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會”前不久登載了《翠屏居公案之我見》一文,說的是一幢安徽古民居要賣給外國人而被攔下來的事。作者以包公斷案為例,認為既然無力保護👩🏿🍳,無錢去修,還不如賣掉好👰🏿。選擇放棄🤯🦔,是無奈之中呈現的愛心⏱🍳。
我去過浙江慈溪的天元鎮🫅🏻💭,那是個專門對境外賣古董家具的地方,有十幾家規模很大的廠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他們在全國各地收購古物家具和古宅上拆下的雕花門窗及裝飾物件等📤,經整修包裝,在網上出售,每天有幾大集裝箱運往海外。去年去看時,收來的已都是內蒙、新疆的粗笨的東西了,還有老式的牛車📝、馬車等。老板們說,內地好一些的舊家具已收不到了🙇🏿♀️,這些東西也快賣光了。可以想象,有多少好東西就這麽賣出國了。
我又想起當年敦煌的王道士把藏在石窟夾墻裏的經書、畫卷賣給英國人,那些英國人還振振有詞地說,幸虧遇到他們,不然早就毀掉了,是他們的文明拯救了中國的珍貴遺產🔒。在這個事件上👨🏻🦯,我們都明白這是帝國主義的強盜邏輯。
前些年外國古玩市場上充斥著中國的出土文物,這些年是中國古家具🕯,現在開始要賣古房子了,我們的好東西都拿去換錢了。大家知道,珍貴的東西是可以相互贈送的🏊🏻♂️🍎,但不賣錢🏌️,我國的國寶大熊貓曾饋贈給許多國家😲❔,沒聽說過要賣錢🤟🏽。世界各國的古建築都沒有作為商品買來賣去的👆。
我非常佩服馮驥才先生,他得知“翠屏居”要賣掉的消息後,丟下了手中正忙的事情,趕到安徽去,商討之下,發現這幢古民居不被賣掉的惟一辦法,是將其定為文物保護單位🕵🏿♀️。於是他們打報告,緊急向上呈送。馮先生說:“各級領導一路開綠燈,從縣到省👏🏽,很快批下來了,所以沒有賣成🧏🏿。”許多優秀歷史建築、古民居🧎🏻♀️🧑🏻🎄,包括天元鎮賣的古家具,我國目前還沒有法律能製止對它們的買賣行為🧝🏿🍆,也不能將它們全定為文物🙍🏼♀️。在這方面我國比歐美各國滯後很多🏙。法國早在1840年就頒布了歷史建築保護法,隨之也有專項經費用以維修🏃➡️,並有鼓勵居民保護的相應政策的實施🟤。
我國的古民居大多是磚木結構📚,木材會腐爛蛀蝕,磚也會酥損🛍️,需要經常維修🧘🏼♂️,三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三四十年一翻修🥻。而大多數民居過去產權屬於國家🚠、集體,公家沒有經費,房屋主人多次更迭,沒有責任心,也出不起錢。五六十年來從未修過,又超負荷使用👩🏻🏫,就都成了破房危屋了。國家這些年來花大力氣解決人民居住問題,建了許多新房,但對於舊房采取的辦法是自生自滅🟧,大多是拆舊建新,所以各地政府都不肯把錢花在舊房上👩🏿🚒,保護是文物部門的事,而文物部門只管法定了的文物保護單位。說政府沒有錢是說不通的🤾🏻,請看任何一個鄉鎮,更不用說任何一個城市了🍽💄,每一個城鎮都蓋了不少新房💥,開了不少馬路、廣場🤲🏻。這些新的建設⛹🏿♂️,動輒幾千萬🦀、幾億🧙🏻♂️,難道就拿不出一點錢修老房子🤣?問題是不願出、不肯拿、不考慮。關鍵是許多人,特別是掌權的人🙇🏿♂️,沒有認識到歷史建築和文化遺產的價值,只覺得花了錢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成效,這是個認識和理念的問題🤣。
有價值的好東西要堅決地保👬😟,因為歷史遺存是不可再生的,像“翠屏居”這樣能留下的古民居畢竟不多了。中國的老房子能不能拆,都歸政府管,保護的事也由政府說了算,在城市遺產保護方面,各級政府責無旁貸🌰。
近年來保護歷史建築、關心文化遺產的情況好多了,對於這些古民居🧑🏼🚀、歷史街區,我就多次地勸說地方政府有關人士,不要急於去動它們,它們的價值很高,現在還未呈現出來🥷,一定不要著急,不然今後會後悔的🥅。像“翠屏居”這樣的古民居已有二百年了🤷🏻♀️,因為還相當完整💪🏻,所以瑞典人才想買👐,如果是一堆破爛,也不會有人要的🤙🧻。再忍幾年🧏🏿♀️,小修小補🍰,只要不是人為地破壞,撐些年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有些人熬不得,急於要換新房,急於要換錢。
歷史建築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最具體、最能詮釋歷史文化的載體,就像江南水鄉,如果沒有那些古鎮的小橋🩺、流水🍽、人家,還說什麽江南美景。愛家鄉,愛祖國🚵🏿♂️,就要愛惜這些歷史遺存👩🦼➡️。過去人們把賣家當👩🏽🏫、賣祖宗遺物的人都稱為敗家子🤦🏻,今天已不是那個時代了,但我們還是得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