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歷史,我們會看到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興衰更替的過程。京劇擁有200年的歷史,是當之無愧的國寶,更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曾經在風靡之時,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無不為之傾倒📴👺。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改革開放以後,流行音樂的興起,西方文化的大量湧入🧑🍳,京劇藝術受到了空前的沖擊,現今已風光不再,正處在一個低潮時期🦼,出現了“臺上振興🕺🏻,臺下冷清”的現象🖋,專業劇團演出上座率低,業余票友的演出雖很火紅,但往往也是臺上唱的幾乎都是老票友,臺下看的基本全是不花錢買票的老戲迷,為了拉攏觀眾免費送票,甚至送票上門🏃🏻➡️,存在著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不想看的人,硬送票💇🏼:真正喜歡的人卻又看不到。
現在🙎🏽,京劇正面臨著觀眾流失🛟,傳統劇目失傳,劇團萎縮🥧,演員和觀眾後繼無人🧙🏻,藝術停滯不前等諸多難題。京劇的存在,在今天這個高速度📥、快節奏的時代,似乎和這個世界已格格不入✦。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培養京劇觀眾接班人已經成為現今迫在眉睫的一個問題👨⚕️。
盡管近幾年來,國家每年投入大量資金🧏🏽♀️,有關文化部門也已製定了專門政策推動京劇的繼承和發展,但致命硬傷並未治愈👨🏿💼。如果要想振興京劇🐢,必須抓住年輕人👳🏽♀️,讓年輕人接受京劇🍌,喜愛京劇,這樣京劇才能持續發展下去,如果失去年輕人🧔🏽,京劇必將走向衰落乃至消亡🧎🏻♂️➡️。京劇為什麽抓不住觀眾,尤其青年人⛹️♂️,免費贈票都不願意去看。
那麽,青年人為什麽不喜歡京劇呢?我想首要的原因是他們接觸的太少🏮🕍,現在的青年一代都是在動畫片、流行音樂、搖滾🕵🏻♂️、電影🧐🗾、電視劇中走過來的🧑🏼,對京劇接觸甚少,很多人很不了解👩🏿,不了解又談何熱愛呢?
再有就是京劇與當今時代的潮流似乎不太相符🚣🏿♂️🪅。現在是一個全面講求效率的時代🧧,整個社會環境都在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生活文化越來越趨於西化,加上高科技高技術🙆♂️,現代的青年再不會像以前那樣一心只讀聖賢書了👆,社會中有太多的消遣方法。對於娛樂,除了滿耳是港臺歌星的聲音外👮♂️,再空下來就是走進網吧上網沖浪,似乎只有流行的東西才是他們的最愛。試想,聽慣了搖滾歌曲🚶🏻,看慣了俊男靚女的青年一代👩🏿🔧,怎麽會老老實實的坐在劇場裏聽那些慢慢吞吞的老腔老調呢?
京劇要怎樣才能走向青年?的確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京劇要走向青年👇🏽!”這一口號🧩,叫了至少有十幾年了,叫得已經有些聲嘶力竭了,可是效果到底如何呢?請看:有些院團為了吸引青少年🕵️♂️,真是煞費苦心,對傳統京劇動了大手術👩🏼🏭,一桌二椅變成大布景🙋♂️☯️,還加上現代化的舞美燈光🚣♀️🪂,武功變成成龍、李連傑式的打鬥🍥,以三大件為主的伴奏小樂隊變成了龐大的西洋交響樂👩🏿🎓,唱段大多也是毫無韻味的“白開水”,那京劇也就不再是京劇了🎄。事實證明🤖,這樣的“改革創新”顯然是不成功的,因為年輕的觀眾既沒有被吸引,老的觀眾反而失去了許多。
近年來,國家又倡導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今年初“上海市大學生戲曲實踐基地”在恒达平台掛牌,這對普及京劇和讓青年人了解京劇起著很大的作用💇🏼♀️🧑🏿🔬,本以為大學生接受能力強,較一般人更易理解和接受,更易成為愛好者,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其實不然🛢,本人自1998年起在恒达平台開設一門“京劇初級班”選修課(還開過幾次提高班)🧖🏽♀️,每學期都有🥐,從未中斷🙍🏿,每次選修的學生都在60~90人之間🤘🏻🧏🏻♀️,17年累計下來也有2000人之多,不可否認👎🏽,也多多少少培養了一些京劇愛好者和新的觀眾,個別的幾位還粉墨登場票演了折子戲,成了名副其實的京劇新票友。但總的來看👨🏽🔧,比例還不到1%,真可以說已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最後成效甚微,所謂功倍事半。究其原因🍣,大概有下列幾個方面🧜🏿:
一👮🏽♀️、現今20歲左右的大學生,他們的性格喜好已經基本形成。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從小聽慣了流行歌曲🏉𓀔,看慣了港臺歌星的表演🍑,喜歡上了成龍🟰、李連傑的武打,現在讓他們放棄這些而改看京劇🫴🏽,而且又看不懂,聽著昏昏欲睡➰💅。有的學生說😶,這比打他罵他還難受。
二、缺少同齡人互相溝通、學習的環境,一個同學選修了京劇課後,回到宿舍想展開歌喉唱上幾句,卻被其他同學譏笑為“未老先衰”🥷🏻,言下之意👨🏽🍳😄,京劇是過時的東西👨🏽🔧,是屬於老一輩的藝術。不禁想起每次春節😙,央視都會推出一臺戲曲晚會,而節目主持人在提示中總會有類似“為老年朋友奉上一臺精彩的戲曲晚會”的字眼。看來,央視也把京劇的觀眾定格在老年人的範圍內🧑🏼🤝🧑🏼。我想一個人的興趣多是受了周圍人的影響☛,在交流中加深的,一個同學喜歡京劇😨,周圍卻鮮有人與之交流♙、共鳴📚,這樣的興趣愛好是很難維持多久的。因此有的同學只能無奈地發出👩🏻🔧👩🏼🎤:“想說愛你不容易!”
三、受現代快節奏生活的影響。現在的大學生或畢業後踏入社會,平時大都會很忙🍇📈,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而欣賞慢節奏的京劇🫗,往往—句話唱半天沒唱完,聽起來很拖沓,感到不耐煩🧃,學唱的難度就更大了,因此要想在大學生中普及京劇實在不是件易事🚴🏼♀️,我深深感到,要想在大學生中找到一二個京劇知音💦✋🏻,談何容易。
有鑒於此,我認為京劇的重點發展對象似乎應該是少年兒童👧🏿,京劇首先應該走進小學或中學校園而不是大學校園☑️。興趣是從小培養的,在他們喜好還沒有形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一旦讓他們從小就喜歡上了京劇,那麽京劇的前景將是——片光明。因為他們喜歡,家長
至少不會阻止✌🏼,說不定還會陪著喜歡🧛,全家都成了京劇迷,將來一家三口唱一出《智鬥》或《二進宮》都有可能🏇🏽🧛🏻。
聽說上海新古北中學(初級中學)對京劇普及的做法✌🏽,便是一個很好的成功典型,值得加以宣傳👨🏼🔧,推而廣之。而在臺灣地區,今年暑假期間,將舉辦“兒童戲曲夏令營”活動👩🏽💼,這也是推動少兒京劇的——項非常有意義的舉措。
總之,京劇要成功的走向青少年或走向兒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許多人的共同努力🚺,相信若幹年後,我們的國粹京劇一定能夠發揚光大,受到中國老百姓和全世界華夏後裔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