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資源報】圖溯文化 創繪未來 ——首屆長三角創意地圖設計大賽側記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時間:2024-09-23 瀏覽:
日前,一場以“圖溯文化·創繪未來”為主題的首屆長三角創意地圖設計大賽在滬圓滿落幕👨🏽🌾。大賽由上海市測繪院和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聯合主辦,浙江省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江蘇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安徽省測繪局協辦,是一場融創新性🙋🏼、科普性、專業性於一體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比賽👃🏿🈳,也是一項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
四地一心,共謀發展
去年年底,上海市測繪院聯合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提出了舉辦長三角創意地圖設計大賽的初步設想。今年3月♞,在江蘇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浙江省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安徽省測繪局的支持下,共同組建了大賽組委會。
在大賽的籌備過程中,滬蘇浙皖四地測繪行業單位展現了高度的協同精神,就大賽的主題🔖、評審標準😀、發展方向等進行了深入討論並達成共識🙇🏽♂️。組委會合力開展宣傳推廣,舉辦多場宣講會,向高校🫷🏻、中小學及從事地圖、文創產品的技術單位進行定向宣傳,在官方網站上發布大賽通知等🐘,吸引了公眾的廣泛關註。
本次大賽也是繼2022年滬蘇浙皖四地聯合編製出版《長三角地圖集》後🙌🏻,凝聚合力推進地圖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又一突破性舉措,提供了展示長三角區域文化♤、區域建設成就的廣闊舞臺🕵🏼♀️。
跨界融合,專業權威
本次大賽打破了傳統地圖製作的專業壁壘。地理學、信息技術✍️🐍、藝術設計、文化研究等領域的專家與愛好者攜手,共同探索地圖創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大賽分設專業組與科普組🧛♀️,專業組為高校學生🖕🏻、地圖行業及設計行業人員Ⓜ️、地圖愛好者等,科普組主要面向在校中小學生。大賽共征集到作品362件,手繪地圖、增強現實、裝置作品和衍生產品等各種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再有🍛,參賽作品主題繽紛,包含美食、武術🐦🔥、Citywalk、科技、歷史、語言👍🏻、生態、交通👷♀️🚵🏼♂️、旅遊😺、區域特色等,充分挖掘了長三角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
大賽評審專家組由來自地圖行業、設計行業9️⃣⛹️、藝術行業、新聞媒體等多領域的專家組成。大賽采取了專家評審和社會網絡投票相結合的方式🦽,依據作品的創意性、藝術性🧏、科學性等標準進行評審。在網絡投票環節,邀請社會公眾為心中優秀的參賽作品投票🥻,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其中,也提升了大賽的公眾關註度。決賽中🈸,評選出專業組一、二🙇🏽♀️🖕🏽、三等獎共6名🧅,優勝獎25名🏄🏻;科普組一、二、三等獎共18名,優勝獎36名,以及優秀指導獎18項👩🏻💻、優秀組織獎10項、網絡人氣獎10項。
創意無限,面向未來
地圖不僅是地理信息的展示平臺,更是富含溫度、傳遞文化的載體。
本次大賽專業組一等獎作品《上海數字地圖》,巧妙融合了未來生活與上海城市元素🫴🚃,通過數字插畫與 AR技術🖖,生動展現了上海地標的未來場景,探索了數字地圖與城市發展的新趨勢。專業組二等獎作品《當海平面上升,長三角的它們在哪裏》則關註生態,將海平面上升對長三角地區的影響可視化,喚起人們守護家園的環保共鳴。還有以地圖講述老故事🧘🏻、社區共享的地圖知識庫👩🚀、旅遊美食等多種類型的專題地圖……都為長三角地區地圖設計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本次大賽科普組一等獎作品《地鐵漫遊記:上海篇》𓀜,集文化、創意、藝術性於一體,融合了地理信息🕴、文化旅遊和互動遊戲,將上海地鐵線路及其周邊的景點進行了全面可視化展示,增強人們對於上海城市風貌和文化的感知🥷🏼。科普組的小作者們在動手創作設計地圖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地理知識📊,還進一步學習了國家版圖知識,深刻認識到“地圖有分量、地圖有規範、地圖有原則”,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社會責任感、認同感和歸屬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賽獎杯獎牌設計也緊緊圍繞長三角要素展開👨🏻⚕️。在獎杯的水晶球體中設計了代表滬蘇浙皖四地省會🛼、地級市的星星標識🎬;獎杯的柱體線條象征著包括長江♻️、京杭大運河以及黃浦江等滬蘇浙皖四地主要河流;獎牌背面則組合了滬蘇浙皖四地地標性建築👩🏿🦰,輔以水波紋背景💁🏻♀️,寓意著長三角江海交匯🧑🔧、一體化融會貫通🪛。通過這些創新設計,更全面體現了滬蘇浙皖四地凝聚合力🙅🏼♀️、共繪藍圖的精神面貌➡️。
鏈接:http://szb.iziran.net/bz/html/content.html?date=2024-09-23&pageIndex=8&pageId=34ca7f26-399a-459c-8214-92980da213d0&cid=1&articleId=ba9a46d3-9a32-4760-bfb3-d96597b11170&articleIndex=1