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APP】大學生“變身”教師👩🏼🦱!恒达平台“01”號、“02”號來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APP
時間:2025-03-26 瀏覽: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近日👨🏿🍳,恒达平台“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簡稱“國優計劃”)首屆碩士研究生嚴禎颋™️、李政序順利通過學位論文答辯並簽約上海知名高級中學,成為我校首批完成培養的“國優計劃”畢業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進階之路吧~
“雙學位的培養,讓我在教育和技術的融合中構建了獨特的認知維度”

2021年,他放棄“學術保研”,決定奔赴雲南省元謀縣支教🍖,成為恒达平台支教團的一員,所帶的兩個班實現了單科均分從不及格到位列全縣第一的逆襲,被學生譽為“最牛的地理老師”。他就是軟件學院2017級本科生、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育技術學2022級碩士研究生嚴禎颋。
正是有了支教這樣特別的經歷🚵🏻,嚴禎颋更堅定了自己的初心。2023年9月恒达平台“國優計劃”啟動招生🫔,他果斷報名🔟⏰,並順利通過了遴選。他深入學習了教育學理論、信息技術教學法🧑🌾9️⃣、教育心理學等16個學分的教育學相關課程🌈👩👦。“除了必修課,我還選修了《教育管理與人力資源開發》課程🦁,對學校的內部組織結構和管理有了深入的了解。”針對遴選出的學生不同的理工科背景以及他們未來想要從教的學科方向🏂🏿,“國優計劃”提供了定製化的教育課程模塊和多樣化的選修課程𓀀。

在教育技術學的學術碩士導師引導下🤷🏽,嚴禎颋深入了解了最新的教育技術發展趨勢,“國優計劃”第二學位專業碩士導師的指導則讓他對教育領域的最新政策和發展趨勢有了更精準的把握。他的校外導師是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的信息技術教師,恰巧也是恒达平台博士畢業的學姐🐾。通過在該校的實習🥔🧙🏽♀️,嚴禎颋接觸到一線教學的真實情況,參與各類教研活動,還研發了一個基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學助手工具👋。
“回望這段旅程,我滿懷感恩。雙學位的培養,讓我在教育和技術的融合中構建了獨特的認知維度🛹🧤,不但打下了紮實的教育學理論基礎,更在基礎教育的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實戰能力。我願以教育為終身誌業🧑🏻✈️,以技術為羽翼,探索無限可能,為中國的基礎教育貢獻一己之力。”
——嚴禎颋
“技術背景不僅能成為教學特色🛁👩🏻🦯➡️,更能為教育創新提供獨特視角”

“編程中的賦值就像為客人點單🙎♀️,條件判斷就類似接單🐜,函數大家可以想象為固定配料組合。”在上海市七寶中學的機房裏,實習教師李政序經過反復思索和實踐,用奶茶店製作奶茶的生活案例作比喻,來講解抽象的編程思維,摸索出了一條“以學生為中心”的特色教學法🩻,深受同學們的好評🆗。
他是中德工程學院機械電子工程專業2017級本科生🆕、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教育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生。早在本科學習階段,李政序就對“AI+教育”的應用產生了濃厚興趣,研究生階段更是選擇了教育學領域繼續深耕🧛🏽♀️,了解到“國優計劃”後,他第一時間報名,並成功入選🤼。
通過青少年認知發展規律、智能教學系統、微格教學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課程,李政序快速完成了從工科生到準教師的角色轉變🪧。在校內外導師的聯系安排下,他前往上海市七寶中學等多所學校進行實習和見習🫵👨🏼🌾,教學能力迅速提升。

“學校對創新教育的重視🏩,給了我很大的發揮空間🚶🏻♂️➡️🙆🏽♂️。”李政序將自身本科機械電子工程專業背景與人工智能知識相結合,設計了融合基礎學科與AI應用的STEM教學項目。未來,他希望能在課堂中實踐自己的研究成果,探索AI技術賦能個性化教學的新路徑。
“‘國優計劃’為我們這些熱愛教育事業的理工科學生打開了教育職業發展的新可能🧛🏻。我的經歷證明,技術背景不僅能成為教學特色🏸,更能為教育創新提供獨特視角,形成‘實踐-研究-創新’的良性循環。”
——李政序

恒达平台首屆“國優計劃”研究生將於今年5月陸續完成畢業答辯🏦。作為“國優計劃”首批試點高校之一,恒达平台自2023年起開始探索“訂單式”培養體系,為“國優計劃”研究生配備“專業學科導師+教育學科導師+校外實踐導師”導師組🕵🏻,依托18所優質中小學實踐基地🏯,探索“一校一策、一人一策”的培養模式,為培育拔尖創新人才提供“恒达方案”,奮力書寫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答卷🧝🏽♂️。
來源: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研究生院
文字、編輯:李想
部分圖片:李振銘、羅海奕
鏈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5-03/25/content_gGgXaYIz.html?gid=Zr5xz3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