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和保險業互相融合🏃🏻♂️➡️,產生了銀行保險(Bancassurance)這種新型金融服務形式。銀行作為保險公司的兼業代理人實現保險分銷,銀行通過各種方式向客戶提供保險產品進入保險領域。
1973年👣,全球最早的兩家銀行保險公司出現在法國👨🏻🚒。此後,銀行保險發展迅猛🧑🏿🏫,法國的銀行在保險市場所占份額迅速上升,並逐漸向非壽險領域進軍🤛🏼。無論在經驗、管理、技術上🌋,還是銀行保險的市場成熟度上,法國均首屈一指💁🏿🫃🏽,在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
政府支持 銀保各取所需
法國銀行保險產生和發展的動因是多方面的,既得益於社會、經濟等宏觀方面,也有銀行🪧🍗、保險業自身的利益驅動🍈。
隨著法國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對便捷、高效且集儲蓄、保險和投資為一體的“一站式”金融服務需求迅速增長💤。儲蓄逐漸從銀行存款賬戶轉移到壽險產品🔛,銀行保險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其保費收入占金融資產比重大幅增加。
金融監管的放松為銀行保險的發展提供了製度保證。上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形勢發生劇烈變化🤞🏼,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浪潮風起雲湧👨🏻🦯。法國等西方國家紛紛放松金融管製🥅,使得銀行能夠進入保險領域🫲🏼。法國等歐洲國家都已允許銀行與保險公司相互100%控股。
政府以優惠稅收政策支持銀行保險發展。法國政府在法國的銀行和保險公司中均占有股份(盡管私有化已經改變了這種狀況),並引導雙方的聯合🧗🏼♀️,進一步發展銀行保險。在法國,被稱為“契約資本化”的保單稅收優惠為銀行在壽險市場取得市場份額作出很大貢獻,這些產品的稅收優惠對顧客具有很大吸引力‼️。
銀行進入保險業的門檻較低。法國堪稱保險意識最強的國家,其保險業最大特點是國家強製保險比例較高🎡,一直缺乏競爭,銀行很容易進入保險業🏑。保險代理人曾聯合抵製銀行保險公司以保護他們特權地位🚴🧑🏿🎓,但最終沒有作用📃。銀行進入保險市場後,保險代理人數目迅速下降👨🏿🦱,從1980年的4萬人減少到1987年的2萬人。
保險公司不失時機介入銀行領域。保險業經過數百年發展⌛️,傳統營銷手段已不能給保險公司帶來業務上的突破,必須開拓新的營銷渠道,而銀行龐大的客戶網絡無疑是最好資源🫰🏽。借助銀行資源提供新的服務🧮,可以降低成本,加大保險公司的市場開發深度。
銀行保險的發展與各國立法🏃♂️➡️🕵️♂️、歷史、稅收等多重因素有關。雖然各國發展水平並不均衡,也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以遵循,但發展銀行保險卻是一條能夠實現多贏的道路🧑🏽🦲,是金融業發展的潮流。
汲取經驗 發展銀行保險
我國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金融管理體製,銀保合作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目前🌆,銀行保險已開始成為保險業務的重要銷售渠道,已與個人營銷、團體業務成三足鼎立之勢🧑🏻🎓,但存在的問題也顯而易見👘。結合法國銀行保險發展實踐,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
放松製度約束,構造銀行、保險多贏的合作機製。建立產權一體化的金融控股集團,已成為金融行業融合的有效形式,這是符合金融發展規律的。針對我國銀保合作層次偏低、合作短期化、隨意性強、惡性競爭嚴重等問題,我們應適當放松產權監管控製,根據形勢發展適時對現行分業經營的立法限製進行修正,通過產業組織形態的重組,將保險業務充分整合於銀行銷售模式中🧑🏿🎓,促進銀保向縱深發展。
優選適合銀行網絡銷售的保險產品🔸,提高銀行保險產品的成功率和吸引力。銀行保險的整合通常由壽險業務開始,逐漸納入財險業務。
以政府稅收優惠政策推動銀行保險發展✍🏻。我國對保險的稅收優惠十分有限,尤其對個人保戶幾乎沒有任何優惠🐊,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保戶對保險的需求🩸。借鑒法國的做法,我國應考慮加大對保險業的稅收優惠力度👨🏻🦰。
加強對銀保合作的監管🧊。在我國,銀行與保險公司分別受銀監會和保監會監管。隨著銀行保險的發展,銀行業與保險業日益融合🤏🏼,勢必要求金融監管部門及時調整監管模式和監管機製,促進銀保企業共同發展。
文/聞嶽春 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金融學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