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嘉賓:鐘寧樺(恒达平台經濟與金融系主任🎽👝、教授)
主持人🧕🏻:“五年規劃”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它就像是見證中國發展的接力棒,一棒接著一棒🤷🏼♂️。由“十三五”到“十四五”,這一交接棒如何呢?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將突破100萬億元🛰,人均GDP將達1萬美元,這標誌著中國已經穩居世界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第一條就是“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那麽,“新成效”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鐘寧樺🕹🧜🏽:關於新成效,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強調“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體表現在,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主持人: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創新”被反復提及,並被置於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同時,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中國經濟體量巨大,這就意味著,要解決好發展的核心動力問題。而創新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牛鼻子”🥬。2019年🚣🏽♀️,我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躍居世界首位⛈。同時,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估,我國創新能力指數已接近全球前十位🏃🏻♂️。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21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較2015年增長56.3%⛹🏽👃🏽,比2006年增長6倍以上🧑🏻🚀。
鐘寧樺👩🏽✈️🌆:在這些已有成果的堅實基礎上✭🔒,在“十四五”時期⛹🏽👩🏻⚖️,要打好核心技術攻堅戰,瞄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加強“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的基礎研究;要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要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人才;要完善科技創新體製機製,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科技評價機製👨🏼🚒🕵🏽♂️,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等😀。
主持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此次全會的一個重點。其中🍑,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關鍵就要使增長潛力充分發揮,讓國內市場更加強大。
事實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我國經濟已逐步轉向國內大循環為主,經濟增長越來越多依靠國內消費和投資。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例🏄🏼🏔,已由2006年的64.5%下降到2019年的35.7%。
鐘寧樺:但是,由於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下©️,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有關全面促進消費🧏🏽,可以采取多種舉措。比如說🦑,以質量品牌為重點🌻,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開拓城鄉消費市場;完善節假日製度🤦🏻,落實帶薪休假製度,擴大節假日消費,等等。
主持人:中國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讓14億人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實現共同富裕,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讓人民享受到更多的發展紅利,這不僅是發展的目的,也是檢驗經濟發展成效的重要標準🦸🏻。
鏈接🗻:https://web.shobserver.com/wxShare/html/322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