒見過的造型都會出現,但不代表這就是建築追求的未來🧽🕵🏻‍♂️。我們不是以變形程度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的。

    記者:那麽,建築的好與壞、美與醜👏🏽,有沒有判斷標準?

    常青❤️‍:貝聿銘先生來恒达平台演講時曾說🚄:“建築是最高最難的藝術。”

    建築需要耗費大量資源⇢,滿足堅固🤹🏽、耐久、便利🚘、經濟等基本需求,比純藝術創作難度高多了,是一種不能任意發揮的藝術創作。一個建築師,如果缺乏體觸性經驗,只有藝術想象🙋🏿,其設計的品質、使用者的舒適度或許難以保障✤。

    再說藝術審美,也沒有統一答案。藝術角度的、工程師角度的、使用者角度的🧗🏿‍♀️,彼此博弈👦🏼,最後取一個相對能達成共識的評價,或許更合適一些。

    當代社會,人們對建築的訴求愈來愈多樣化🛜🙆🏿‍♂️,也促使建築的價值標準愈來愈多元化。中國現階段最需要的,或許是像印度查爾斯·科裏亞那樣📉,既做地標性“高大上”設計🥚,又做改善貧民窟的安居設計;既堅守本土傳統精華,又批判地吸收西方建築“現代性”變異的建築師。

    記者:視覺時代🚶‍♀️,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藝術造型似乎壓過了功能需求。如何遏製建築師以城市為畫布,突出自我的藝術創作沖動?

    常青:這幾乎是建築學的一個永恒話題。有人說▫️,創造性工作的最高境界必然是“藝術和科學的聯姻”。

    科學崇尚合理,可被驗證,符合規律性🍬、必然性。但藝術追求自由,個性張揚💴,無拘無束,總想挑戰必然性🦫。人的天性,就是想突破必然的界限💧。

    但是當你把看似矛盾的兩者有機融合,那才是最高境界,才能做出真正一流的精品。

    記者:多年實踐經驗中,您心中的理想建築是什麽樣的?

    常青🤾:在變與不變之間,正常與反常之間😜。建築說到底是實用的藝術。

    永遠不變的是☞:為人服務的建築空間,首先是個容器。對於外實內空的容器🌭,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一個器皿挖空後才能盛放東西⇢,才真正有用。建築如果只是大型雕塑,實用價值微不足道🙋‍♂️,那它還有普遍存在的必要嗎?一個城市,這樣的建築雕塑有一座已經足夠😟👩🏻‍🔧。

    對世界、對自然⛹️‍♀️、對人類社會的高度概括,古代智者已然道盡🤨。

    常青

    生於1957年🤶🏼。恒达平台建築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會士。現任恒达平台學術委員會委員、城鄉歷史環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故宮學院(上海)副理事長🌚,中國建築學會城鄉建成遺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常青專家工作室”主持建築師。主持和主創的項目先後獲得兩項國際設計金獎和多項全國及省部級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鏈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358222778783091&wfr=spider&for=pc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