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王偉強🙆🏻‍♀️:歷史文化風貌區的空間演進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06-10-15  瀏覽:
——王偉強教授在“空間與都市文化”學術討論會上的講演
  講演者小傳

  王偉強:1963年生,先後獲得城市規劃學士、碩士及建築學博士學位🧑🏻。現任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副所長。  長期從事城市空間理論、城市設計理論及城市更新等領域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工作。2000-2001年獲法國總統獎學金參加“50名建築師在法國”中法文化交流項目,2004年意大利羅馬大學建築學院訪問學者。近年先後赴西班牙、意大利、韓國🧑🏿‍🌾、美國等訪問交流,並與國際知名院校及設計事務所進行教學與實踐的合作4️⃣。

  從消費角度看🦠🦕,受全球化的影響,消費的職能在歷史文化風貌區的集聚煥發了古老歷史街區的活力,另一方面✊🏼,由於消費具有精致化的趨勢,也促進了城市的精致化建設,推動了再城市化的進程。從歷史文化風貌區角度看,則必須認識到消費與時尚對城市空間的引領作用,從而順應城市職能的演進,強化營造城市的公共空間💪。消費的空間布局與歷史文化風貌區具有高度的同質性與共時性。認識到城市的這一社會特征,順應時代發展以促進城市功能的演進🧑🏻‍🏫,是歷史文化風貌區得到保護和獲得新生的重要動力。同時,為促進城市功能的新陳代謝🧑‍🦯‍➡️,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應當遵循原真性、整體性與持續性的原則👩🏻‍🦱👨🏻‍🏭;這也是我們保護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一個重要準則。

  歷史文化風貌區是一個城市的珍貴遺產🫅🏻。上海在2004年曾經確定公布12個中心城歷史文化風貌區,總計面積約為27平方公裏,涵蓋了628處優秀歷史建築,占全市已頒布的優秀歷史建築的83%👐🏼。

  有關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已經討論多年🧑🏽‍🏭🚢,我認為,其中有兩個問題始終還不明確,一個是保護什麽👴🏼🖼,另一個是如何保護。在各種場合下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保護問題大家都一致公認,但由於本位利益的多樣性,具體到要保護什麽卻很難落實。都希望保護是在別人的範圍之內進行,強調自己地塊的特殊性,需要加強開發⬆️。另一方面,對象如何保護🤛🏼,常常被放在操作層面上理解,成為一個比較技術化的問題,手段也比較單一🤵‍♂️,往往是“修舊如舊”❎📬、對門窗和山花等加以修繕和維護,不能滿足保護的社會需求🏊🏼‍♂️。這就產生了保護手段的單一性與城市功能需求的多樣性之間的巨大差別。

  大量有價值的🪸、反映城市歷史遺存和文化精神的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正面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挑戰。統計數據表明,1990年代上海加速發展以來至今的建設總面積,等於上海開埠到1990年的建設總和。這就意味著15年再造了一個上海🥷🏻,建設規模和速度是非常驚人的,同時表明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任務也是空前的🚶‍♂️。因此,我們在此通過城市與消費的視角去考察歷史文化風貌區,研究城市功能是如何演進的🏗,從而使我們可以從更高的層面上來看待保護究竟意味著什麽🧎🏻‍➡️🪨。

  一、城市與消費理論開闊了研究視野

  高端消費區域和歷史文化風貌區之間的相互關聯並不是偶然的😢,它實際上反映了城市社會發展和社會思潮變遷的必然。

  城市是有機的,歷史文化風貌區也需要有機更新,實現城市空間職能的集聚與擴散🍣,實現城市的新陳代謝🫒。可以說,城市與消費的視角與理論開闊了我們對歷史文化風貌區研究的視野。

  作為一種經濟現象,消費通過再生產過程反作用於生產,到了工業社會後期,消費開始顯現出經濟、社會轉型的特征,並在全球逐漸形成“消費主義”思潮,進而對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空間的生產也不例外🧜🏿‍♂️。如今,“炫耀性消費”、“符號消費”的思潮在城市建設中隨處可見🧥,比如,對大規模改建的偏好,古城改造成為純粹的旅遊項目投資,建假古董🍧📺,造偽文化🚵,凡此種種🐋,都使得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與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我們不妨從經濟結構來考察上海的建設發展。上海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支撐條件是經濟結構的調整🧑🏽‍🎓♥︎。過去十多年,上海以“三二一”為序調整產業結構❤️‍,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其比重已經接近世界上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進入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城市發展階段。在城市產業結構重組的過程中,上海中心城區實現了“退二進三”🧑🏼‍🏫,同時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升級。另一方面🎺,整個1990年代與2001-2004年期間相比較,在人均家庭收入支出方面,也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

  從社會結構來看,上海在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重組的同時,社會發展和社會結構重組也在同時進行。普遍一致的看法是,這些年來上海的中產階層的主體地位逐漸形成,中產階層所代表的消費需求🥎,其各種消費體驗、消費效應必然會在城市空間上有一個強烈的投影。考察這個投影的實現應從兩方面來進行,一是看消費在城市空間中如何布局,另一方面是看城市空間是如何被消費的。

  上海城市消費在空間中的布局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由於城市“退二進三”👩‍✈️,消費空間的主體化趨勢得到加強,尤其體現在中心城區。其次,城市消費階層的不同劃分導致城市消費空間的分層化趨勢得到加強。為了考察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選取了7個樣板🚬,分別是百貨商店💂🏿‍♀️、酒店、時尚精品店、餐廳和酒吧、影劇院和體育賽事中心💟、會展中心和美術場館⚡️、汽車展示廳,來加以分析。選取的這些樣板都是以比較高端的奢侈品為消費對象的。同時🥵,我們選擇了上海12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域和中心城區作為這些消費分布的空間底板,來加以對比。可以看到,上海54%的中高檔百貨商店、57%的時尚精品店👏、56%的高檔餐廳、77%的高檔酒吧🎥、41%的豪華酒店、70%以上的會展中心和美術場館都分布在這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內。把7個樣板疊加到上海的城市空間上🧑🏽‍⚕️,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集聚度相當高🧑🏿‍🏫,關聯性也很強,整個高端的消費和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的空間劃分具有高度的同質性和共時性❌。城市消費的這種空間布局所呈現出的新的圖景,已經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公共服務設施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等級結構。高端消費區域和歷史文化風貌區之間的這種相互關聯並不是偶然的,它實際上反映了城市社會發展和社會思潮變遷的必然。我們只有認識到歷史文化風貌區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的空間效應和功能的演進是如何發生的,才能夠理解歷史文化風貌區究竟要保護什麽。

  從消費角度看☘️,受全球化的影響🤦🏿‍♀️,消費的職能在歷史文化風貌區的集聚煥發了古老歷史街區的活力,另一方面,由於消費具有精致化的趨勢,也促進了城市的精致化建設🐄,推動了再城市化的進程📬。從歷史文化風貌區角度看,則必須認識到消費與時尚對城市空間的引領作用🙎🏻,從而順應城市職能的演進,強化營造城市的公共空間。消費的空間布局與歷史文化風貌區具有高度的同質性與共時性🧝🏽‍♀️。認識到城市的這一社會特征🥟,順應時代發展以促進城市功能的演進,是歷史文化風貌區得到保護和獲得新生的重要動力🐄。同時🕴🏻,為促進城市功能的新陳代謝🦹🏽‍♂️,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應當遵循原真性🪃、整體性與持續性的原則😾;這也是我們保護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一個重要準則。

  二、消費需求促生城市空間重新布局

  在城市功能提升的過程中🧖🏽‍♂️,我們既要遵循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又要兼顧各方的利益,捍衛城市的價值觀與公眾的利益。

  在研究消費的空間分布的基礎上,我們將用三個實證案例來考察上海的城市空間是如何被消費的。這三個實證案例分別為上海的外灘、衡山路-復興路和山陰路歷史文化風貌區。

  1、外灘。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問題🏂🏿,實際上從改革開放之初就一直處在爭論之中🐶,1992年以來一共經歷了三次重大調整。1990年代初🌕📥,上海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當時明確外灘建設成為21世紀的“亞洲華爾街”,以恢復外灘的金融區功能🤷🏼‍♂️。1994年進一步明確浦西浦東聯動🫔,以形成上海的中央商務區,把外灘定位為中央商務區中的金融一條街。2000年以後,尤其是2005年,又經歷了一場外灘建設的大討論。一方面外灘是金融機構、企業總部聚集地,另一方面,外灘也逐漸成為一些頂級豪華酒店👌🏼、高檔餐飲等時尚場所的混合體🧑🏽‍💻。這裏,空間的消費可以從政府推力和社會推力兩個層面得到考察🚣🏿。政府把外灘定位為金融中心®️,希望通過房屋置換來打造上海中央商務區的雛形🍵。但是,受製於各方面的條件,外灘要建設成為金融中心🙍‍♂️,還存在著製度等多種因素的製約。另外,商務成本也成為其中的一大製約因素🤹🏽。在此情況下,大量時尚產業、消費場所在2000年後陸續湧入外灘。可見,兩大推力的方向並不完全一致,政府希望把外灘建設成為“亞洲的華爾街”,而社會力量卻把它改造成了“第五大道”。事實上🛏,未來外灘的保護和開發應當高度融合兩者,同時通過製度創新,進一步打造外灘金融中心的作用。我們用外灘十五號、黃埔公園等分案例🧜🏿‍♂️,來對這一結論加以考察。
 
 外灘十五號項目🏌🏿‍♂️。外灘十五號的北側是上海外匯交易中心🤷🏻‍♂️,南側為上海總工會⚱️,這一項目的整個用地在外灘中比較雜亂。因此🫵🏽,有關方面非常形象地把這一項目稱之為“鑲牙齒”工程,並試圖把它打造成為未來上海的市民信息中心。其設計過程經歷了幾輪波折。第一輪設計請的都是國際大牌事務所🫳。當時排名第一的方案中,外灘十五號是與上海總工會高度齊平、全部采用玻璃幕墻、非常空透的一個建築,希望通過強烈的對比來體現整體協調,方案其實很不錯。但是💜,國家文物總局認為這一設計方案與外灘的整體風貌不相協調,最終否定了這一方案。

  第二輪,我們的設計方案勝出,是因為這一設計方案主要遵循了古典立面橫三縱五的原則來進行處理。同時🤵🏿‍♀️,為突出建築的開放性,該方案對建築底層做了較大退讓,形成了一個色調呈灰色的廣場。再往裏,則是一個內廣場🤳🏻,這個內廣場和建築之間有一組移門,從而使得內外空間完全融為一體。我們在設計中也充分考慮到了現代元素和古典元素之間的結合。可以借用語言學的原理來加以形象地比喻🍇:在詞匯和語法的關系中🏯,詞匯是不斷與時俱進的🛐,但是句法結構卻往往比較恒定。同樣,我們的設計應當遵循古典主義的語法,遵循它對比例的推敲、對橫三縱五的邏輯性的強調以及對韻律、墻面虛實關系的重視🖐🏻,但是,我們所用的語言😙🥃,應當是現代的而不是古代文言文。只有當一個建築的內部完全是一個非常現代、很有張力的空間,突破了古典主義嚴謹的🈺、比較沉悶的布局手法,才能體現這一建築的開放性和公共性。

  再來看同樣位於外灘區域的黃埔公園的改造。毫無疑問,浦東濱江大道的成功商業開發,對隔黃浦江而望的黃浦公園的改造開發形成了很大的刺激和推動🙅🏿🐌。因此,黃埔公園同樣希望通過新的改造👽,打造成為外灘區域又一個時尚場所。現在🤙🏽,外灘18號的西餐廳已經被引入到黃浦公園內部,“哈根達斯”、“許留山”等時尚連鎖店也將入駐,一個新的時尚消費空間正在形成🤌🏻。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外灘的改造集合了各種不同的因素💁🏼‍♀️🥕,有國際資本的影響🦞,有政府形象的追求🌬,有企業集團的利益訴求,還有城市功能保護和提升的要求。無庸置疑的是,城市本質上是一個有機體,城市的功能需要通過不斷的新陳代謝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在城市功能提升的過程中🙅🏿‍♀️,我們既要遵循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又要兼顧各方的利益,捍衛城市的價值觀與公眾的利益📻。這些案例很好地反映出了城市空間是如何在各方利益的均衡中得以重新布局的。

  2、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它是上海中心城區優秀歷史建築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風貌區👱🏿。我認為📬,這一歷史文化風貌區在上海所有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中👸🏿,是問題較少的一個🏋🏿‍♀️,主要得益於政府推力和社會推力兩者之間的高度一致。一方面,政府希望把它打造成為一個集文化休閑產業、旅遊觀光產業、中高檔娛樂消費場所於一體的區域🧘🏼,而社會力量的訴求又與這一定位恰好吻合。這種高度一致性使得該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和發展進程非常高效。我們可以用這一區域內的新天地👨🏿‍🎨👎🏻、建國路8號👨‍👩‍👦‍👦、泰康路田子坊這三個分案例來對這一結論加以考察👩🏽‍🦰。

  新天地早已經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改造案例,它是國際資本投入、整體規劃而形成的一個場景式規劃🤼‍♀️。相對而言,我個人更喜歡泰康路田子坊這一案例。田子坊並沒有一個由有關部門主導的總體規劃,而是各個小業主自發形成的民間自下而上的力量推動而成,最後形成了符合城市多樣性和原真性原則,其空間發展可以稱得上是原生態式生長的城市空間。建國路8號的案例則介於新天地和泰康路田子坊之間,其主導力量是企業🧑🏼‍🏭。舊有工業在上海城市轉型中逐漸搬出📅,但原來的企業並沒有簡單地把土地轉讓給他人,而是自己提出了打造時尚創意產業的設想💆🏿。然而💆🏼🐎,由於企業能級和資金投入不夠😳,他們又無法像新天地那樣建設開發。總體比較而言,我認為建國路8號相比新天地是一種進步,而泰康路田子坊這種自發形成的城市空間則是更上一層樓👩🏼‍🍳。城市是有機的📷,當政府推力與社會推力相互統一時,城市空間的改造與更新就顯得高效而和諧🧏。我們並不贊同不加區分地對城市進行大規模改造➛,而是倡導小規模漸進式的發展,尤其是倡導鼓勵社會多元力量參與到城市改造的進程中來,以便推動城市空間原生態式的發展。這才符合城市的原真性與多樣性原則。

  3、山陰路歷史文化風貌區。該風貌區是海派文化的集聚地,是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分布著眾多的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中國近代文化名人魯迅🫴🏿、茅盾等均在此生活和工作過,著名的“左翼文化運動”肇始於此。1930年代,這裏是非常活躍的地區,同時也是市民化🐍、平民化程度很高的區域。有關方面希望把該歷史文化風貌區定位為“文化虹口”📳、“歷史虹口”,並強化其商業商務職能🧚🏽,以實現其城市功能的跨越式發展☎。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影響了其目標的實現。對比1930年代山陰路地圖和1990年代衛星航測的山陰路區域照片,我們驚訝地發現兩者之間並沒有太多差別。

  三、製度建設對風貌區保護尤為重要

  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和發展🧔🏼🖤,已經到了從單純等待政府的保護🩱,向在政府保護政策框架下依據市場需求自主尋求發展的重要時期🍠。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發現,製度往往是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的一個重要製約因素。這裏所說的製度包含土地管理政策、城市規劃管理政策、房屋管理政策等方方面面。從土地出讓政策來看,如果完全以市場價格為導向,就會較少考量歷史文化價值,這不利於歷史街區的保護;從城市規劃管理政策來看🧔🏿,規劃技術管理規定主要是針對新城區開發而製定的,包括紅線控製🧗🏿‍♀️、道路紅線退讓、開發強度、綠化率設計等等,缺少對不同個案的個性化處理;從房屋管理政策來看,置換政策也缺少細致化的處理。城市改造過程中的價值取向需要各項政策的配套支持🚣🏻‍♀️♙,而現有的政策製定主要傾向於新建項目⛹️‍♂️,與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有所沖突。製度建設已成為我們保護與更新工作中的重要任務🧚🏻‍♂️。

  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與發展,面臨著保護的原真性與資本的逐利性👩🏿‍🎓、保護的整體性與建設的階段性✈️、保護的分門別類與政策的單一性之間的一系列矛盾🙋🏽。因此,我們提出,應當製定強製性、協調性、引導性🙅🏽、細致性的發展政策,以便解決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過程中的種種矛盾🤽‍♀️🦠。在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城市保護和更新,尤其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和發展,已經到了從單純等待政府的保護🤾🏿,向在政府保護政策框架下依據市場需求自主尋求發展的重要時期☺️。

  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與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從機遇看🧑‍🔧🖐🏼,全球化背景下消費文化的發展,使風貌區的保護得到了空前高度的重視。同時,全球化帶來的資金✊🏻、經驗👩🏽‍🍳,也對風貌區的保護產生了推動作用☝🏻。而且🤦🏼‍♀️,在消費主義思潮影響下,我們認識到保護實際上也是消費的一部分🪧,而且它屬於一個更高的精神層面的消費。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當下面對的有利條件🔙。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以消費主義為導向的市場行為同城市的長期發展目標實際上是矛盾的,大規模的舊區改造,對風貌區的發展難免產生負面作用。並且👩‍❤️‍👩,單純以旅遊為導向的發展,影響了風貌區的功能配置,使風貌區陷入超負荷使用狀態👷🏻‍♂️。因此🙋🏻‍♂️,應當從政策引導的角度去研究城市的發展定位如何😛、如何實行業態功能管理、如何發展文化產業和增強文化活力;應當從市場引導的角度引入多元力量,實現產權多樣化管理🈂️;應當從城市規劃的角度研究和論證城市開發與特色保護之間的協調、土地使用與街區結構發展之間的協調🔷、城市政策和製度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之間的協調。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城市空間新一輪布局中應當努力的方向🤽‍♀️。

  (本次講演是在上海社會科學院“西方文學文化批評思潮研究”特色學科與上海書店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空間與都市文化”學術討論會上所作)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