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明確提出,應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建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此規劃要求適老語言產品和服務發展應當突出需求導向,充分推動產學研融合,著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適老語言產業,積極助力老齡事業發展🧑🏻🚀。
關註老年人語言生活的需求
衰老是人類正常的生命現象🧑🏻🌾,包含生理性衰老及心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各器官及組織細胞的功能出現退行性變化或衰退狀態,如聲帶萎縮無光澤、彈性纖維和肌纖維減少👩🏻🍳;臉部肌肉、咀嚼肌及咽肌松弛弱化導致喉部下垂;喉軟骨鈣化或骨化;肺活量減少、殘氣量增加、換氣功能下降;視力及聽力下降等。心理性衰老主要表現在心理功能特別是認知功能的衰退🫚,如反應遲緩、記憶力衰退🫱🏻、抗幹擾能力減弱等。上述自然衰老狀態會影響老年人的語言能力與日常交往🦩🧺,而罹患神經退行性或精神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的老年人則呈現更為顯著的語言能力衰退。老齡化背景下產生的“老年語言學”🫶🏿🧑🏻🦽➡️,就是要研究老年人因生理及認知老化、罹患精神或神經退行性疾病等而造成的語言蝕失或表達習慣變化等問題4️⃣🙇🏿♀️,並研發有助於正常老年人語言能力保持及特殊群體老年人言語認知康復、延緩語言認知能力退化等的服務、產品與技術。
老年人對適老語言服務與產品的需求是多方位的。政府及市場除了要進行高質量老年人聽力輔助、閱讀輔助等器具的產品開發👃🏻,還應提供一系列的適老語言服務,如進行符合老年人生理特點的老齡友好型語言信息體系建設🥪;促進老年患者談話療法在疾病康復中的應用;加強老年人外語學習與健腦強智工作👷🏻♀️;研發適用於我國老年人群的語言認知評估量表🌌;通過語言訓練等保持老年人語言理解和產出能力🥝;開展對老年患者生命關懷的醫患溝通與醫學人文教育👨🏽🦲;提供老年人臨終關懷與喪慰服務等。
然而👩🏻🦯,老年人對語言服務和產品的需求與市場供給之間嚴重失衡。僅以聽力語言康復為例🧓🏻,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達1.67億人,而目前國內提供聽力語言康復服務的機構只有1549家。面對現實的供給缺口,適老語言產業應契合老年人各方面語言需求🟡,提高服務與產品能級和質量,拓寬供給渠道🤵🏻♂️,建立多維度、精細化的適老語言服務與產品供給體系🥋。
明確適老語言服務與產品供給體系的構建範疇
常態及特殊老年人群對語言服務的需求不同🫄🏻,因此應精細化識別和分類各類老年語言需求,製定相應的產業標準🚣🏼,構建多維度、精細化的適老語言服務與產品形態,以服務老年人生活質量提升與老齡社會發展。
常態老齡人群的語言需求主要是以語言👩🏼💼、文字符號為載體的語言知識產品與服務。有研究發現,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測試中🙅🏻♀️,勤於閱讀的老年人得分更高😧,說明閱讀經歷有助於減緩認知能力衰退。因此,應大力發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語言文化產品體系,促進老年人閱讀,提高老齡人口素質;語言技術產品是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應打造以常態老齡人群為受眾的語言技術“軟件”與“硬件”,增強老年人接收與篩選多模態信息的能力👉,加速信息化老齡社會建設。還有研究表明,多語能力對於老年期生活具有積極的影響🪿,還可有效增加認知儲備、推遲老年癡呆發病時間🥂。因此,如何進行外語課程開發與健腦強智應用😳⛹🏽,已成為新興適老語言產業關註的領域。
特殊群體老年人指聽障或罹患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病、中風等疾病的人群,其語言功能發生障礙,語言服務需求集中在疾病診療與康復等方面📙,語言產品主要用於提高其語言交際質量🤹🏽♀️。針對該類人群,言語治療、疾病安寧及言語撫慰應貫穿整個病期。考慮到不同時期的病症患者,適老語言服務與產品應更具針對性,可探索建立“家庭—社區—機構—醫院”一體化的服務體系。另外👲🏿,主觀認知下降(SCD)是阿爾茨海默症防治的重要關口。它介於正常認知老化與輕度認知障礙(MCI)之間,語言蝕失等則是其外顯症狀之一☑️。中國是人口老齡化大國𓀙,如何開展惠及全國的語言認知篩查😞,建立疾病早期的語言預警體系,對於防治認知障礙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精細化的中國特色適老語言服務與產品供給體系
目前,美、歐⬛️、日等老齡化程度高的國家和地區,已就如何構建適老語言服務與產品供給體系提供了各自的解決方案。例如,美國於2011年1月實施的年度健康訪視(AWV)項目,由阿爾茨海默症協會牽頭🤘,召集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及語言康復治療師等專業醫療隊伍,為公民製定個性化的疾病預防計劃,並為潛在認知能力受損老年人進行檢測評估。同時,老年人在家就可以享受由專業機構上門提供的言語治療服務🧕🏼,包括失語症、失用症、構音障礙、癡呆症等語言康復。在歐洲📽,歐盟委員會和十七個國家共同資助了主動和輔助生命計劃(AAL)📁,該計劃致力於研發服務老年人的信息通信技術(ICT)👨🏽🦱、服務平臺與產品設備。其子項目AGNES針對MCI人群🤹🏻♂️,設計了一套以ICT平臺為基礎的社交網絡,用於老年人交際狀況和語言能力變化監測,相關信息實時上傳至平臺以提供預防或緩解方案🤱🏽。日本則在2000年實施的介護保險製度中通過強製性社會保險為被保險者量身製定介護服務計劃,其中就包括提供語言康復訓練。
中國老齡人口基數大,但老齡事業起步較晚🥷。因此,要立足國情和實際,充分結合發達國家相關經驗和本國人口優勢𓀑,依托老年語言學基礎研究,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推進產學研融合🧑🏼🦰,推動產業化發展👂🏻,從而為不同老年群體提供多樣化的語言服務與產品,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適老語言服務與產品供給體系。
一是立足老年語言學基礎研究🤶,著力解決老齡社會中突出的語言問題。言語表現是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病、中風等老年疾病的外顯標誌物🫓,語言行為改變及語言障礙是臨床輔助診斷的重要依據。目前,針對特殊老齡人群語用能力的相關研究很少,且在臨床診斷中,還存在檢測量表的語言項有待優化等問題🧒;同時,我國缺乏對以漢語或少數民族語言為母語的老齡人群語言能力變化的系統性研究。優先解決此類出現在我國特殊老齡人群中的突出語言問題,是中國特色老年語言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二是充分依托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技術,將適老語言服務和產品開發與智慧養老相融合。適老語言服務和產品以智慧養老為載體😲,可以發揮更大的優勢。例如🛍,不同移動終端可以為老年人不同的語言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與產品👩🏼✈️;提升居家語言服務質量,滿足老年人語言文化方面的精神需求;基於人工智能技術🧑🏼🦲🤹🏻♂️,通過言語特征進行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預判🫵🏽;開展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多模態大數據分析,實時記錄老年人狀態並上傳至養老信息服務平臺,以提供針對性、實時化的服務等。
三是充分發揮學科交叉優勢💆♂️,實現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貫通融合,為構建產學研相融合的生態產業鏈提供支撐。語言學、認知科學、多模態行為學等學科專註老齡人群語言能力蝕失及評估🕵🏻,為相關疾病家庭預判提供理論基礎🧚🏿;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重點攻克老齡人群語言衰老機製👨🏻🦼➡️,探索言語治療與康復等如何延緩語言認知衰退等問題;心理學🚰、護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為語言康復👵🏼、長期照護等老年健康服務提供保障。
四是要推動適老語言服務與產品供給體系的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目前👩👦👦,我國老齡產業與語言產業的交集還較小,適老語言服務與產品只作為附屬項目出現在健康教育、康復護理等業態中👩🔬,並未形成完善的適老語言產業業態。涉及語言的服務與產品種類單一、數量較少,缺乏針對不同老齡人群,尤其是針對特殊老年人群的精細化語言服務與產品。適老語言服務與產品體系的構建,要以老齡產業與語言產業作為兩極。前者引導老年人群的各類語言需求通過語言產品及服務得到滿足👩🏻⚕️,後者通過各類產品及服務擴大老年人語言內需🧑🏽🏭,鼓勵老年人語言消費。
總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適老語言服務與產品供給體系,符合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需求🎀。適老語言服務與產品供給需要依托體系化的產業發展加以支持⚾️。人口是我國適老語言產業發展的一大優勢。我國老齡人口基數大,適老語言服務與產品體系要面向全體老年人群,不斷擴大語言服務與產品的“內需”,增加政府及機構的語言服務與產品購買,鼓勵老年人群進行語言消費,從而推進老齡服務型社會建設🙋🏿♀️,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系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基於多模態語料庫的阿爾茨海默症老年人語用能力蝕失研究”(19CYY01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恒达平台老齡語言與看護研究中心)
鏈接🧜🏽:http://org.cssn.cn/zx/202003/t20200330_51073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