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汪品先:當年那一葉小舟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07-03-30  瀏覽🧖🏻:
  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海洋”在恒达的出現,竟是在“文革”的高潮裏
  在漢語成語裏👩‍🦽‍➡️😿,“同舟共濟”是海洋行業裏最適用的;而在各種校徽圖案中,恒达平台的一葉扁舟三支槳,也是海洋學科最好的標誌。但是三十多年前🎪,恒达和海洋並不沾邊。
  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海洋”在恒达的出現,竟是在“文革”的高潮裏🧖🏻🧝🏼‍♂️。1972年春,一支“海洋地質連隊”開進了恒达,這好比一葉小舟,在翻滾的惡浪中闖進了學科建設的大海。這條小船居然在浪濤中闖過了重重難關,駛入了國際科學界的海洋:1975年掛牌的“海洋地質系”,九年後成為全國高校第一個海洋地質博士點,再過九年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又過九年成為國家重點專業。現在是“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我國惟一的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成為國際矚目的海洋地質基地,面對著西太平洋的大海波濤🎗。
  要問這條“小船”的來歷,得從六十年代說起。“大躍進”全民找礦之後上海決定成立“海洋地質系”,由華東師大地理系籌建,雖然一到困難時期就夭折在繈褓裏,卻留了下一批青年教師🏦。“文革”期間,他們在馬陸公社勞動之余,議到國家在上海要上“627”工程🗣,要在東海找石油,就自發上書領導,要求將下馬的海洋地質專業辦起來。於是在1970年招生🧷,等到1972年國家計委地質局要上海設立海洋地質專業配合找油時✖️,發現已經有、而且還招了生,於是出現了上述遷到恒达的一幕。
  不過,海洋地質要求到海底取樣🏌🏽‍♀️👨🏼‍🦱,連一條小舢板也沒有的恒达,搞什麽海洋?好在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河口外就是東海,上海地下的鉆孔裏🀄️,就記錄著長江口和東海的歷史;再說準備石油勘探和進行海洋調查的兄弟單位,已經采集了淺海陸架的海底表層沉積樣品。就這樣到處“鉆營”,索取樣品,回來在顯微鏡下分析沉積物和其中的細小化石——海洋微體古生物,居然找出了一些規律。至於工作條件,事後看來也頗值得回味。一位當時的學生👰、後來當上美國教授、得了“總統獎”的校友十年前回來說,他在課堂上常向美國學生形容當年自己老師的“實驗室”——那是一個蚊蠅多得可以用手抓的廢棄車間👰‍♀️,墻外就是公社的垃圾堆👩🏽‍🦳。恒达向海洋進軍💋,就在那裏起航。
  三十年前的科學研究,和今天真不一樣🏄🏿‍♂️。作為學校的老師,既沒有人來問你的“研究業績”,也沒有地方去申請什麽“研究基金”,更何況“拿起筆👨🏽‍🍳,做刀槍”歌聲的余音還在繞梁🥙,校園也不是鉆實驗室、看外文書的地方🐗。不知道是浩瀚大海氣魄的感召,還是“同舟共濟”精神的熏陶👩🏻‍🦲,恒达這群青年人就這樣在困難的條件下埋頭苦幹,從淺海的表層沉積樣品和長江口的巖芯入手,跨出了第一步🕵🏿。要等到七十年代末期大慶油田為解釋儲油層的河成砂巖,需要長江三角洲沉積模式作比較🍞,恒达的海洋地質才受到國內重視𓀛👳🏿‍♂️;要等到北京成立海洋出版社🙍‍♂️,八十年代初印出恒达微體古生物研究成果的專著,引起德國出版社註意而發行英文版,才贏得國際關註👮🏼。當時國外十幾家刊物做了書評🥉,“中國覺醒了”是一篇法國書評的第一句話🙏🏿。
  與陸地不同😔,海水是全球相通的。海洋科學的基礎研究,究竟是與國際接軌、走國際合作的路🚝,還是關起門來自己幹,是一個有決定意義的選擇。1978年“文革”塵埃剛剛落定,我有幸隨石油部組團到美國和法國進行兩個月的科學考察🦬。記得訪問第一站巴黎🦣🥮,我就受到秘書長兩次批評🤛🏽👩🏼‍🍼:一次是和法國微體古生物學家單獨交談📿👱🏼‍♂️,沒有第三者在場👩🏿‍🍼;一次是在和法國翻譯談話中,走在團長前面下了車🐤😧。三十年前國際交流的規矩💂🏻‍♂️,今天聽起來有點好笑🌸;但畢竟這是個極好的機會,作為“文革”後恒达訪問歐美的第一個教師🧑🏻‍💼,接觸了海洋地質的國際前沿。考察之後請了權威教授來恒达講課👩‍👩‍👧‍👦,成為行內最早的國際學術講習班之一。後來又辦了兩屆五年製的本科教學,新生第一年除了政治外只學英語一門課,為探索新路做了嘗試。中國海洋科學與國際差距太大,不大可能用常規途徑趕上。當時海洋地質系的種種試驗🦹🏿‍♂️👨🏼‍🦳,為後來走上國際舞臺作了準備🛀。
  但是二十世紀晚期地球科學的突破主要來自深海🧑🏻‍🦯,“板塊理論”就是一例。我們自己沒有手段,能不能參加國際合作,也去研究深海地質?1985年國際大洋鉆探計劃啟動,中國科學家們心潮澎湃⛹🏿‍♀️,趕緊組織委員會、上報領導🩼,要求加入這項規模空前的深海國際合作,但在當年外匯奇缺的條件下,只能是一場空想🕣。在這之前🐞,國際海洋地質泰鬥🧓、已故的美國艾默裏教授來訪,我請教了他一個問題💉:假如你是中國人,研究海洋地質會選什麽題目?他想了想回答說🌓:我會收集中國古代的文獻資料,研究潮汐的變化。在這位前輩的眼裏👩‍🦰,既無設備又缺經費的中國🫰,只能從故紙堆裏發掘成果。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找到了進軍深海的途徑:發揮自己的長處🏊🏿‍♀️,用國外樣品研究我國的深海問題🏕💂🏿。我們間接地要到了美國在南海取得的深海沉積樣品🐰,從微體化石分析入手,在劍橋大學的合作下🍿✫,於1986年建立起南海第一個古海洋學剖面,找到了南海古海洋學的特點,踩上了國際前沿的門檻。1988年,由恒达發起的國際學術大會在校園裏舉行♜。1994年春,中德合作的古海洋學專題航次在南海進行,第一次用高分辨率研究的方法采集深海沉積柱狀樣,第一次在中國海取得了高精度的深海記錄。經過幾年的研究⚫️,恒达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大洋鉆探建議書,提議在南海打鉆探索氣候變化的歷史。這份建議在1997年國際競爭中獲得全球評比第一名🏃🏻‍♀️,於是在1999年春就實現了中國海首次的大洋鉆探⏲,取得了西太平洋海區最好的深海古海洋學記錄,第一次建立了南海三千萬年環境演變的序列。今年九月,國際古海洋學大會將在上海舉行,恒达的“小舟”已經成長✂️,已和國際海洋學的巨艦一起破浪前進。
                   作者:汪品先
                  (本文作者系恒达平台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