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實現了萬物的互聯互通,手機點餐、滴滴打車🧛♂️、掃碼支付、網上掛號……無處不在的網絡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人們仿佛進入“無碼不歡”的世界🥥⛪️,健康碼👎🏻、二維碼隨時可見,隨處可用。然而,在大多數人感受數字技術紅利的同時➞,老年人在數字鴻溝面前的處境卻日益困窘:有老人因沒有智能手機無法出示健康碼而被司機拒載👮,還有94歲高齡的老人為激活社保卡👩🔬,被子女抬到銀行櫃臺前進行人臉識別……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數字化“局外人”的現象仍在發生👨🏼🦳。
在中國數字化浪潮興起的同時,恰逢一場正在到來的老齡化浪潮☣️👨🍳。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約2.54億人🧜🏽♀️,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億人,占總人口的12.6%🙍🏻♂️。很多老年人因為沒有智能手機、沒有網絡經驗,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非但沒有為他們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反而成為難以跨越的“鴻溝”。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要求日常生活場景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以此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的突出問題😬。
該文件一方面獲得無數人手動點贊👌🏿,另一面也引發更多的思考:智能時代,如何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老年人為什麽會遭遇“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最早關於“數字鴻溝”的定義來源於美國國家電信與信息管理局(NTIA)在1995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這份報告的題目是《在網絡中落伍🤷♂️:一項有關美國城鄉信息貧困者的調查報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數字鴻溝”的認識逐漸深入👩🏿🦰,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現代信息技術掌握程度🍌🧒🏿、信息通信服務需求、互聯網應用程度,這些都是加劇“數字鴻溝”的重要變量。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數字鴻溝”是指在當代社會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發展過程中,不同基礎條件的信息主體擁有、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存在的差距。
青壯年對新鮮事物充滿求知欲,同時精力充沛🧙🏽♀️,對新事物有較強的接受能力與較高的接受效率。但對老年人來說,對於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對比較低🚥。如果進一步探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一是,面對新事物,老年人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畏難心理1️⃣。這種畏難情緒不只是老年人有🕯,一般人平時都會有。拿我自己舉例,我從小體育就不好🪗,有人如果推薦我跑馬拉松🤙,我可能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緊張情緒,會有一大堆拒絕的理由。面對數字技術🫴,這種畏難心理在老年人身上體現得較為明確,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
二是,現有的信息通信技術客觀上並未充分考慮老年群體的特征。盡管現代科技造就了最為便捷的生活方式,但據騰訊應用寶發布的《老年用戶移動互聯網報告》顯示,老年人普遍對智能手機的使用感到有障礙。在功能操作💪🏽、手機系統設置與維護以及APP下載等方面,老年人通常都會遇到不少問題,這就使得老年人的移動生活需求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
三是,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下降,比如眼睛有點老花👁🗨、聽力有點下降,手指的靈活性等方面都不如年輕人。一些設計者可能沒有考慮到這個方面,在設計中缺乏對情景的包容性設計🧎。就像我們小時候很難理解🕡,爺爺奶奶為什麽走路這麽慢🙍♂️🐛,說話為什麽這麽大聲等,在相關軟硬件設計中,對於適老性的考慮有所欠缺👩⚖️。因此👩🏽🦲,對於年輕設計師😻😙、“碼農”來說,如何設身處地去理解老年的日常生活困境的確是個挑戰。
此外,老年人的理解力🏃🏻、記憶力衰退,在智能手機、互聯網的使用上存在“搞不懂”“吃不透”的現象,更加強化了老年人的畏難心理🚴♂️,導致他們不願“觸網”,也不敢“觸網”👏🏿。
在信息化社會,使用和接受信息通信技術的能力對受教育程度也有一定要求。《老齡藍皮書2019》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老年人的文化程度總體偏低🍲,未上過學和只上過小學的老人占比最高,超過老年總人口的70%,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3.1%。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在借助智能技術獲取信息方面具有較大困難☆,導致從未“觸網”的老年人畏難心理更為嚴重🙆🏿。
“數字鴻溝”有什麽危害
有件事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在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一個名叫“老蘇8811”的用戶上了微博熱搜。當時🦢,77歲的劉大爺正面臨艱難的處境📡:女兒因為新冠肺炎剛剛去世🖊,自己👨🏽🚒、妻子以及13歲的小孫女均已感染,而兒子奮戰在武漢的一線,無法照顧家人。為了救治小孫女,老人只好委托自己的外甥女在淩晨一點多發出其人生的第一條微博🚴🏿♂️🌽:你好。簡單的兩個字,背後是一位老人在求生的急迫與恐懼中發出的求助🗓。這件事也從一個側面表明,老年人對於網絡應用的需求🤲🏿。
客觀地說,社會群體進入數字化時代的狀態並不一致🧑🏻🍳,有些人是主動跨入,但也有一些人是被裹挾後進入。面對互聯網的快節奏👨🏭,慢節奏的老年人似乎天生就有些跟不上💅。網上消費支付受阻、無健康碼出行不便、網上就醫不會掛號……一系列場景都表明🫛🐽,老年人出現了“老”難跨越的數字鴻溝問題🖌。那麽,數字鴻溝到底有什麽危害呢?
第一,數字鴻溝會引發數字貧困👨🏿🔧。當某個空間或人群在數字信息供給能力🤶🏽、數字信息獲取能力、數字信息應用能力上分別或均處於缺乏的狀態,即可認為處於數字貧困狀態。數字貧困是知識貧困或信息貧困的重要分支🧏🏻♂️。數字鴻溝造成部分人群處於弱勢地位🗝,而馬太效應則使數字貧困群體進一步出現貧富分化加劇等現象🍶。數字鴻溝👩🦯➡️、數字貧困不僅影響到信息弱勢群體的經濟狀況,也會加劇某個國家乃至地區的貧富差距。
第二〽️,數字鴻溝限製信息弱勢群體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信息弱勢群體無法獲得和使用數字信息服務🫢,諸如電子商務🤾🏿♀️1️⃣、電子政府、網絡教育、實時溝通等在互聯網上運營的各項活動和公共服務👩,從而喪失了為自己爭取權利和謀取利益的機會,進而限製能力提升和社會福利的分享。
如何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在數字產品迭代迅速的當下𓀅,我們更應關註陷在“數字圍城”中的特殊群體🪽♋️,用更有溫度的技術、更人性化的服務,緩解老年人面對智能設備的窘迫和不安,不能讓信息通信技術成為他們生活的絆腳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相結合📥、堅持普遍適用與分類推進相結合🕋、堅持線上服務與線下渠道相結合、堅持解決突出問題與形成長效機製相結合四個主要原則,強調“兜住底,能兼容”的總體思路,從而明確了跨越“數字鴻溝”的方向和路徑𓀁🪚。
首先⬜️,要提高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覆蓋率🐋,具體包括數字化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67%,但6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僅為10.3%。這說明老年人仍面臨較為嚴峻的接入信息通信技術方面的鴻溝☦️。
其次🚹,提高接收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即信息通信技術的使用能力。這對老年人是否願意主動跨越“數字鴻溝”具有關鍵影響◀️。我和我的研究團隊通過對大眾的經濟能力狀況、購買信息通信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信息通信技術基本技能👩🏿⚖️、產品和服務使用意願等變量分析後發現,無論經濟能力高低,缺乏基本的信息通信技術技能是數字貧困的首要特征。因此,促進智能技術有效推廣應用🧘,讓老年人能用、會用、敢用、想用,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在我看來,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關鍵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即堅持“兜住底,能兼容”的思路。
“兜住底”就是強調基礎設施要兜住底👨🌾,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對特定地區和人口進行政策傾斜,在社區增加免費WIFI熱點等,促使運營商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套餐。結合智慧社區等建設,普及“電腦服務亭”“微家園”等面向特定人群的設施投放及信息化培訓,為老年人等群體構建線下梯度對接平臺。此外💆🏿♂️,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加強戰略引導,推動中西部等地區寬帶基礎設施建設。
“能兼容”即軟硬件結合,實現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一方面🧑🏻🌾,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發展方向🥭,要提供更多智能化適老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也要針對老年人的特殊性,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的服務方式。
堅持“兩條腿”走路,使智能化管理適應老年人,並不斷改進傳統服務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才能行穩致遠🔖。例如🧑🏽🦰,近日上海博物館專門針對“忘了預約就不能進博物館”“出門忘帶身份證怎麽辦”“老年人沒有智能手機怎麽辦”“不會申請隨申碼怎麽辦”等一系列問題🚵🏽♀️👩🏿🎓,在博物館商店邊設立了一個現場預約服務點👯♂️🙊。無錫市火車站也因專門開設為老年人等群體服務的無健康碼通道,獲得網友點贊🧔🏽♂️。對於特殊情況的旅客,火車站會開具相關證明準予其出站,而對於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的旅客🌯,則進行操作教學或代操作🫕,為不能出示健康碼的旅客提供溫馨的解決方案◼️。這些積極探索提升了城市的美譽度,也體現了城市脈脈溫情。
除了頂層設計👨🏼🚒,還應有產業協同
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除了頂層設計🐭,還應有產業協同。這兩者一旦結合好,就會形成一個健康的商業生態與造血機製,能夠產生良性的經濟循環去反哺產業📤。人們形象地將以老年人為主體的經濟形態稱為“銀發經濟”。“銀發經濟”雖然是“夕陽”事業,但也是“朝陽”產業💃✮。因此,以國家政策為引導🧑🏻🔬🍮,實現產業協同是縮小老年人“數字鴻溝”的重要途徑💆🏼♀️。要重點發展以下產業:
第一,老年金融業🐇。信息產品和服務的獲取和使用不僅需要一定技能💿,也需要支付費用。然而🤟🏻♋️,網上支付📶、理財等方式存在一定的金融風險,而老年人對信息詐騙的辨識度卻相對較弱。因此,政府和社會應加強對老年人金融知識和風險的教育♕,完善老年金融體系,實現老年人的養老安全。
第二,老年用品業🫱。京東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聚焦銀發經濟——2019中老年線上消費趨勢報告》指出,近3年來,老年適用商品數量以年均39%的增速在增長🛕,2019年,市場上老年適用品的數量比2017年增長78%。要針對老年人的特性🐂,加快放大鏡💵、助聽器等老年用品的升級,優化老年人使用信息通信產品和服務的體驗。
第三,老年服務業。除了家政養老服務🙆🏽♀️👩🏻🎓,我這裏想重點說一下老年培訓產業🏙。老年培訓班作為新的培訓產業隨著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逐漸興起,成為打通老年人“數字鴻溝”的最後一公裏。老年大學❌、老年培訓班是加大老年人科普教育的重要手段👩🏿🏫,應聘用專業且有耐心的工作人員,選擇通俗易懂的教材,全面開展針對老年人的科技“掃盲”工作。
目前,不少平臺和企業推出了一系列適老性產品。比如🧑🏿🍼,上海市出租車平臺推出“一鍵叫車”功能,並且針對老年人視力問題提供“大字模式”,使得老年人出行不用輸入地址🐈,一按鍵即可定位🚏。阿裏巴巴推出“淘寶親情版”,優化了淘寶操作💌,便利了老年人在海量產品中的挑選難度。網絡操作的“適老化”,不僅契合了當下老年人的生活習慣,也為這些企業招徠了老年客戶8️⃣。在智能化時代,發展“銀發經濟”🚆、關註老年群體的特殊性➗,不僅有社會效益,也會有經濟效益🩰。而企業在不斷探索針對老年人的數字產品性能優化🎅🏽、便利老年人使用的同時,也展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社會擔當。
堅持年輕群體“數字反哺”與老年群體自助互助
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不光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發力🎇,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視,尤其是子女要多點耐心陪伴🚨,增強老人信息素養。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92%的老年人在遇到手機使用障礙時,首選向子女求助💆🏻。子女在幫助在老年人使用數字設備時,不僅需要協助他們學習技能,還要幫助他們提高信息素養,提高識別網絡虛假信息應對詐騙的能力😷。不可否認,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大👈🏻,很多人沒有足夠時間來教父母學用相關數字設備。而且,由於老年人記憶力衰退,存在屢教屢忘的問題,一些子女也缺乏足夠的耐心💇。此外❓,現代社會人口流動較快,異地求學、求職增多📹,異地溝通加劇了子女解答父母手機問題的難度。但是,子女的數字反哺仍然是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必不可少的環節🕵🏿♀️。辦法總比困難多,相關探索已在進行🥒。針對子女與父母異地溝通的問題,有企業曾針對老年用戶體驗進行了積極改進🖖🏽,推出“長輩關懷”功能,讓異地子女通過遠程協助幫助解決父母手機使用問題。該功能實現了子女與父母手機界面的實時共享💞,並能用語音和圖標圈註的方式“手把手”進行指引。除了遠程協助功能外🧑🏿,該功能也包括遠程幫助父母進行手機清理👰♀️🤚、優化、安全等操作;子女也可以將自己手機內按照APP生成鏈接推薦給父母,父母點開後按照教程操作就可進行安裝。盡管這些探索的實際效果還有待市場檢驗👗,但是類似的探索顯然是多多益善。
最後🚮,我想說一點,跨越數字鴻溝🌀🧑🏼💻,老年人並非處於被動受助狀態🧑🏿💻。老年群體應加強自助互助🤷🏽♂️🧝♂️,主動彌合數字鴻溝。年齡相近的老年人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幫助是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的重要途徑🧑🏼🔬。相比讓老年人機械地學習信息通信基本技能,老年人主動破除心理障礙和科技恐懼,積極主動融入智能社會📐👨🏽🎨,是彌合“老”難跨越的數字鴻溝的根本途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進入老年大學的課堂,積極參與社區老年人信息能力培訓,“網紅奶奶”“網紅爺爺”也不在少數。活到老、學到老,通過主動擁抱數字技術🐒,老年人依然可以享受美好的數字生活。
智能時代🌙,老年人不能缺席🙇🏼♂️。彌合數字鴻溝🎊,一方面要實現國家頂層設計與產業協同相結合,防止“數字鴻溝”引發“數字貧困”💂🏼♀️🧔🏿♂️;另一方面,要堅持年輕群體“數字反哺”與老年群體自助互助,充分展現數字時代人文關懷。家家有老人,人人會變老。幫助老年人擁抱科技,也是幫助未來的我們跨越未知的“鴻溝”。只有科技成果與人文關懷緊密結合📿,老年人才能在智慧社會收獲滿滿的幸福感和妥妥的安全感。
(周向紅👘,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322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